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
淺析新媒體視野中網絡時空壓縮的新圖景
——基于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
李丹丹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世界迎來了數字化信息時代,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也為世人矚目。哈維憑借自身豐富的地理學和人類學的知識與經驗,獨具匠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提出了“時空壓縮”理論,描寫全球化動態之下自己對時間與空間新穎獨到的見解和感官體驗。本文通過分析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來思考在新媒體視野中網絡傳播是如何影響時空的變化,以及對于網絡時空壓縮的一種新圖景的解讀,以期對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現實生活和對研究未來的時空世界有所助益。
關鍵詞:全球化;網絡媒體;時空壓縮;新圖景
2500多年前,孔子站在河岸邊,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形容的便是一維性的時間,也道出了時間的真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廣袤的宇宙之中,占據著世界的一個小小的角落,每一個具體事物的伸張與廣延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便是三維性的空間。作為整個宇宙世界的度量的時間與存在于世界大集體里的空間都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存在形式,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時間與空間是宇宙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兩個詞語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于1989年寫了《后現代性的狀況》,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時空壓縮”理論,該理論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下已經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圖景。
全球化的進程在無形之中滲透到了每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也深深影響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改變了物理意義上的時空范疇以及人們精神感知上的時空框架。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網絡上,個人表現自我的形式有所改變,即個人可以用網頁進行自我表現,如建立“網上家園”,這是與真實的家園迥然不同的另一個空間。在網絡空間里,人們可以表達在現實中不敢發出的聲音,可以暢所欲言,網絡為匿名的互動與一些特殊的身份扮演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平臺,這就是網絡帶給人們不同的時空交錯體驗。
(一)客觀性與主觀性并存
新媒體時代下,媒介所參與構筑的網絡時空是客觀的,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具有主觀意識,所以網絡時空壓縮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相統一的結果。在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之下,新的媒體環境也使得網絡空間在不斷縮小與窄化,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網絡時空具有客觀性與穩定性,網絡傳播的介質是客觀存在的,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受眾接收到信息之后對其進行了主觀發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受眾在信息繭房中對信息進行抽絲剝繭,構筑自己所理解的時空范疇,這其中就包含了一定的主觀性。
(二)真實性與虛擬性共生
媒介并非像鏡子那樣如實地反映社會現實,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探照燈,網絡傳播的這些信息構成了一個擬態的環境,抑或是一個“虛擬時空”。網絡時空所具有的真實性與虛擬性便由此統一。世界上所發生的新聞事件是真實存在的,媒介傳播的信息也是真實存在的,當這些信息被受眾接受之后,受眾會進行自我加工與內化,從而在大腦中建構一個虛擬的空間,而后通過接收源源不斷的信息流來對自己建構的空間進行填補與修復。所以,在此期間就需要接受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用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來理解這一現象可以得知,網絡時空所展現的細節內藏乾坤,真實性與虛擬性共生并存,互相嵌構,從而構成了網絡時空壓縮的一個主體。
(三)多元性與互動性相隨
新媒體具有獨特的參與性,網絡傳播的內容與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在“非線性傳播”的趨勢下,網絡傳播主體與傳播內容的多元性是其一大優勢,網絡媒體能迅速及時地更新報道以及對信息內容進行甄別,它的交互性也提升了受眾的反饋能力,多元性與互動性是網絡時空壓縮的重要特征。
網絡技術的發達進一步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時空被驟然壓縮,信息的多元性與互動性使得網絡時空更加的豐富多彩,也不再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地理與時間節點。時間與空間在網絡上的分離與重新聯合是網絡時空獨特的標志,共同推動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
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在當今時代具有積極意義,它用特有的方式說明了時間與空間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社會在進步與發展,時空給人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實踐體驗。
在以Web2.0為標志的新環境之下,人們可以從“內部”視角來思考網絡時空本身的特征,“媒介生態多樣性”打破了原有的傳統,一些新思想與新跡象開始在網上涌動,林林總總,共同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理念世界。因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應該辯證地看待網絡時空壓縮的新圖景,要把宏觀的網絡時空圖景與微觀的個人生活時空結合起來,巧用新媒介中潛存的符號景觀。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其中蘊藏的網絡時空壓縮潛在的價值對每個人的生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參考文獻:
[1] 大衛·哈維(美).希望的空間[M].胡大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60.
[2] 彭潔.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7.
[3] 戴維·岡特利特(英).網絡研究——數字化時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彭蘭,譯.新華出版社,2004:56.
[4] 羅納爾多·蒙克(英).馬克思在21世紀——晚期馬克思主義的視角[M].張英魁,王亞棟,張長洪,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98.
作者簡介:李丹丹(1991—),女,河南信陽人,四川西華師范大學文藝與傳媒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