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茗心(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脈絡
鄭茗心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摘 要:自1976年“文革”結束后,中國逐步實行改革開放,為適應社會環境和民眾思想意識的變化,中國新聞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前,隨著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新聞仍然堅持改革的步伐,努力尋找未來新聞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新聞改革;經濟發展;思想解放;新媒體技術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新聞改革大概以十年為一個周期,其每個周期主要推動力分別為:“文革”結束初期民眾思想意識的變化;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媒集團的逐步形成以及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
在“文革”期間,新聞媒體附庸于政治,完全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文革”結束后,新聞媒體對自身進行了反思,對新聞規律開始進行探索;“文革”結束后,政府開始呼吁公民保障自己的各項權利,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等,這一時期的新聞既服務于政治也服務于人民,新聞界開始努力做群眾想看的新聞,報紙雜志不再像“文革”時期那樣充滿煽動造反、報道內容匱乏的文章,而是越來越尊重事實,新聞客觀真實、時效性強,報道內容也愈加全面豐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全面振興,新聞的報道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經濟報道內容大幅度增加,政治報道方面也有歷史性的突破,同時繼民國時期后新聞立法重新提上日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發展,上海等多個城市與港口對外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經濟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新聞媒體為了適應這種局勢,大幅增加了對經濟類新聞的報道量,同時報道深度與報道廣度也有所增強。經濟類的報刊迅速發展,電臺、電視臺也辦起了經濟類節目。
在政治報道方面,傳統的新聞報道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改革開放后,群眾思想意識發生了重大變化,愈加要求民主、維權,新聞界對此提高了報道的透明度,一改往日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在這一時期,首次進行了政治會議的現場直播以及記者招待會的現場直播,同時批評性報道也首次出現在受眾視野中。1980年《工人日報》發表的關于“渤海二號”沉船事件的報道,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對重大事故究問相關部門責任的新聞報道,這一報道被譽為中國新聞革命里程碑式的報道。自此以后,中國新聞媒體開始了對批評性報道的探索。
新聞界在未來要走向法治道路。20世紀80年代,新聞界開始重議《新聞法》,經過諸多的努力,1988年三個《新聞法》草案相繼出臺。雖然在這一時期新聞立法沒有成功,但是此次新聞立法仍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新聞立法的原因做了充分的論證,新聞法要保障新聞工作者的正當權利,要保障新聞的自由,但同時也要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言論進行制裁。其次,對《新聞法》的各方面都做了深入、全面的探討,為未來《新聞法》的出臺打下了基礎。最后,將新聞立法相關內容的不同聲音展現出來,在20世紀80年代,最終出臺了三個《新聞法》草案,三個草案都各有異同,展現了不同的觀點,如個人有沒有辦私人報紙的權利與自由,對諸如此問題都進行了深度的討論。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中國正在崛起,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具有影響力。在這個新聞改革的十年周期中,重點不再放在內容上,而是向傳媒管理經營上轉變。
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報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階段,受眾規模、影響力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報紙種數由1991年的1524種發展到1998年的2053種,種類不斷增加,在此期間出現了晚報、周末報、都市報等。從印刷次數上看,由1991年的236.15億份發展到1998年的3004億份。不僅報業進入了發展高潮階段,電視頻道也不斷擴充,電視覆蓋人口不斷擴大,電視的影響力大大提升,媒體規模不斷擴大。但是,隨后政府相關部門對媒體行業的財政扶持減少、媒體原材料紙張價格的增長以及媒體設備的巨大投入,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媒體行業對自身的經營模式作出了調整,許多媒體都將廣告和發行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手機等通信設備出現,2000年后開始逐漸普及,時至今日,新媒體行業的興起給傳統廣播電視以及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民主與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公民的民主意識與權利意識覺醒,已經不再滿足于媒體單向傳播的信息,而是開始渴望能夠有一個可供他們發出自己聲音的平臺,表達自己的見解。新媒體依靠互聯網技術搭建了這一平臺,滿足了受眾發表言論的愿望。但是在這一方面,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卻是做不到的,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小,其生存與權威性都遇到巨大的挑戰。
第一,在內容方面,要絕對注重信息的優質性與權威性。“內容為王”是隨著互聯網建設根生出來的詞匯,其意思是指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傳統媒體在信息內容上占有一定的優勢。而新媒體的新聞內容大多都是一些軟新聞,新聞價值不大,轉載內容較多,原創內容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同時,在新媒體的報道過程中,報道往往不夠全面,為了點擊率而出現“標題黨”,在事件報道中不能保證給事件中的人物同等的話語權,報道過于片面與主觀。新媒體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便是傳統媒體的優勢,相對于新媒體,傳統媒體的硬新聞較多,報道真實可靠。傳統媒體應該繼續做有深度、有價值的原創內容。
第二,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局勢下,傳統媒體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跨媒介、可視化已經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報業不能局限于圖片與文字的平面傳播形式,電視也不能局限于視頻類型的電視傳播,而是應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做好“兩微一端”,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如今,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媒介發展的必然趨勢,紙媒等傳統媒體也應抓住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機遇,積極從生產形式等方面向新媒體擴展,從而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駱正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改革的主要歷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5):21-23.
[2] 張夢然.我國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轉變的必然性[J].學術交流,2006(12):207-208.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