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芳(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的媒介素養研究
楊艷芳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本研究以山西省高校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考察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在研究過程中,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即媒介使用、媒介信息處理、媒介參與。經研究發現,學生具備基本的媒介素養,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傳媒類應用型人才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有涉獵,但是過分依賴于網絡;二是對媒介的接觸基本處于一種自覺的狀態,但是程度不高。
關鍵詞:傳媒類應用型人才;媒介素養;媒體
作為在多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現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已經成為他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傳媒類人才的媒介素養。目前在國內,有關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的媒介素養的研究尚處于空白。本次研究主要圍繞媒介素養的三個方面展開,即媒介使用、媒介信息處理、媒介參與。
(一)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指的是人們獲得、處理、參與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將這些信息用于生活和工作的能力。[1]
媒介使用,就是獲得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在本研究中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即獲取信息的渠道和獲取哪類信息。媒介信息處理考察的主要是對信息的認知,即思考、質疑、拒絕、核實信息的能力。思考指的是受眾可以超越信息表面,深入挖掘信息背后的觀點;質疑是指受眾可以對信息本身提出懷疑的能力;拒絕指的是受眾對信息排斥;相比較前三種參與媒介的方式,核實意味著受眾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媒介的能力,即受眾需要通過媒介報道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確定事件的真實性。媒介參與和媒介信息處理相比更進一層,即受眾對媒介的參與主動性更強。關于受眾參與媒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內容廣泛,分別是提出觀點、新聞內容轉載、娛樂報道等。第二,動機多樣,分別是單純維權、爆料、公共服務等。[2]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考察,媒介參與和媒介素養的前兩個方面,都體現出了受眾介入信息更加主動和積極。本次調研就是圍繞上述幾個方面展開,以此來觀察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的現狀。
(二)傳媒類應用型人才
傳媒類專業,從大的方面界定,主要分為大眾傳媒、新聞、營銷廣告、媒體發布和創作表演五個方面。由于本研究主要針對的地域范圍是山西省高校中的傳媒類院校,所以也就決定了本次調研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大眾傳媒、新聞和廣告三個方面。應用型人才指的是可以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具有充分實踐經驗的人才。
綜上所述,所謂傳媒類應用型人才即是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大眾傳媒、新聞、營銷廣告、媒體發布和創作表演專業的大學生。
本次調研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共發出問卷414份,收回414份。問卷調查主要圍繞媒介素養的三個方面,共提出了10個問題。問卷調查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并且提前告知了參與問卷調查的人員本次調查的目的。所以,本次調查是在自由、明了的基礎之上展開的,確保了問卷調查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一)媒介使用的調查
媒介使用方面,本次調查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A報紙、B廣播、C電視、D網絡);二是你一般會關注哪些類型的信息?(A時政類、B娛樂類、C民生類、D社會類),上述兩個問題可以多選。
針對第一個問題問卷顯示的結果是:單獨選項中廣播占到3.22%,報紙6.12%,電視9.02%,網絡14.29%;選兩個及兩個以上選項的占到67.35%。針對第二個問題問卷顯示的結果是:單獨選項中時政類占到2.57%,娛樂類27.76%,民生類3.63%,社會類14.67%;選兩個及兩個以上選項的占到51.37%。
綜上得出的結論是:第一,信息獲取渠道具有復合性,同時也兼具時代性。這樣的特點體現出傳媒類學生善于利用多種媒體獲得信息,并且體現了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獲取信息內容多元化。當今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傳媒類大學生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吸取多種類型的信息,并且偏愛娛樂類的信息。
(二)媒介信息處理的調查
媒介信息處理方面,圍繞思考、質疑、拒絕、核實報道四個方面設計了四個問題:一是你會思考報道中所提出的觀點嗎?(A會、B不會、C不一定);二是你會質疑報道中所提出的觀點嗎?(A會、B不會、C不一定);三是你會拒絕接受報道中所提出的觀點嗎?(A會、B不會、C偶爾);四是你會核實報道的來源嗎?(A會、B不會、C偶爾)。
針對第一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思考報道的觀點占到79.59%,不會思考報道的觀點占到20.41%,不一定的占到0%。針對第二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質疑報道的觀點占到73.47%,不會質疑報道觀點的占到26.53%,不一定的占到0%。針對第三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拒絕接受報道觀點的占到61.22%,不會拒絕報道觀點的占到8.16%,偶爾的占到30.61%。針對第四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核實報道來源的占到8.16%,不會核實報道來源的占到83.67%,偶爾的占到8.16%。
綜上得出的結果是:第一,傳媒類學生會主動進行信息處理。從上述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專業特性決定了他們的媒介信息處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傳媒類學生處理信息的主動性不足。從第四個問題可以看出,他們不會核實報道來源的人數占到了大多數。這體現了大學生會選擇自己易解決的問題,避開不易解決的問題。
(三)媒介參與調查
關于媒介參與,圍繞內容、動機、方式設計了四個問題:一是你會參與相關報道的討論嗎?(A會、B不會、C偶爾會)方式是什么?(開放型問題);二是你參與相關報道討論的動機是什么?(A單純維權、B爆料、C公共服務);三是你會將你感興趣的報道內容傳播出去嗎?(A會、B不會、C偶爾會);四是如果你發現媒介報道的內容是失實的,你會做出更正嗎?(A會、B不會、C偶爾)。
針對第一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參與討論的占到59.18%,不會參與討論的占到32.65%,偶爾參與討論的占到8.16%。參與討論的方式包括:微博留言、貼吧、論壇占到88.23%;現實中的人際交流占到11.77%。針對第二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維權占到65.23%,爆料占到20.26%,公共服務14.51%。針對第三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傳播的占到91.84%,不會傳播的占到8.16%。針對第四個問題調查的結果是:會更正的占到83.67%,不會更正的占到16.33%。
綜上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傳媒類學生媒介信息參與度高。第二,過分依賴于網絡。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媒介素養,但是也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有涉獵,尤其是對網絡新媒體具有出色的駕馭和使用能力。這一特點與當代獨特的媒體環境有關系,但是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和廣播的利用率均較低。這樣的話,極易導致他們獲取虛假和不可靠信源的信息的幾率加大。
其二,傳媒類學生對媒介信息處于一種自覺的狀態,但是程度不高。也就是說,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的媒介素養的提升不是依賴于自己已有的媒介經驗,而是依賴于特定的媒介理論基礎。所以,他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去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并且會更好地去利用媒介資源。但是,由于獲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困難,他們就會選擇逃避,這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首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課堂是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場所,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素養,尤其是一些概論性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多舉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從而使他們面對媒介時有正確的認識。其次,營造良好的校園媒介文化氛圍。在高校中,廣播和校園電視臺是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傳統媒體,學??梢猿浞掷矛F有的資源,傳遞正確的信息。同時,如果有條件,可以聘請一些傳媒業界的專家學者,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一些有關媒介批評的講座,宣揚積極向上的內容,貶斥不良的社會現象。
傳媒類應用型人才是未來傳媒業的中堅力量,其媒介素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全社會傳媒業的發展水平。本研究著眼于目前應用型人才在媒介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上相關的解決意見??傊挥型ㄟ^學生個體和課堂、學校的三方聯動才能切實提高傳媒類學生的媒介素養,從而為以后傳媒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維斯,湯普森.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M]. 2004.
[2] 周葆華,陸曄.從媒介使用到媒介參與:中國公眾媒介素養的基本現狀[J].新聞大學,2008(04).
作者簡介:楊艷芳(1986—),女,碩士研究生,山西工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山西工商學院2015年校級課題“傳媒類應用型人才的媒介素養研究”之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