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瑋佳 蘇克軍(吉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微”傳播時代虛假新聞泛濫的成因淺析
董瑋佳 蘇克軍
(吉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摘 要: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將人類社會帶入了“微”傳播時代,然而,虛假新聞的泛濫也嚴重損害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本文認為,造成虛假新聞泛濫的成因是經濟利益的驅使,政治動機的驅使,“微”平臺的草根性、匿名性,以及記者、編輯的失職。
關鍵詞:“微”傳播時代;虛假新聞;微博與微信
蘇克軍(1972—),男,河南鎮平人,博士,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傳播學、網絡傳播研究。
如今,微博、微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樣一個“微”平臺,人們通信、交流、娛樂,以及進行信息的查詢和新聞的閱讀。然而,在這個“微”平臺中,大量的虛假新聞也隨之出現。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一次調查顯示,只有54.5%的網民對互聯網的信息表示信任,占網民的一半數量。[1]可見,網絡上的虛假新聞的泛濫已經嚴重損害了網民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虛假新聞嚴重損害了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了新聞當事人的形象和權力,誤導了受眾,干擾了公眾的認知,并造成了不良的輿論傾向,進而影響了社會治安的穩定和“微”傳播的健康良性發展。
自2009年新浪微博內測、2011年微信出現以來,“微”平臺上的虛假新聞逐漸增多,直至泛濫。2010年12月6日,新浪微博上出現一條“金庸去世”的微博,隨后,《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微博發布了這條假新聞。2011年日本的福島9.0級地震事件中,微博上出現了“有關核輻射污染已進入中國境內”“碘鹽可防輻射”的虛假新聞。2011年至2013年間,秦志暉使用“秦火火”的名字在微博上多次散布虛假新聞。2013 年8月,被武漢市警方成功打掉的“水軍十萬”網上造謠炒作公司也涉及在微博上惡意炒作、造謠詆毀、散布虛假新聞等違法行為。2014年5月12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微信上流傳的《微波爐廠家打死都不說的驚人秘密》等虛假新聞。陳光標更是稱“微信、微博和網絡上關于我的負面消息,98%以上是虛假新聞”。[2]這些只是在“微”平臺上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部分虛假新聞,其他沒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流傳面積較窄的虛假新聞更是不勝枚舉。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微”傳播已經成了虛假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虛假新聞在“微”平臺上已經呈泛濫之勢。
本文認為,虛假新聞泛濫的成因如下:
近年來,許多媒體盲目地追求廣告收益、收視率和點擊率,將員工的工資和福利與這些指標掛鉤。這就迫使記者、編輯盲目地追求新聞的發稿數量而不注重新聞的質量,盲目地追求新聞的新、奇、怪、異、特,以達到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效果。個別媒體、記者通過微博、微信發布虛假新聞,以獲取經濟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為假新聞的萌芽和滋長提供了土壤,也促使許多媒體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在不經過核實、考證的情況下,盲目地追求新聞數量而轉發了一些虛假新聞或者發布了一些未經證實的新聞。甚至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及其工作人員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故意將捏造、夸大的事實寫入新聞中,從而獲得不法收入。由于權威媒體的官方微博在受眾心中是具有很強的公信力的,受眾相信了虛假新聞并再次進行轉發,這就造成了虛假新聞的擴散和蔓延。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愈加激烈,一些個人和企業出于競爭和追求經濟利益的需要,也借助“微”平臺來發布和傳播虛假新聞,打擊競爭對手。例如,一些企業通過微博“大V”甚至是雇傭“網絡水軍”,來散布競爭企業產品質量不合格、產品成本和價格不成正比等虛假新聞,從而達到宣傳、銷售自己產品的目的,進而提升品牌形象,獲取經濟利益。
網絡公關公司雇傭大量網絡水軍,水軍以注水發帖的方式獲取薪資。2013年8月,武漢市警方成功打掉“水軍十萬”網上造謠炒作公司,該公司主要有非法經營、惡意炒作、造謠詆毀等違法行為。“水軍十萬”在一年間經營獲利達100多萬元,擁有600余名“槍手”,并且分布于28個不同省市,他們擁有312個微博“大V”賬號,粉絲累計總數達到2.2億。2012年9月,“水軍十萬”應客戶的要求在網上大量散播某酒用工業香精勾兌的虛假消息,并從中獲利4200元。2013年4月,應客戶要求,“水軍十萬”將某地一藥品公司的商業合同糾紛編造為藥品公司賣假藥,在微博上大肆散播,嚴重抹黑了相關公司的信譽。網絡水軍因受雇于公關公司,所以制造謠言或傳播虛假新聞的行為非常有條理、有組織,這也就使得其造謠、散播的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驚人。水軍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以造謠的形式在微博上制造和散布虛假新聞,并受到粉絲的關注和轉發。由此,微博虛假新聞快速蔓延。
這種以商業炒作為目的,在微信、微博散播虛假新聞的現象在娛樂新聞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在許多明星的電影、電視劇、真人秀等上映前,微博、微信上就會出現大量的炒作性新聞。這些新聞一般通過一些媒體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等散播出來,基本上都是為達到宣傳和炒作目的,為獲取經濟利益而散布的虛假新聞。由于“微”傳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增強,微博“大V”在受眾心目中相當于“意見領袖”,受眾在心理上較容易接受“意見領袖”的觀點和看法。所以,受眾會較輕易地相信“大V”所發布的虛假新聞,并且會再次傳播這些虛假新聞。
“微”平臺作為一個自由、快捷的平臺,言論自由相對寬松。但有些網民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微”平臺上惡意造謠,宣傳、散播虛假新聞,“抹黑”知名人士和政府的形象,從而達到某種政治目的。
“秦火火”原名秦志暉,是在微博上散布虛假新聞的典型代表。2011~2013年間,他分別使用“中國秦火火”“東土秦火火”“炎黃秦火火”“淮上秦火火”等網名,在微博上散布虛假新聞。例如,稱“原鐵道部已向動車事故中意大利遇難者協議賠償三千萬歐元”,“羅援身為少將,其大哥在德國西門子公司任高管”,“張海迪變更國籍”,“楊瀾從股市騙錢詐捐”等。由于該動車事故中遇難的多為中國人,秦志暉所散布的“意大利遇難者獲得了原鐵道部的高昂賠償”等新聞,使民眾對中國政府產生了不滿情緒,加深了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羅援、張海迪、楊瀾本是媒體宣傳的榜樣人物,秦志暉對他們所進行的造謠,會使民眾對于我國政府的價值觀產生懷疑。由此,民眾會降低對政府的信任度。秦志暉經常在微博上散布知名人士和我國政府的虛假、負面新聞,無疑是出于某種政治目的,以煽動民眾對知名人士和我國政府的抵制。由于秦志暉是通過新浪微博個人認證的“大V”,粉絲眾多,加之“微”傳播速度快、影響面廣,所以虛假新聞在微博上迅速傳播。
微博、微信作為新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的聯動下,形成了輿論新格局,即草根性、突發性、鮮明的指向性,聲勢壯、影響大。[3]在這種輿論新格局下,尤其是在草根性的作用下,網民通過微博、微信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意見,這無疑是“微”傳播對社會有利的一面。但網民素質的良莠不齊,不同網民的教育背景、所處群體、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使他們對同一事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很難做到完全客觀。一些網民的偏激言論和不客觀的觀點會成為流言,在網絡上散播開來。在“微”傳播時代,“微”平臺已經成為網絡流言傳播的重要載體。流言在網絡傳播的作用下,從以前的口頭傳播轉換為相對規范的文字傳播。流言總是以“傳播真相”的形式出現,目的是讓人們相信所傳播的言論或消息是事實。一些流言被當做新聞繼續傳播,但流言所形成的新聞都是虛假新聞。隨著媒介的變化以及傳播技術的發展,流言所形成的虛假新聞在網絡的強大作用下流傳得更廣,影響也更大。
由于網絡言論主體多樣化、匿名性的特點,網民發表的信息就更不受約束。處在匿名狀態下,網民的社會責任感會減弱,造謠、惡意詆毀、發布虛假信息的行為更加不受約束,網絡虛假新聞的比例也隨之增大。在“微”傳播的作用下,這些虛假的信息在網絡上大面積傳播。網民不考慮社會責任感和虛假新聞的惡劣影響,隨意地發布信息。再加上一般網民對虛假新聞的辨識度相對較低,因此虛假新聞在“微”平臺上廣泛流傳。
微博、微信上的一些假新聞都是由于記者、編輯不遵守職業操守造成的。新聞從業人員在采編新聞時不遵守客觀事實的真實性,對新聞事實歪曲、胡亂加工、增加自己主觀臆斷的做法,都是促使虛假新聞傳播的因素。有些記者道聽途說了一些消息,便進行自認為合理的加工,并整合成為一篇新聞進行發布,殊不知新聞中涉及的基本事實就是莫須有的。更有甚者,為了追求新聞的新、奇、特,故意歪曲事實,以博人眼球、吸引讀者,造成了新聞的故意失實。
2014年,有人利用微信散布“陳光標要發2000萬元紅包”的假消息,使許多人上當受騙。之后,陳光標在美國舉辦慈善活動時路遇一個小販,他拿出100美元跟小販買東西,并且不要找零,但是小販被現場跟拍的眾多記者嚇跑了。經小報記者的“加工”,照片變成了“陳光標發現金被流浪漢拒絕”。這條新聞在微博、微信上廣泛流傳,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非議。
在“微”傳播中,由于采編人員的失職而造成虛假新聞的不在少數。而經過認證的擁有專業采編人員的官方微博、微信在公眾心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這就使受眾更易把這些官方微博、微信發布的虛假新聞當做真實新聞。網友們在微博或微信上對這些“真實”新聞進行轉發時,不會進行過多的思考,更不會想到自己為虛假新聞的散播貢獻了一份力量。虛假新聞由此在“微”平臺上快速傳播。
虛假新聞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這就要求媒體工作者、“微”平臺運營部門、名人和學者、公眾乃至整個社會都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媒體工作者要提高責任意識,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加強自律,從新聞采寫源頭上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而普通網民也應提高媒介素養,更好地識別假新聞,并避免轉發假新聞。
參考文獻:
[1] CNNIC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 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gywm/xwzx/ rdxw/2015/201502/t20150203_51631.html.
[2] 陳光標:微信、微博和網絡上關于我的負面消息,98%以上是虛假新聞[DB/OL].人民網,http://society.people.com.cn/ n/2014/0806/c136657-25412154.html.
[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四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62,284-293.
[4] 桑瑛.假微博新聞成因及其對策分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4(04):48-50.
[5] 張詩悅.探究網絡環境下新聞的真實性[J].才智,2014 (01):237.
[6] 惠婷.網絡時代虛假新聞傳播的社會動因及其防范[J].河南社會科學,2014(11):102-105.
作者簡介:董瑋佳(199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