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李秋實
(1吉林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媒介融合環境下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路徑探究
胡婷婷1李秋實2
(1吉林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給整個傳媒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震撼,這種變化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構。我國高校新聞教育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對發展路徑的改革和探索有了更多的思考。
媒介融合;現狀;困境;發展路徑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受眾接受需求的變化,傳媒業隨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被傳媒業認可,無論是學界的理論研究還是業界不斷擴展的實踐,都表明媒介融合已然形成一股強勁的風暴席卷整個傳媒業。傳媒格局的變化,對傳媒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改變,這就對高校傳媒專業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傳媒能力多樣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的立體傳播模式取代了傳統單一型的信息傳播,各種媒體共同合作進行信息傳播平臺的建設,媒介融合的模式形成并在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有新聞采寫和編輯的技能,還要具有編輯、整合新聞素材的能力,以及對新聞二次加工和再度創作的能力,并能夠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不同的傳播渠道發布新聞。
(二)服務特色化,人才專業化
媒介融合時代下的傳播具有海量化和碎片化的特征。給受眾帶來海量有效信息的同時,大量的垃圾信息也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受眾的視野,受眾在選擇和判斷方面難免會迷失方向,這就需要專業新聞工作者的指引。此外,也給新聞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專業化的視角洞察、了解受眾的需要和喜好,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加工、整理,對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進行準確的記述,還要用專業的眼光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和評論。
(三)媒介素養的提高
從傳統媒體主導傳媒話語時期開始,媒體的“把關人”職能就在新聞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把符合群體規范的新聞信息投放到傳播渠道中去。媒介融合后,經常出現“把關人”自身話語權越位的現象,被受眾所知曉和認可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在自媒體個人賬號上針對熱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雖是個人觀點,但受眾會將此言論與其所代表的媒體聯系起來,或者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權威性聯系起來。由此可見,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媒體工作者應具備較以往媒體工作者更高的媒介素養。
(一)現狀
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強,我國高校新聞院系更加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并把拓寬知識面作為專業培養的內容之一,與以往的新聞專業以政治素養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大為不同。在課程設置上,既包括一定的理論學習,也包括業務訓練和專業技能,部分高校的新聞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加入了與現代新媒體技術相關的一些課程。這些培養方案的革新,有助于學生盡快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工作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媒介融合時代對新聞人才的要求。
(二)困境
第一,培養目標不接地氣。目前,我國高校新聞院系的人才培養目標還不夠細致明確,普遍來講,還是比較的寬泛,內容單調空洞,涵蓋范圍也不能覆蓋所需,與當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媒介融合的時代發展不能夠實現學界與業界同步,不符合新聞業的現實發展狀況,是我國新聞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大困境。
第二,培養方案不合理。中國高校的新聞院系對課程設置的調整和改革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但還是沒有跟上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步伐,問題日益顯現出來。和多數學科一樣,新聞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所占比例較大,選修課程所占比例較小。大量必修課程占據了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供學生自主選擇的選修課程就退居在次要位置。另外,沒有足夠的選修課程,很難滿足學生的興趣選擇,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師資力量不夠平衡。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師資隊伍組成結構還存在結構單一的不合理之處。任課教師絕大多數為本專業的專任教師,他們理論知識豐富,但很多人沒有媒體從業經驗,不能以實踐為依托進行理論教學。為了彌補此點不足,各高校也紛紛從業界聘請客座教授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程,豐富了教師隊伍,也提高了學校和業界的交流與溝通。但是客座教授受本職工作限制,授課時間和課時數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按照市場需要,確立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
媒介融合帶來的傳媒變革,要求高校在培養目標的制定上,應把重視學生專業思辨能力和媒介融合意識及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將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化、可執行化。
(二)科學制定培養方案以滿足媒介融合時代的需求
高校的新聞專業應調整傳統課程設置,突破傳統專業之間的鴻溝,強化為學生的專業實踐提供支撐的培訓課程,以適應媒介融合給傳統新聞業帶來的震動。在新聞專業必修課程之外,設置其他學科門類的通識選修課程,給學生更多的獵取知識的平臺;將錄音、拍攝、網絡等技術類課程納入新聞教學中,都是當務之急。
(三)學界走出去,業界請進來
高校的新聞院系應改變教育觀念,把師資隊伍建設按照人才培養需要進行優化,給原有的教師提供進修和媒體實踐機會,進行知識重構和能力再生,建立媒介融合的思維觀。同時,積極引進專家學者和資深媒體人進入課堂,把新鮮的實踐經驗與學生分享,讓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新聞從業環境和工作實質。
我國的新聞教育實踐已經走過了近百年,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成熟的新聞教育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所以,對新聞教育發展路徑的探索必須不斷深入。
G642
A
1674-8883(2016)20-0040-01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依托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媒介融合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重構與高校新聞專業創新培養研究”
胡婷婷(1981—),女,吉林長春人,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李秋實(1980—),男,吉林長春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