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藝(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
泛娛樂化時代網絡直播平臺熱潮下的冷思考
黃 藝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摘 要:本文以“互聯網直播平臺”的娛樂秀場為關注對象,分析互聯網時代井噴而出的網絡直播平臺和一大批被建構成消費符號的網絡主播。網絡直播平臺方興未艾,正處于探索的亂世,大眾傳媒的泛娛樂化使得被過度消費的直播秀場以低俗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取悅受眾,降低了大眾的文化品位,消費主義和娛樂訴求正瓦解著傳統的文化價值體系,受眾和大眾媒介都需要提高警惕。
關鍵詞:泛娛樂化;網絡直播平臺;消費主義;大眾媒介
(一)現象
大眾傳媒娛樂性節目的出現和發展,是當下公眾對娛樂的追求以及電子媒體普及的體現。近年來,網絡上興起的視頻直播平臺異?;鸨?,成為眼下熱門的網絡主播的孵化器。類似于“YY直播間”“9158直播間”“斗魚TV”等的直播平臺成為各色主播走馬燈式的秀場。中國互聯網演藝平臺市場規模在2010~2011年期間呈爆發式增長,2014年市場規模達54.3億,預計2015年將達到77.7億,2016年將突破百億,整體呈“野蠻式”生長。
當下的網絡直播平臺中,90后占多數并且以女主播為主,因此網絡主播行業也被稱為“宅男經濟”催生出來的新興產業。這一行業的準入門檻低,主播群體也良莠不齊,有大學生、在職白領、無業人員,也有專業游戲玩家。其工作內容主要是在視頻直播中娛樂表演或與粉絲互動,收入來源主要為粉絲打賞的虛擬禮物、平臺工資和游戲代言收入。
以“YY直播平臺”為例,直播間的虛擬禮物由幾毛錢到幾十塊錢不等,為了刺激用戶消費欲望,平臺給消費用戶劃分貴族等級,最高級別為國王,開通一年共需45萬元。粉絲禮物將由主播、平臺和公會按6∶3∶1比例分成,不同平臺分成比例不同。[1]
(二)網絡直播平臺盛行的原因
網絡直播平臺被過度消費的背后,既有網絡主播追名逐利的驅動,也跟大眾的互聯網娛樂消費習慣密切相關。
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在網絡主播這一行業中找到了既自由高薪,又張揚個性的生活方式。在視頻直播平臺當中,主播就是偶像明星,直播間就是他們的舞臺,他們擁有大量的粉絲,享受掌聲和禮物的包圍,幸運的話一次直播就能吸引到“土豪”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甚至幾十萬不等的打賞,于是成就了直播行業的吸金神話。
大眾觀看網絡直播,是對影像符號進行消費,同時也是滿足窺私欲和獵奇心理。視頻直播平臺為一些渴望自我展示的網民找到了一個新的互動平臺,你可以在直播間和主播互動,也可以在直播中花幾十元錢給主播送上禮物,享受主播的致謝。這種虛榮與快感容易讓人沉溺其中,并且這種暫時的欲望滿足會不斷攀升,使受眾在虛無的幻境中去闡釋和補足日常生活的空虛與精神缺失。
(一)問題
這是互聯網時代草根主播的新機遇,借助網絡,主播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并利用各類表演秀博取眼球,迅速躥紅。這是泛娛樂化時代,傳媒商業邏輯對文化邏輯的嚴重逼仄,在大眾傳媒消費主義語境下,互聯網演藝平臺為了迎合大眾的娛樂趣味,都挖空心思地提供各種新奇刺激的內容和形式,使得這一互聯網產業中的網絡主播行業風氣越發浮躁,越發的娛樂化和低俗化。
目前的網絡直播平臺中,主播素質普遍不高,在與粉絲的互動中,拿著任何話題都可以開涮,什么都敢惡搞。在濃厚的娛樂氛圍下,主播在直播中講“葷段子”戲說逗樂,語言低俗、粗鄙以娛樂粉絲,直播中爆粗口似乎更是稀松平常,拉低了整個網絡空間的文化氛圍。
其次是平臺利用在直播秀場中所產生的粉絲效應,主打“曖昧經濟”。美女主播只需要在直播中說一些曖昧的言論或做一些曖昧的動作,就能吸引粉絲為她們送禮物。更有甚者在幾十萬人的直播間衣著暴露,故意“不小心”露點或是“忘記”關攝像頭換衣服等大尺度直播,通過賣弄色相這樣媚俗的手段來取悅觀眾,使整個直播間的氛圍淪為“在線夜總會”。
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形形色色的網絡直播中也夾雜著不合法的現象,直播內容不顧倫理道德,缺乏底線。“斗魚TV”平臺主播直播性行為;“爐石”主播直播飚車導致嚴重車禍;“虎牙”平臺直播中出現群毆,類似現象層出不窮。主播缺乏法律意識,直播只追求熱鬧狂歡,以求用浮夸的形式帶來感官沖擊的快感。
(二)反思
娛樂功能是大眾傳媒的重要屬性,但對經濟效益的追求致使直播平臺的形式和內容都是瞄準觀眾眼球的,盈利的目的遠遠高于其非功利的娛樂目的。在大眾傳媒泛娛樂化的語境中,巨大的利益吸引著網絡主播,消解他們的底線,內容越來越缺乏實質思想,一切以娛樂為要務的取向,流于庸俗和淺薄的直播節目也影響著一大批受眾。在網絡直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公眾也從純粹的觀望欣賞者到參與表現者,再到評判決定者,他們正在直面和適應這些變化。[2]而長期接受這種快餐文化熏陶的受眾,其精神生態將逐漸失衡。大眾傳媒的媚俗化將會降低大眾的品位,而為了迎合大眾的文化趣味,大眾傳媒會用更低俗的快消產品去占領市場,取悅受眾,文化節目反而被邊緣化,這將是一個極不樂觀的惡性循環。
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里曾寫到,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ヂ摼W時代正在構建這樣一種娛樂化的大眾媒介,其提供的膚淺甚至是惡俗的快樂是欲望發泄式的,是缺乏思索和精神參與的。一切文化內容都無聲無息甚至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3]這正像是互聯網直播平臺的真實寫照,消費主義和娛樂訴求正瓦解著傳統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國的網絡直播正值探索的亂世,浸淫其中的受眾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讓調笑代替了思考。大眾傳播媒介網絡直播平臺也不能一味迎合大眾的口味,消解了媒介應有的擔當。
參考文獻:
[1] 彭琳,雷超越.網絡直播紅火 催生主播經紀公司[N].南方日報(投資周刊·創富),2015-8-10(A20).
[2] 李良榮,趙智敏.當前媒體娛樂的價值取向——從《亮劍》、《大長今》的火爆及《第一次心動》的叫停分析[J].新聞界,2008(3):51-53.
[3]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集團,2015:4.
作者簡介:黃藝,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2013級新聞專業。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