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慧(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
新媒體在《廣東民聲熱線》直播節目運用的探討
胡志慧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廣播與新媒體應如何融合?近年來,《廣東民聲熱線》直播節目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選擇以互動為主的廣播節目為切入點,運用新媒體技術,探索著廣播節目的“互聯網+廣播”模式,以期贏得更多的受眾和自我發展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廣播”;微博;微信;廣播節目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廣東民聲熱線》節目是一個由主持人、嘉賓及聽眾一起參與的互動節目,其節目自身就具有互動的天然特質和優勢,比較適合與新媒體融合。《廣東民聲熱線》節目(廣播類節目)近年嘗試運用新媒體(互聯網、微博、微信)技術,選擇以互動為主的廣播節目為切入點,探索廣播節目的“互聯網+廣播”模式,有效地拓展了傳播渠道,提升了傳播效果,擴大了廣播受眾群。
廣播媒體單向、線性傳播的特性,使很多受眾喜愛的內容無法重復收聽,造成廣播媒體資源的浪費。網絡技術的出現,使得大量的音頻資料可以被存儲,廣播變得可被“保留”,并可以進行二次傳播。另外,廣播與受眾的互動性較差,這也是廣播節目的短板。而網絡技術提供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受眾不但可以收聽收看各種信息內容,而且能夠通過網絡隨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與傳者或其他受眾產生互動。由此可見,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可以優勢互補。
《廣東民聲熱線》節目設計和推出了《廣東民聲熱線網》和《荔枝網》民聲熱線節目版。在節目播出前,在網上進行節目預告、推廣宣傳,積累聽眾,并廣泛收集熱點話題和受眾的觀點、想法等;在節目中,受眾通過網絡平臺與現場主持人、嘉賓溝通互動;在節目后,通過音頻、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整合網頁,從而產生二次傳播。另外,還設有網友反饋,收集受眾的意見、評論等。通過上述的網絡建設和運用,拓展了傳播新渠道,擴大了廣播受眾群。
微博是以網絡、移動設備、操作軟件為技術支撐的新媒體,并朝著文字、圖片、音視頻合一的多元化方向發展。傳統廣播靠聲音傳達信息,互動性較差。140字的微博空間進入廣播后,構建了互動平臺,使傳受雙方在線上線下都能夠方便、快捷、有效地溝通互動,同時微博平臺還可以產生二次傳播。
《廣東民聲熱線》節目運用微博傳播的做法是:在節目播出前,進行節目預告宣傳;在節目中,受眾可以隨時對廣播節目發表評論、觀點,并與主持人實時線上溝通互動;在節目后,可以線下反饋。此外,微博平臺還可以進行有效的二次傳播,從而擴大傳播范圍。
微信是一個通訊工具,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微信是一個社交平臺,可以通過“搖一搖”與陌生人交友,支持實時對講和最多200人甚至更多人的群聊。對于廣播節目來講,微信的免費語音功能可以讓受眾用語音參與到廣播節目中。微信也可以發送圖片和文字,操作上比微博更簡單,內容比短信更豐富。
《廣東民聲熱線》廣播節目推出微信公眾平臺(公眾賬號),主要有實時交流和消息發送功能,同時對用戶信息進行自動回復。在節目播出前,運用微信發送節目預告宣傳。在節目中,收集受眾反饋信息,而微信公眾平臺相關的廣播節目資源可以進行二次傳播。引入公眾賬號后,具有一對多的傳播能力,這種服務優勢是微博難以達到的,極大地擴大了廣播受眾群。此外,還可以在節目進行時,根據節目內容,隨時接入來自微信等新型傳播渠道的投訴、精彩點評和互動參與等,增強節目的“顏值”和“磁力”。例如,去年底在某民生熱線節目中,在播有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出于部門利益的考慮,將“小孩入學與計生證掛鉤”的記者調查報告時,導播接到來自微信公眾號上某受眾對這一現象的精彩評論,于是,導播適時將這一問題投訴和點評接入節目,與當時的節目談論話題融為一體,各方素材配合得非常默契,收到了良好的收聽效果。
由此可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優勢互補共贏的結果,新媒體可以使傳統媒體得以“重生”“復活”,而傳統媒體又反過來反哺新媒體,推動新媒體的茁壯成長。
總而言之,《廣東民聲熱線》廣播節目在制作的每一個階段都可結合新媒體。如下圖所示:

廣東民聲熱線節目與新媒體結合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走融合之路已成當今業界的共識,我們應該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不斷探索、實踐,完善廣播節目的“互聯網+廣播”模式,發揮媒體融合的優勢,提升傳播效果,以期更好地為廣大受眾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昌虎.廣播互動節目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廣播,2015 (3):88.
[2] 宋婧婧.淺析互聯網時代傳統廣播電臺的轉型[J].中國廣播,2015(7):39.
[3] 余素琳.淺談廣播運用微信與微博的方法——以廣東電臺部分節目制作為例[J].中國廣播,2014(11):69.
[4] 陳菲.廣播節目與“微力量”的策略性融合[J].中國廣播,2013(11):44.
作者簡介:胡志慧(1962—),女,廣東廣播電視臺編輯(中級),研究方向:新聞采編。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