陳 菲胡亞亞(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0;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0047)
?
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客戶端的社交化發展趨勢
陳 菲1胡亞亞2
(1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 400010;2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0047)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當前新聞客戶端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社交產品功能及用戶對其的使用行為的研究,分析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新聞客戶端的社會化信息分享和用戶關系整合的特點,從而為移動新聞客戶端挖掘用戶的信息需求并以此增強用戶黏性提供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社交功能;用戶;分享;關系整合
胡亞亞,重慶師范大學2014級文藝與傳媒專業研究生。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手機媒體成為傳統新聞媒體向新媒體融合的主要陣地,基于新聞信息傳播的手機新聞客戶端就代表了這一發展的主要方向。根據Talking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2015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11.5億,其中,新聞資訊移動應用用戶規模達到6.85億,占移動互聯網整體的59.6%,手機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終端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
美國學者約翰·杜爾(John Doerr)曾提出互聯網領域發展的三個關鍵詞——“Social(社交化)、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動化)”,他將“社交化”作為互聯網領域發展的先行動力,并認為這三種模式的結合將給互聯網發展帶來全新的景象。移動互聯時代因其社會化信息分享和社交的雙重屬性,進一步把社交化作為深層次的動力推向了高潮,新聞客戶端作為一種基于新聞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平臺,也具有社交化的基本特征。
目前,國內移動新聞客戶端正面臨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競爭壓力,這使其發展“舉步維艱”。微信、微博作為社會化媒體的典型代表,將內容生產和社交相結合,也即是說:社會關系與內容生產兩者相互融合,社會關系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內容生產,反之,平臺上的內容又成為聯結用戶關系的紐帶。這種將用戶作為媒體的互聯網基礎單元的觀念不僅使“受眾”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讓用戶成了“網絡節點”,直接參與到生產和傳播環節中。
移動互聯時代加快了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將互聯網時代的新聞閱讀延伸到更高的層次。移動新聞客戶端作為當下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國內已經歷了7年的發展歷程,從2009年伊始的傳統媒體客戶端打造,到2010年各大商業門戶網站紛紛試水新聞客戶端,再到2012年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整合平臺的出現,移動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整合各種資源和關系的新媒體產品。
目前,移動新聞客戶端按照運營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傳統媒體打造的新聞客戶端、商業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及整合性的新聞客戶端3大類。其中傳統媒體最先試水新聞客戶端,如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及并讀新聞客戶端等。此類客戶端一開始依托傳統媒體提供新聞信息,因此內容的差異化不明顯,但傳播載體屬性較強。而從2014年7月上海報業集團推出移動新聞客戶端“澎湃新聞”到2015年4月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推出“并讀新聞”,標志著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出現了轉型。并讀新聞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發聲”更讓許多傳統媒體看到了希望,其聲稱是“全球首家讀者獲利的新聞平臺”,以“新聞、社交、分成”為口號,這表明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開始主動鏈接社會關系,準備深度融入社會關系網絡;同時,依托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如網易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也開始各顯身手,主打自己的特色功能;2012年,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整合性新聞客戶端迅速發展起來,這類客戶端更多地顯示出其平臺的屬性,即整合其他網站或自媒體信息,同時對基于用戶的社交網絡數據進行挖掘,通過算法將個性化的新聞信息推送給用戶。可見,不同的新聞客戶端都在不斷地參與競爭,爭取用戶的“入口”。
新聞客戶端的轉型使信息資源得到極大的整合運用,在此基礎上,互動功能的強大又派生了許多原創內容。目前,轉型中的新聞客戶端朝社會化方向發展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用戶評論的應用
新聞客戶端對用戶評論功能的再開發,將擴大其新聞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目前,網易新聞開通了博客和論壇欄目,為熱點新聞的評論和跟帖提供了平臺。“網易跟帖封神榜”是網易新聞論壇欄目下的熱門“跟帖”板塊,由跟帖主播將用戶的熱門跟帖進行整合,再吸引用戶進行二次跟帖和評論。例如,“網易跟帖封神榜”2015年終“神貼”大盤點這期,跟帖主播將2015年幾大熱點新聞事件的評論和跟帖進行整合,借用易友的“吐槽”吸引用戶的二次跟帖;今日頭條在用戶端口設置了“我要爆料”的板塊,用戶可以對“爆料吧”進行關注,通過“爆料帖”爆料身邊的新聞,為突發事件提供線索,這種結合微博的即時傳播的特點將成為新聞線索來源的重要途徑;騰訊新聞客戶端也開通了“吐個槽”板塊,為用戶發表意見提供條件,但騰訊新聞對評論的開發相比較弱;并讀新聞設置了針對新聞圖片的點評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對新聞圖片進行編輯,一定程度上將用戶評論轉化為新聞信息的解釋說明,是一種激發用戶主動參與內容生產的重要途徑。
(二)社交關系的整合
目前,國內移動新聞客戶端開始在整合新聞信息的基礎上拓展用戶的社交關系,表現在幾大新聞客戶端的社交元素和社交功能的凸顯。據艾媒咨詢2015年上半年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社交功能使用情況的統計:移動新聞客戶端的社交功能主要包括自定義頻道(60.7%)、個性化推薦(51.2%)、評論與跟帖(44.6%)、訂閱功能(37.4%)、分享到好友(35.9%)五大方面。筆者以此為基礎,將自定義頻道、個性化推薦作為移動新聞客戶端針對用戶興趣和個性的把握而精準推送的主要方面;基于興趣分享和交友需求的話題創建則是直接對社交關系整合的重要方向;評論和跟帖則是將不同用戶對新聞信息的關注和評論聚集到不同的新聞信息傳播上,在反映用戶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的同時,促進不同用戶之間的二次傳播和人際交流;分享功能則支持不同的社交賬號的登錄,直接將信息分享給好友,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好友之間的交流。目前,就國內幾大移動新聞客戶端來說,這幾種社交功能正以以下幾個不同的面貌呈現:
第一,個性化推薦作為移動新聞客戶端整合用戶社交關系的基礎,已經得到充分的實踐。今日頭條作為基于數據挖掘推薦的整合平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成為其主要特點,今日頭條已開通諸如社會、熱點、圖片、娛樂等48個自定義頻道,這些自定義頻道不僅為用戶提供了專業新聞網站的新聞和本地化新聞,而且還為用戶提供了“頭條號”。“頭條號”是自媒體平臺,用戶可以訂閱自己感興趣的自媒體賬號并互動;其個性化推薦是基于用戶的興趣推薦,用戶瀏覽、轉發、收藏、評論等行為都有相應的數據記錄,尤其是用戶綁定的社交賬號也將被記錄。因此,用戶的整個閱讀、分享、評論行為將作為其進行算法推進的“源泉”。網易新聞的閱讀功能也體現了個性化推薦,推薦閱讀功能通過位置信息和訂閱欄目入駐兩個方面為用戶提供感興趣的新聞。相對來講,并讀新聞和騰訊新聞的個性化推薦表現并不明顯,主要以熱點推薦和自主訂閱為主。
第二,話題創建是移動新聞客戶端直接對社交關系整合的重要方向。今日頭條在個性化頁面中設置了“我的話題”功能,用戶可以主動選擇參與“我關注的話題”,并發帖互動,推薦功能針對用戶選擇性的“關注”推薦相應的熱點話題。用戶不僅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中參與跟帖互動和創建話題,而且還能關注話題版主和眾多小版主的個人主頁,并申請成為小版主。網易新聞和騰訊新聞的話題創建功能更多地表現為專題新聞的整合層面,在這方面兩者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騰訊將專題做了分期并加上了圖片和導語,而網易的專題只有發布時間,而在引導用戶進行個人話題創建方面的功能比較欠缺。
第三,評論和跟帖作為反映用戶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的重要方面,還將為用戶的社交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網易新聞的“無跟帖 不新聞”的口號正是將評論和跟帖作為用戶態度的重要體現,網易新聞將跟帖作為其欄目特色板塊,用戶可以通過網易新聞的跟帖策劃和今日排行來選擇跟帖,跟帖策劃主要是“網易跟帖封神榜”,每期都會由跟帖主播策劃發帖,將網友的“頭條吐槽”和“跟帖神回復”作為內容進行二次傳播,吸引用戶二次跟帖,“封神榜”的跟帖頻率比較頻繁;“今日排行”根據每日熱點新聞的跟帖頻次進行排行,用戶可以根據排行榜方便參與跟帖。此外,用戶在跟帖的基礎上還可以和“熱門跟帖”“精彩跟帖”和“最新跟帖”中的跟帖達人參與互動,在其跟帖主頁對其進行“貼標簽”,并回復其跟帖和分享。網易新聞為用戶提供了專門的跟帖個人頁面,將用戶的跟帖集中,并可以查看用戶跟帖的回復。用戶參與跟帖還可賺取金幣,這也是激勵用戶跟帖的主要方法。相對來說,騰訊新聞、今日頭條和并讀新聞的網友跟帖表現不明顯,但是用戶仍可以對網友的評論點贊并回復。
第四,分享功能直接鏈接了用戶的社交關系網,主要表現在社交賬號的綁定登錄和社交賬號的分享。今日頭條通過賬號綁定打通了微信、QQ、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及人人網;網易新聞綁定了新浪微博、QQ空間及有道云筆記;騰訊新聞則利用其微信和QQ快速登錄綁定;并讀新聞綁定了QQ、微信及新浪微博。在內容分享方面,網易支持分享到社交平臺的渠道最多,不僅包括社交平臺而且還包括支付寶好友等,共有11種分享方式;今日頭條支持將新聞信息分享至6大社交網,打通了社交平臺,用戶可以瀏覽好友動態,并關注好友,將其內容轉發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并讀新聞支持5大社交平臺的分享,并通過了“并態”和“并論”將并友的評論更新;騰訊新聞支持優先在QQ和微信朋友圈的分享,用戶也可將感興趣的新聞信息分享到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上。
可見,目前國內幾大移動新聞客戶端均在新聞信息整合的基礎上努力地嘗試鏈接用戶的社交關系。從個性化推薦到評論、跟帖及分享給好友,各類移動新聞客戶端都呈現出不同的優勢和競爭力。但是,移動新聞客戶端在對用戶評論的二次運用和社交關系整合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
在對用戶評論的二次開發方面,一方面,雖然許多移動新聞客戶端為用戶提供了“爆料”和“吐槽”的平臺,但是對這些網友爆料和吐槽內容的把關方面仍然比較滯后,網友的爆料也存在不實之處,如何進行良好的把關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很多移動新聞客戶端對爆料平臺并沒有做出整理和分類,使得內容雜亂無章,給評論的二次開發帶來不便。
在社交關系的整合方面,國內移動新聞客戶端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個性化推薦方面,整合性的移動新聞客戶端表現比較充分,但門戶網站和傳統媒體的移動新聞客戶端仍然以熱點新聞推薦為主,在用戶的推送信息的精準程度上比較滯后。在關系用戶社交方面的話題創建和評論分享方面,傳統媒體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做出了突破。例如,并讀新聞的“社交、分成”理念,通過閱讀和分享獲得相應的收益,使得用戶互動的積極性提高。整合性新聞客戶端和門戶網站客戶端則表現出了其既往的優勢,如今日頭條的線上線下活動和與電商的合作等,反映了綜合性的移動新聞客戶端與服務性的電商的整合,這些延伸都是用戶社交關系的進一步挖掘。但是,傳統媒體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在用戶的評論及分享給好友方面仍然存在缺陷。例如,并讀新聞雖然首次將“社交”元素作為其口號提出來,但在直接關系用戶社交層面的“并態”和“并論”功能中,用戶不能直接對其并友的分享點贊和評論,不能參與互動,因此社交功能仍然比較弱。
目前,國內綜合性移動新聞客戶端在為用戶提供海量新聞的同時,對用戶社交關系的整合方面還存在不足,而西方媒體在新聞APP方面存在許多我們可借鑒之處。
《紐約時報》作為傳統報業的翹楚,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數字化轉型探索。《紐約時報》開發的新聞APP將社交媒體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大幅度提高了內容的社會價值,并且鏈接了用戶的社會關系。例如,《紐約時報》打造的名為“We read, We tweet”的新聞App與社交平臺Twitter進行了深度整合,還充分利用了LBS(地理定位服務)技術和視頻分享等新業務,為用戶提供基于地理即時信息推送(Push)的服務,增強了信息推送的精準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內容的用戶黏性。2015年11月,《紐約時報》發布了虛擬現實新聞客戶端NYT VR,新聞行業“浸入式報道”時代來臨,虛擬現實技術使讀者身臨其境,更能吸引讀者的閱讀。例如,有關難民的報道,利用新技術更能引發讀者的同情和關注。此外,目前《紐約時報》的網站、手機客戶端、平板客戶端等各種數字新聞產品,均已開通了付費模式,用戶通過訂閱成為訂戶后才能享受產品。《紐約時報》新聞APP對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一方面吸引了眾多的年輕讀者;另外一方面則是其在媒體競爭中占據先機的優勢所在。
因此,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聞客戶端不僅僅是信息的整合者,而且是關系的整合者,除了滿足用戶信息方面的需求以外,還有互動的需求的滿足。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性才能夠增加用戶使用產品的積極性,增加用戶活躍度。目前,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聞客戶端社交化趨勢日漸明顯,良好地平衡內容生產和社會關系整合將是移動新聞客戶端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彭蘭.社會化媒體:媒介融合的深層次力量[J].江淮論壇,2015(1):152-153.
[2] 邢星.社交網絡個性化推薦方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
[3] 陳瀅.基于個性化推薦技術的“新聞客戶端”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今日頭條”為例[D].暨南大學,2014.
[4] [DB/OL]http://tech.qq.com/a/20151106/017102.htm.
作者簡介:陳菲,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任編輯。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