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紅 李自維(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0)
?
新媒體視域下黨的群眾路線實踐創新
武曉紅 李自維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0)
摘 要: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根本工作路線,是密切干群關系,關乎我黨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略問題。當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飛速發展,對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群眾路線提出了新的命題。
關鍵詞:新媒體;群眾路線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工商大學2015年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新媒體視域下群眾路線建設的模式與現實路徑”(yjscxx2015-41-36),項目負責人:武曉紅
新媒體是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新興媒體形態,它是主要依托現代數字、互聯網絡和移動通信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傳播媒介。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即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不同歷史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內容和重點是不同的,我們要把黨的群眾路線的一般要求與時代的新特點和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結合起來,以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把黨的群眾路線真正落到實處。
(一)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需要
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的領導集體執政伊始便開展了一系列緩和黨群關系的工作,如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等。信息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利用新媒體參與民主監督的熱情空前高漲。運用新媒體手段拉近黨群距離,增強黨的群眾基礎,是新時期鞏固黨執政基礎,提高黨執政能力的需要。
(二)建設與維護政黨形象的需要
政黨形象問題是政黨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政黨政治背景下政黨形象問題尤其重要,從學理意義上說,政黨形象是公民對政黨政綱和政黨實踐行為的一種整體性評價和相對穩定的感知印象”。[1]新媒體時代,信息日益公開透明已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環境,政黨形象日益成為衡量政黨認同的標尺。新媒體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運用新媒體平臺與群眾交流互動,針對熱點輿情第一時間發表官方態度,使真相先于謠言,有效抑制負面情緒蔓延,應讓新媒體為建設良好政黨形象所用。
(三)建設服務型政黨的需要
新媒體為黨群互動和傾聽群眾呼聲搭建了橋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建設服務型政黨的需要。“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黨必須切實加強同人民群眾的交流與互動,切實了解人民群眾訴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疾苦。在新媒體時代,開拓出以新媒體為依托的群眾路線,為黨群互動提供新的平臺,關注群眾利益訴求的熱點問題,體現出黨和政府對群眾問題的密切關注,為建設服務型政黨提供有力支撐。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新媒體時代,輿論宣傳呈現出新的特點和復雜性,對新時代如何凝聚社會力量、達成社會共識、弘揚社會正能量提出了新的挑戰。運用新媒體創新群眾工作路線,既可以豐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又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從而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建立從群眾中來的新型群眾利益訴求機制
網絡媒介為群眾利益的表達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在此平臺得到了集中表達,而傳統媒介在利益表達方面的僵化和滯后促使網絡媒介具有實效性。應逐級建立新媒體渠道群眾利益訴求的政府部門,開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組建專門隊伍及時主動回復與處理公眾利益訴求,并建立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歸類和分析篩選的運行機制。同時,要建立相應的服務評價機制,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敢于讓群眾發聲,敢于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評建議。
(二)開拓到群眾中去的科學化、現代化路徑
科學化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必然要求,現代化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必要條件。只有深入群眾才能真正了解社情民意。信息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新媒體便成為聯系、宣傳、了解、服務群眾的最佳平臺。做好輿情監督、思想引導是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的必然選擇。例如,開通黨和政府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健全專家決策網絡咨詢制度、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等,及時掌握民情、回應民意、匯聚民智。
(三)建立健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新媒體監督體系
疏通、拓展新媒體監督渠道,保證人民監督的順利進行,形成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輿論氛圍,有效利用新媒體強大的輻射作用,相信、依靠群眾智慧,保證黨的決策更加科學化、民主化。例如,完善網絡信訪制度,完善社會公示制度,完善公民評價制度、建議制度、申訴制度等。
(四)提高黨員干部的信息素養
新媒體時代即信息時代,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者,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黨員干部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向導,對黨的群眾路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的迅速發展,給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干部要改變傳統的群眾路線工作方式,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媒介執政能力。
(五)完善新媒體群眾路線的相關法律法規
由于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受眾群體更加廣泛、交流更加迅速、管理更加復雜,以及信息的傳播以網絡為依托。所以,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確保新媒體群眾路線的渠道順暢,才能為新媒體群眾路線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網絡立法,對網絡環境進行有效的規范,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網絡犯罪行為進行嚴厲的懲處,把網絡生活約束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之內,才能有效地規范網絡,營造健康的新媒體環境。
參考文獻:
[1] 吳陽松.新媒體時代中國共產黨執政形象建構的邏輯與路徑[J].探索,2015(3):29-31.
作者簡介:武曉紅(1988—),女,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