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行(重慶晚報,重慶 400010)
?
淺析全民影像時代攝影記者如何堅守陣地
易 行
(重慶晚報,重慶 400010)
摘 要:在微信朋友圈常常看見朋友們工作時、出游時、聚會時或者偶遇突發事件時發的各種照片,在點贊的同時,筆者心里也產生了淡淡的失落。如今這個年代手機拍照也不錯,更別提那些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數碼單反,再加上正如日中天的移動互聯網,圖片的傳播已經變得極為便捷。攝影記者逐漸喪失了“第一現場”的采訪優勢、“第一時間”的發布優勢。2013年上半年,美國《芝加哥太陽報》突然解散了整個攝影部,下崗的攝影師中甚至不乏普利策新聞獎的得主。《太陽報》稱,以后將培訓文字記者們用iPhone手機拍照,以滿足數字出版時代的讀者的需求。這個極端案例昭示著攝影記者的傳統陣地正在逐步淪陷。面對這種境況,攝影記者又該如何應對呢?
關鍵詞:影像;攝影記者;新聞
當下,紙媒雖然“困窘”,但無論如何變化,新聞攝影沒有“死”。分析《太陽報》事件,它反映了新聞圖片來源渠道的重組,但并不代表攝影記者職業的終結。攝影部的解散,確實源于科技發展致使攝影記者喪失原來的某些優勢。但那些拿著好手機、好相機的普通民眾就能拍出好照片嗎?答案很明確——肯定不能,因此專業的攝影記者仍有其價值。具有專業水準的新聞圖片是新聞攝影競爭力的標尺。
(一)體制上扶持優秀的攝影記者
拍照越來越簡單,就更顯得專業的可貴。雖然一部分攝影記者可能只是簡單地完成工作,但對另一些對攝影仍充滿激情,愿為新聞狂的優秀攝影記者,更應該給他們提供好的發展空間。
這種支持不僅是多發照片,將照片發大,而且應該給他們更多獨立發稿的機會。按照現在晚報的發稿慣例,攝影記者想要發獨立圖片報道,往往需要一些比較“猛”的題材,或者說比較“大”的稿子,而一般稿件也許文字記者可以發篇小稿子,攝影記者的稿件就比較難刊發。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很多機制性的內生因素。可結果就是,攝影記者越來越不愿意獨立采寫,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適當放寬限制,對那些仍對新聞攝影充滿熱情的攝影記者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支持。同時,在報社內部的考核中,應加大對優秀攝影報道的獎勵,讓專業精神有物質依托,督促攝影記者擺脫從屬,轉向主動。
現在,各大報紙或多或少都有著多個平臺資源,整合這些資源,讓優秀的攝影作品有更多的渠道得以展現,甚至獲得稿費收益,也是很好的支持方式。
(二)做深新聞攝影
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的第一張圖片,2008年汶川地震那段6分鐘視頻,2013年4月蘆山地震第一時間被傳播的照片,都不是專業攝影記者第一時間發布的……
“快”是新聞傳播的本質要求。新媒體“快”,微博、微信“又快又泛濫”……突發事件發生時,面對新媒體,攝影記者幾乎無還手之力,我們需要正視來自“第一時間”的挑戰。
公民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一瞬間拍攝并發布照片,他們離去后剩下的事情誰來做?是專業攝影記者,他們需要對新聞事件追蹤報道,深度解讀。在這個“快”時代,“堅守”紙媒新聞攝影就要在“深”字上做文章,讓新聞人物和故事通過攝影記者的鏡頭表現出“深度”“厚度”“力度”“溫度”。
(三)我們為什么加大攝影版
相比一些報紙開始縮減攝影版面,有些甚至停掉占比很小的攝影專版,《重慶晚報》卻對優秀的攝影報道加大了版面支持。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我們認識到,新聞攝影傳播的重要條件是品質,而非傳播介質。讀者仍需要高質量的新聞圖片和深度攝影報道。當下傳播方式的變化對專業攝影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是專業攝影記者最難做的時候,也是優秀攝影記者的最好舞臺。專業性無法被變化的傳播介質所替代。
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億,手機作為第一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穩固。“可怕”的數字還在迅猛發展。筆者認為,攝影記者應該用優質的新聞圖片“擁抱”互聯網。近幾年,《重慶晚報》正在嘗試實現新聞攝影與網絡之間的互動。
建立互聯網門戶、手機門戶的推送渠道:將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推薦到國內著名的門戶網站,讓每天的優秀圖片和專題報道在互聯網上得到廣泛傳播。
紙媒與網絡互動,實現報紙掌上“立體閱讀”。2014年,晚報推出全媒體記者,攝影部3名記者也成為首批全媒體記者。他們利用精通技術的優勢,總能在采訪完后,利用移動互聯網及時將圖片發給報社、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新聞攝影“擁抱”互聯網,真正實現了新聞攝影報道與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互動,這一切順利實現的根本就是合理的制度保障。最初,晚報對記者擁抱新媒體只是鼓勵和提倡,畢竟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又不存在考核,記者們表現并不積極。去年,晚報推出新政策,對記者給新媒體供稿單獨開設稿費,不與報紙發稿沖突。一線記者的積極性立即提高,攝影部的3名新媒體記者也因此獲益,既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又收獲了額外的稿費。
現在,攝影部的年輕記者們,愈發重視“網絡優先”。每天在采訪、拍攝時,不僅根據報紙需求拍攝,還根據網絡傳播特點,組織新的拍攝視角和方式。同時,也會在第一時間將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傳回報社,這一切已經成為攝影記者的自覺行動。
無論哪種傳播方式和途徑,新聞內容始終最受讀者關注。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生存法則仍是“內容為王”。普通人利用手機、相機等設備,雖然能搶走攝影記者的第一現場,但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觀察、對事物的獨到解讀,卻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這正是職業記者的專業性所在。就如當下中國經濟的轉型一樣,制造業逐漸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難道東部發達地區就此衰退了嗎?事實顯然不是這樣,東部發達地區正將相對落后的產業轉移出來,發展更高含金量的新產業。
在這個全民攝影的年代,攝影記者面對的問題和困境,正如產業轉移一樣,簡單地拍攝照片已經不是也不應該是專業攝影記者的職業素養,他們對影像、對圖片的操作,應該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這也是專業發展的必然,現在所出現的痛苦與彷徨不過是清晨的迷霧,相信經過不久的洗禮,必將云開霧散,專業仍是王道。攝影記者對新聞內容的把控能力仍是媒體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