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強(常州日報社,江蘇 常州 213000)
?
芻論采訪的“跑”與“泡”
姜宏強
(常州日報社,江蘇 常州 213000)
摘 要:“跑”與“泡”兩個字,區別在于偏旁,一個是“足”,一個是“氵”。從字面上理解,“跑”新聞,就是用腳底板寫出來的新聞;“泡”新聞,就是注了水的新聞?!芭荨毙侣勅趸擞浾叩闹饔^能動性,直接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可讀性和貼近性,危害不容小覷。要提高報道質量,必須讓記者“跑”起來:“跑”社會,建立人脈關系;“跑”基層,體察民情民意;“跑”現場,觀察生動細節;“跑”一線,挖掘獨家新聞。
關鍵詞:采訪現場;“跑”新聞;“泡”新聞
一支筆、一本采訪本、一雙鐵腳板,這是老記者當年的“三件寶”;WIFI、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是新記者當前的“三件寶”。采訪工具的變遷是時代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相比于“老三樣”,“新三樣”使用更便利、功能更多、效率更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采訪方式的變異——“泡”得多了,“跑”得少了。于是,“泡”和“跑”便成了一對糾纏著是非恩怨的“冤家”。
近年來,“泡”的風氣愈演愈烈,“泡”的現象比比皆是,成了新聞采訪的“新常態”,以至于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泡”網絡。相比于其他信息傳播渠道,網絡有著無與倫比的快捷和自由度,其間充斥著大量唾手可得的新聞信息,因而催生了一批專門“泡”網絡的記者。他們一天到晚守在網絡上,篩選可用信息,進行二度開發。有的記者往往依靠網友的一面之詞或進行粗淺的交流,便捕風捉影、添枝加葉地寫成報道。有的“扒分”高手僅憑網友評論,就能改寫出以假亂真的新聞調查。還有的記者以網友的身份混跡于網絡論壇中,發現負面事件苗頭便“煽風點火”,促進事件發酵升級,為自己制造“新聞素材”。
“泡”材料?,F在,很多記者外出采訪基本不動筆和本,只帶一個小小的U盤,把被采訪者準備的電子文本材料往U盤里一拷,甚至只需要提供一個郵箱,讓對方把材料一發,就萬事大吉。記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整合這些材料,改寫成報道。這些材料都是機關的公文、總結、匯報,與媒體需要的新聞素材相去甚遠,單純依靠這些材料,寫出的報道能有什么新聞價值呢?還有的單位摸準了記者的“需求”,為記者準備好了通稿,記者只要把自己的大名署在文尾,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發表了。
“泡”會議。改進會務報道是傳統媒體的老大難問題。會議本是傳統媒體的重要新聞資源,但會議報道的面孔一直無法改變,媒體下了不少功夫,改來改去,卻又回到了老面孔。其中的原因跟宣傳環境和媒體運行體制有關,但也跟記者的惰性是分不開的。一些政務記者熱衷“泡”會議,習慣“泡”會議,享受“泡”會議,他們常常是把會議程序一列,領導講話一粘貼,加上“要求”“強調”“指出”等常用詞,一篇政務報道就洋洋灑灑地出爐了。至于會議上的新聞線索,要么視而不見,要么麻木不仁,要么懶得深挖,長此以往,會議報道就成了讀者最不喜歡讀的“雞肋”新聞,大量的新聞線索就這樣湮沒在索然無味的會議報道中了。
“泡”部門。目前,許多新聞媒體還是按條線和部門來進行記者分工的,特別是傳統媒體的要聞采訪部。這些行業記者與分管部門的宣傳人員互相依存、相互借力。宣傳人員是記者與部門打交道的橋梁和“防火墻”,如果記者沒有一定的突破技巧和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就只能看宣傳人員的臉色行事,日子久了,會不由自主地淪為部門的代言人。這樣的記者只能從部門拿到“宣傳”材料,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新聞素材。
“泡”手機。移動互聯技術和通訊手段的快速發展給記者的采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有的記者卻患上了手機依賴癥,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機記者”。他們找到選題或領到采訪任務后,不是深入基層和現場進行采訪,而是通過微信、QQ和電話與被采訪對象進行聯絡,對方說什么,自己就寫什么。可以想象,這樣的報道怎么能保證客觀、全面呢,更不要說生動、鮮活了。
上述種種“泡”的方式,本來是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在網絡和數字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應當鼓勵記者借助多種渠道和現代化手段,發現新聞線索,及時溝通信息,提高采訪效率。但是,新聞是一種強調真實性、有思想、有個性的社會活動,任何時候新聞都離不開記者的觀察、核實與思考。一旦過于依賴其他技術或渠道,放棄主觀能動性,就成了“泡”。
“泡”新聞是業界心態浮躁的產物。不能否認,相比于“跑”新聞的記者,“泡”新聞的記者產量往往更高,付出的辛勞也更少。而一些新聞單位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內容生產和新聞管理,考核打分上重數量輕質量。長此以往,就會聽任“泡”的記者沾光,“跑”的記者吃虧,進而導致“泡”風盛行。
“泡”與“跑”兩個字,區別在于偏旁,一個是“氵”,一個是“足”。從字面上理解,“泡”新聞,就是注了水的新聞,“跑”新聞,就是用腳底板寫出來的新聞。這樣一比,高下立見。
在新聞實踐中,“泡”的危害不容小覷?!芭荨背鰜淼男侣?,采訪不深入、不扎實、不全面,寫作時素材不夠用,就只能“米不夠,水來湊”,靠記者的想象和杜撰打圓場、撐字數,如此一來,新聞注水在所難免;“泡”出來的新聞,未經充分采訪和認真核實,很容易為虛假新聞留下漏洞;“泡”出來的新聞,漂浮在半空中,遠離群眾,缺少貼近性,讀者不會感興趣;“泡”出來的新聞,缺少記者現場觀察,材料不鮮活,細節不生動,必然寫不出精品。
糾正“泡”的不良風氣,唯有崇尚“跑”、鼓勵“跑”。新聞界流傳著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問曾任《大公報》總編輯、社長的王蕓生,《大公報》為什么能培養出那么多名記者?王蕓生回答了三個字:“發路費?!卑l路費,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蘊涵著一個大道理,記者必須自己大膽地去跑、去闖,才能在新聞實踐中鍛煉成長。
筆者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也深刻地感悟到,只有“跑”起來,才能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和貼近性,才能發現更多的新聞線索,抓到更多鮮活素材,寫出讀者和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
1994年春,筆者在東北的一家地市報任教育記者。有一天,收發員轉來一封群眾來信,懸羊垃子村的10多名村民聯名反映,當地政府拖欠村小學唯一的青年女教師汪芳工資達10個月之久,村民們擔心這位老師撐不住離開山村,村里的孩子無學可上。
當時,部門的一位老同事看過信后,建議我把信拿到群工部的“群眾來信”專欄刊發。按文體來看,這樣處理順理成章,但我被信中的兩個細節深深吸引住:一所小學只有一名教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學校;微薄的工資被拖欠,卻仍在偏僻的山村堅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姑娘?于是,我乘了3個多小時的長途大巴,來到懸羊垃子村所在的縣城,再轉乘2個小時的客運班車,到達鎮政府,再坐2個多小時的馬車,終于走進了懸羊垃子村頭的小學。
在這里,我采集到了很多珍貴的細節:村后的大山上,常有野山羊為躲避猛獸襲擊而棲息于懸崖上,懸羊垃子因此而得名,足見地勢之偏僻;這所小學只有1個復式班,2個年級的15名學生編成1個班上課,學校隔年招生,孩子上到四年級后就到鎮中心小學寄宿就讀;畢業于重點高中的汪芳,高考落榜后來這里當上了代課教師,她帶領學生把曾經臟亂不堪的校園變成了全村最漂亮的地方;汪芳家住10多公里外的鎮上,為了不耽誤上課,到鎮里開會或回家時,她常常晚上獨自穿行在林間小路上;有一次汪芳到鄰村找木匠做學生桌椅,被山洪沖走了好幾十米遠,她慌亂中抓住樹枝才逃過一劫……
這篇大通訊見報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市代課教師的待遇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汪芳于當年教師節被評為省優秀教師,這篇報道也獲得了省好新聞二等獎。
新聞界一直有“七分采,三分寫”的說法,要想采寫出好的新聞,就要在采訪上下足工夫。而“跑”是深入采訪的根本途徑。
那么,記者應該怎么“跑”?“跑”什么?
(一)“跑”社會,建立人脈關系
記者是社會活動家。獲取新聞線索是新聞生產過程中的第一道工序,沒有線索,一切都無從談起。記者要獲取新聞線索,必須有豐富的社會關系。此外,采訪、調查等許多新聞活動也離不開人脈支撐。因此,記者必須學會“跑”社會,和各個地方、各個單位、各種身份、各種層次的人交朋友,并重點發展新聞“線人”,延長自己伸向社會的觸角,從而及時掌握新聞線索,獲取新聞資源,為自己的新聞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跑”基層,體察民情民意
新聞是媒體為人民群眾提供的精神食糧。衡量一家媒體的新聞內容、新聞品味、新聞質量是否過硬,要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為檢驗標準。新聞記者必須深入群眾,扎根基層,準確體察民情民意。從最初秉持的群眾路線,到前些年提倡的“三貼近”,再到當前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我們黨在各個時期對新聞工作者都明確提出了深入基層的要求?!芭堋被鶎右乐埂膀唑腰c水”和“走馬觀花”,只有實實在在地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誠心誠意地體察群眾所思所想,了解群眾中發生的新聞事件,才會有取之不竭的新聞源泉和寫作靈感。
(三)“跑”現場,觀察生動細節
現場是記者采訪時應該占據的最佳方位。記者只有親臨現場,才能核實新聞真偽,調整新聞角度,提煉新聞主題,采集生動細節。記者在現場要保持高度機敏,調動大腦和眼、耳、口、鼻、手等感官,觀察、發掘新聞素材,分析新聞現象,得出準確結論。
《常州日報》在2016年的改版方案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到新聞現場的那一頭去”。從會場和會議材料這一頭,到材料中提到的那一頭去;從主管部門這一頭,到具體當事者那一頭去;從活動起點的這一頭,到活動收尾的那一頭去。為此,《常州日報》在A1版新開了年度重點欄目——“在現場”,要求記者不僅要置身現場,還要有觀察、有發現、有思考、有提煉。同時,《常州日報》還提高了“在現場”稿件的考核分值。“新政”自實施以來,在記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現在,記者遇到新聞線索,首先想的是如何到現場去完善采訪,這使報紙版面的鮮活度得到明顯提升。
(四)“跑”一線,挖掘獨家新聞
現在,媒體人常常感嘆獨家新聞越來越少了,并把原因完全歸咎于網絡發達和新聞競爭充分。不能否認,網絡發達和新聞競爭讓“封鎖消息”變得非常困難,但是靠封鎖才能得到的獨家新聞,往往是他人發現或提供的“二手貨”,要么何談封鎖。而那些記者自己在一線和現場發掘、觀察、思考、提煉出來的新聞,才能成為真正的獨家新聞,別人想挖也挖不去。新聞發生在一線,很多情況下,新聞當事人和知情者并不具備新聞專業知識。所以,好新聞不會找上門來,只有靠記者到一線去尋獲和發現。
世界那么大,新聞無限多。多到一線和現場跑一跑,就一定會有驚喜的發現。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