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自媒體時代傳媒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論
張建榮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自媒體是當下社會媒介的一個特征。本文將以自媒體時代為切入點,就新聞傳媒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初步探討,著重從實踐教學的角度,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論述培養模式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自媒體;實踐教學;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隨著媒介的發展變化,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如何?其適應性如何?都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這涉及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新聞傳媒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尤其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下,對我們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個復雜課題,各高校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各顯神通,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了一系列相對合理的教育模式。本文將從實踐教學角度出發,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新聞傳媒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作簡要探討。
(一)自媒體與創新能力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臺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絡社區。[1]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大的威懾力,取決于其傳播主體的特點。對于高等院校新聞傳媒類學生而言,必須適應自媒體時代的個性化要求,那么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三個部分,其中創新思維是核心。[2]當今社會網絡技術的高度發達,造就了自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不可忽視的地位。自媒體的“制造者”是大眾,那么如何去正確引導,避免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如何發揮自媒體的傳導優勢,這對培養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把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
(二)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實踐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方面,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綜合體現的環節,它在傳媒類學生的培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媒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能否順利就業,也是檢驗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美國報業巨人普利策就在備忘錄中記下了他的新聞教育觀:“用實踐的方法鼓勵、教育現在、未來的從業人員。”如今,“在實踐中學習”的理念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傳媒院校和業界人士的共識。在自媒體時代下,教育部高教司已經將實踐教學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也實實在在看到了強化實踐帶來的教學成果。
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培養模式和途徑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這里的“人”指的是不同學科專業的大學生。本文以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為例,將從幾個不同角度介紹自媒體時代培養傳媒類學生創新能力的一些做法及經驗。
(一)媒介素養的建立
所謂媒介素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各類媒體信息的批判性解讀能力;二是利用各種媒體對各種信息進行創造性生產和傳播的能力。媒介素養的獲得一定是經過實踐的,是靠內在驅動力的推動才形成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基于創新意識及能力建立的,理論與實踐要相輔相成,“理論作指導,實踐出真知”,這就是強調媒介素養建立的意義所在。
(二)教學課程的合理設置
人才培養要找準定位。一般來說,本科教育是高校的主體,既要與“技能型”專科人才拉開層次,又要與具有理論思辨能力的“研究型”研究生有所區別。本科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要恰當,理論類課程、應用類課程、實踐類課程三者之比為4︰3︰3。我們要在不斷的調整和協調中處理好課程設置問題,對課程與課程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也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安排。從目前來看,我們的課程設置思路和國內外主流院校的思路是一致的。強調學界與媒介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打破新聞理論課與業務課的界限,把理論與實務結合起來,這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時,自媒體的興起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對信息獲取與判別的感知,那么在教學中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就應該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體系,按照時代及業界的要求相應跟進。
(三)實踐教學體系的多元構建
理論教學一般以課堂教學為主,包括基礎通識課、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任意選修課,實踐教學也應該是一個多元的體系。為了拓展和延伸理論教學,我們搭建了基礎實踐平臺、全媒體應用和發展基地、報刊編輯實踐中心,同時開辟了校內外實習基地,與主流媒體合作共建實習與就業一體化框架協議,采取聯合培養模式,輸送能力與業界要求接軌的各種人才。學時安排充分利用假期,發揮學生各自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統一布置見習大綱,彈性要求完成質量,加大對學生課外校外創作的支持力度,做到導師全過程督導,學生課余時間實踐無盲點。這種對學生實戰力度的加強模式,使學生在創新熔爐里得到了全方位的錘煉,受到了社會、家庭與業界同行的肯定。實踐證明,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強化,有利于就業壓力的減輕釋放。
(一)課堂教學研討化
研討式教學與一般講述型教學的不同之處,就是在系統知識的基礎之上更注意突出一些關鍵點。這些關鍵點或是學術前沿,或是學術研究中討論的熱點。[3]這是一種思維間的碰撞,是傳統的你講我聽式知識傳授方式的革新,是對基礎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考驗。在這種近乎實戰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極大提高,思維活躍,知識傳授向“理解”的教學模式轉換。[4]教師要花大力氣和學生一起探究知識生成的背景、存在的邊界、空白及不確定性,探索對其進行分析、解構乃至重建的可能性。
課堂教學研討可以是大班或分組式的,內容上有專題類、課程類,或是更靈活的自問自答類。研討課能讓師生互動,各抒己見,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行業規范、價值體系與基本原則。課堂教學研討能很好地訓練創新思維,使學生在說與聽之間得到啟發。
(二)理論教學案例化
理論知識的掌握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理論是概念化抽象化的知識,需要從實踐中去感知、去提煉,也必須是一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我們將案例教學引入理論教學中,是為了消化和驗證理論。案例教學的材料不是教科書,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是為適應特定的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學能使學習者調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對其中的有關信息予以分類組合排列分析,完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過程,最終理出頭緒,找出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5]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廣泛普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5]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自媒體平臺的使用,教學手段更為先進。大屏幕實時顯示、移動終端快速輸入發布、多媒體演示方式,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一本書、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另外,將精品課程教學現場記錄存儲后,可作為一個現成的案例,用于教學實踐中。
(三)實踐教學多樣化
實踐教學形式和手段需要創新,多樣化的實戰訓練方式是全方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策略。可以采取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采風活動,模擬現場的新聞采寫,網絡平臺上的小組視頻討論,聘請業內經驗豐富的導師進行“師徒相授式”結對訓練,去一線媒體參與設計策劃、項目實施等活動。同時,要有相應的考核制度,對學生既重視質的要求,又重視量的積累;對教師要有一個合理的考核標準,以保證工作積極性。積極鼓勵和倡導師生發表作品,依據作品發表的檔次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激發創作熱情,提高自信心。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其意義不言而喻,教學方法應該更先進、更多樣,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社會賦予高校的責任,但也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與支持。自媒體時代為學生造就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的教育也必將是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也應該是靈活務實的。只有把握好教育這個基礎關,創新能力培養就是有源之水,將噴發在“私人定制”的個性化教育時代。
[1] 自媒體[DB/OL]. 百度文庫,http://baike.baidu.com/view/45 353.htm.
[2] 喬海曙,李遠航.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2008(1):88-89.
[3] 劉偉.研討式教學模式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5-66.
[4] 張琴.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0-101.
[5] 張明新.新聞傳播學專業案例教學的理念與實踐[J].東南傳播,2009(8):18-19.
G632.4
A
1674-8883(2016)21-0264-02
張建榮(1966—),男,上海寶山人,本科,實驗師,上海大學影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實驗教學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