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莉(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寧夏公交縱火案的媒介信息發布機制探析
張凱莉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寧夏公交起火案發生后各媒體對該事件的信息發布方式和內容的遷移過程,反思和總結了此類案件的報道特點,提出此類報道的三個踐行原則,來體現媒體的“示范”作用和社會責任擔當。
關鍵詞:媒介;信息發布機制;示范
2016年1月5日7時許,一輛車號為寧A22870的301路公交車在109國道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德勝園區金盛國際家居城路段起火,共17人死亡,另有32人不同程度受傷。1月5日16時23分,銀川市警方將嫌犯馬永平抓獲,經初步審訊,馬永平對其實施縱火事實供認不諱。
案件發生后,短短幾天內,媒體對事件信息發布的側重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通過分析媒體發布的信息內容,將該過程總結如下:
(一)災難發生——以數據為信息主體
借鑒以往此類事件的報道框架,在事件發生的8小時之內,各主流媒體圍繞事件的總體情況對此案件進行了短而快的報道,信息以數據為主。
以央視為例,當日9時28分通過“央視微博”向互聯網用戶發布此消息,用6組數字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進行了準確的概括報道,并在10時的新聞、12時的《新聞30分》、14時的《新聞直播間》等欄目多次持續滾動報道,隨后又公布了嫌疑人的身份證號碼、名下擁有的3輛汽車的車牌號等相關數據。
(二)災難延時——以情由為信息主體
2016年1月5日16時23分,銀川市警方將具有重大作案嫌疑的人員抓獲。當日15時,銀川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同公安部門、消防部門、醫院等一起對該事件進行了披露,隨后,媒體的關注方向迅速轉向對案件情由的挖掘。新華網等主流媒體于1月6日發布了關于對肇事者馬某的審訊的消息,消息稱:“馬永平因承建賀蘭縣洪廣鎮移民安置區工程與分包商發生債務糾紛,采取極端行為對社會進行報復。”同日,一些自媒體如北京本地寶等也披露了該事件的情由。
(三)災難落幕——以思辨為信息主體
隨著案件線索的不斷明朗,業內的研究者也開始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不斷發出自己的聲音,思索、總結性的信息占比不斷加大,通過理性思考和多方思想碰撞發出的聲音成為媒介信息中的主體。
有網友將此事件和巴黎恐怖事件相聯系,質疑中國在報道處理這一問題上,沒有站在公平正義的視角進行有效的信息傳播。2016年1月11日,互聯網媒體上發起了“寧夏縱火案拷問媒體‘深度報道’現狀:多樣性缺乏OR生存危機?”[1]的話題討論。聚焦犯罪報道怎么才能夠起到良好的預防犯罪的作用、深度報道是否還有生存空間等問題,提出“媒體隨之進行的深度報道引發爭議,一邊被指起了‘示范作用’,渲染了犯罪嫌疑人的悲情色彩;另一邊有資深媒體人犀利回應‘深度報道非但沒有過度,反而是缺位’”。同時,受眾也開始通過自媒體等多種手段對這些現象和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價值判斷。
通過上文論述分析,該案件及其報道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事件發生在較為封閉的實體環境中,死傷比率極高。公交車作為一個逃生自救較為困難的封閉環境,一旦發生災難,死傷比例就可能比其他環境更高。
第二,媒體對于事件的分析從數據、事實發布,逐步轉向以情感、緣由為主的信息發布。在事件發生時,根據受眾的信息滿足需求,各媒體以簡短清晰的數據、圖片等信息進行有效傳播,爭取了第一時間的主動權。隨著案件的深入發展,更多的細節內容以及不能夠通過數據進行測量的內容,就逐步通過深入調查、分析,被層層揭露出來。
第三,隨著此類事件的不斷發生,媒體包括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發布者,越發趨于注重用理性辯證的思維去探討事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輿論分析。事件發生的下午,微博“東方智訊輿情監測室”對央視、澎湃新聞、新浪微博等發布的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發布了《“寧夏公交突發大火致14死”事件分析》,指出起火原因的報道僅僅占到了所有聲音的21%。[2]
(一)有效地選取報道方式是體現合理報道的關鍵
此類突發案件的報道需要一段時間的推進、持續的關注和深刻挖掘。連續報道可以再現事實真相、反饋社會倫理現象等。在連續報道中,每次發布的信息不一定是衡量信息價值的唯一標準,但時新性、準確性、公正性等都是判斷報道是否合理的評價標準。
(二)成功地進行話題引導是構建理性價值的核心
在犯罪事實既定的客觀存在下,媒體對于事件的話題引導體現出該主體在構建社會理性價值中的作用。針對社會質疑媒體是否應該回避犯罪嫌疑人的背景、作案動機等事實的公開,媒體不應該迫于公眾壓力而放棄對公正性的權衡,將事實經過輕描淡寫。情感介入特別是憐憫、同情心和對底層人民的社會道德進行捆綁定位,有失新聞的內容客觀以及構建社會理性價值這一重要的社會擔當。
(三)積極地展開輿論支持是降低次生災害的利器
受眾與事件本身的時空差,導致他們在獲取信息后無法甄別信息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同時,輿論中的不良因子有可能帶來更廣泛、更持久、傳播效果極強的次生災害。媒體不能再次傷及無辜,對特殊群體的利益要加以保護,并進行輿論支持。有學者在杭州公交火災發生后指出:“這種對公交縱火者家人的傷害在類似報道中已成為盲點,也就是沒有記者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有沒有傷害到無辜的人?”[3]若媒體能夠抓住事件發生后短暫的輿論圈擴散過程,把握時機降低對社會的次生災害,在體現人文倫理道德標準中踐行不傷害、不冤枉、不做假原則,那么媒體對此類事件的“行為示范”和“道德示范”作用就能夠有效地凸顯出來。
參考文獻:
[1] 傳媒圈.寧夏縱火案拷問媒體“深度報道”現狀:多樣性缺乏OR生存危機?[EB/OL] . http://www.mediacircle.cn/?p=32365. htm . 2016-01-11.
[2] 東方智訊輿情監測室.“寧夏公交突發大火致14死”事件分析[EB/OL] . http://weibo.com/p/1001603927955905608461. htm . 2016-01-05.
[3] 徐芳.走出媒體報道的倫理困境——以廈門公交縱火案為典型個案[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 (04):53-56.
作者簡介:張凱莉(1991—),女,江西上饒人,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整合營銷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