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報從業要求帶來的啟示"/>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曹茶香(上海建橋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上海 201306)
?
“專業基本素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培養與實踐
——企業報從業要求帶來的啟示
曹茶香
(上海建橋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上海 201306)
摘 要:有著較長發展歷史的企業報,依托企業存在和發展,承擔著企業宣傳、文化建設、檔案記錄等重要功能,是傳媒行業中的一支獨特力量。在傳統報紙日漸萎縮的當下,企業報也面臨著提升辦報水平和轉型發展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企業報辦報特征、從業要求、存在問題等方面的分析,試圖找尋企業報和新聞專業教育雙贏發展的內在關聯。文章從企業報從業要求談開,順應傳媒行業發展趨勢,提出新聞專業“專業基本素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即把文字訓練作為提升專業基本素養的主渠道,在夯實專業基本功的基礎上走特色化專業實踐道路,并提供實例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新聞人才;企業報;文字訓練;專業實踐
在信息數字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以排山倒海之勢對傳統媒體攻城略地,受影響首當其沖的是報紙。然而,當大多數人為報紙發展捏一把汗時,報紙中卻有一支“輕騎兵部隊”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那就是存在于眾多中小型企業中的企業報。在媒體轉型背景下,研究企業報的歷史和發展現狀,探尋企業報發展與新聞專業教育改革之間的聯系,促進企業報和新聞專業教育共同發展,實為具有較強現實意義的有益探索。
新中國最早的企業報創辦于1949年國家企業興建之時,與新中國共同成長。企業報最初興起于不便召開全體職工大會進行生產動員、總結交流等活動的鐵路、地礦、石油、水電、工程建設等大型企業,幫助這些分散性、流動性和專業性強,職工人數多的企業解決思想引導、信息交流、政策宣傳等問題。企業報依托企業存在和發展,以全面服務企業為宗旨,對內是上傳下達、動員教化的工具,對外是宣傳營銷、打造企業品牌的渠道,記錄企業成長發展的歷程,是企業的“新鮮檔案”,又是企業的一張特別名片。企業報既是傳播企業內部各類信息動態的“耳目”,又因其紙質形態可作為“門面”對外呈現,更是企業管理層的“喉舌”。因此,為了謀求企業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發展,各個時期的企業管理者都非常重視創辦企業報或性質類似的紙媒。
企業報與社會報紙同為紙媒,但比社會報紙有著更鮮明的個性。企業報的鮮明特征,對企業報從業人員提出了特別的從業要求。
(一)全面服務企業的宗旨要求從業人員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大局觀
企業報與所屬企業是強烈的依存關系,榮辱與共,利益密切相關。從辦報宗旨上來看,企業報是以全面服務所屬企業為宗旨,企業報辦報立場始終與企業發展目標一致,是企業管理的有效“喉舌”。在這樣的定位下,企業辦報過程受企業的行政影響較大,有時甚至出現違背新聞規律而行的情況。例如,版面設置與頭條選擇往往重領導效應而非新聞價值;用稿時因為重視平衡原則而往往犧牲好稿件、好版面;重正面宣傳表揚、輕負面批評報道;新聞時效性普遍不強等。這樣的辦報特征,要求企業報從業人員,尤其是企業報主編和編輯、記者們要牢牢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責任意識和大局觀。編輯和記者要把報紙為企業服務的責任感和大局意識落實在日常編輯和新聞采寫中,尋求新聞原則和大局影響兩者之間的最佳位置。
(二)專業化報道為重點的辦報現實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從基層吃苦實干學本領
從報道內容來看,企業報以專業化經濟報道為重點,報道內容有較強的專業性、重復性。企業報稿件質量往往受到采寫范圍狹窄、選題單一、專業性強等因素影響,報道內容在新穎性、趣味性、普及性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要提升企業報的稿件質量,最根本的入手點應是提升采寫者——通常是報社少量專職記者和大量基層通訊員的新聞發現與采訪以及寫作能力。
由于企業中心工作長抓不懈,企業報的內容難以超越企業的中心工作,工作重復性強,同類選題多,要從相似選題中寫出新意,需要記者或者通訊員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度。與社會報紙記者發現新聞、獲取新聞價值點、采訪到位的要求不同的是,企業報記者和通訊員首先要熟悉企業的分工職責、工作流程、標準規范、基層職工工作與生活狀態,了解常規常態才能準確地把握新事物、新動向,才能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抓住老題材的新鮮點。記者或通訊員只有深入了解企業基層實際,才能對采訪對象進行專業的、細致的采訪,避免出現采訪“隔靴撓癢”“外行看熱鬧”的現象,而采訪細致到位也是成就一篇具有傳播價值、扎實細致、言之有物的新聞稿的重要條件。企業報編輯需要借助企業基層經驗和行業相關知識來選稿、改稿、用稿,以及激勵通訊員寫出高質量的稿件。
基層經驗和行業知識對提升企業報辦報水平有著重大的影響,因而企業報在人才選擇和培養過程中十分注重企業基層鍛煉。目前,企業報從業人員通常采用內招和外招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絕大多數是從企業基層宣傳崗位或者優秀基層通訊員選拔上來,另外少數是從高校新聞傳媒相關專業招聘來的畢業生,通常在入職后直接被派往基層鍛煉1~2年甚至更長時間。例如,《上海鐵道》報社從行業外招聘來的記者或編輯,需要先從基層的鐵路工人做起,經基層單位考核合格后才能回到報社工作。在基層鍛煉期間,企業報從業人員與基層職工共同工作和生活,學習行業知識,熟悉工作流程和企業的管理模式。基層鍛煉既能培養企業報從業人員吃苦實干的精神,使其積累經驗、增長本領,又能為后續報社工作拓展人脈資源。
(三)企業報的服務角色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企業中,企業報是一個服務角色,通過文字、圖片、版面等向企業上下傳遞政策信息,交流分享經驗成果,宣揚好人好事,刊登警示教訓等,是為企業中心工作和全體職工服務的。企業報要履行好自身的服務功能,需要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在應對突發狀況時,處理好與企業各方的關系。具體而言,企業報從業人員需要運用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重點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企業行政意志與新聞原則之間的關系。企業報端的是企業的碗,自然要聽企業的話,但企業報主要負責人可以通過與上級主管領導及相關部門協商溝通,為企業報發展爭取較寬松的環境和足夠的支持,在企業上下形成基本共識,即在不損害企業利益的基礎上,盡量遵循新聞規律辦報。例如,在版面篇幅上盡量精簡領導講話和活動記錄,報道選題上側重一線職工生產生活,寫作上多從基層職工角度看問題,在強調企業中心工作重點報道的同時兼顧新聞的時效性,在報道先進典型時注意真實性和貼近性。
2.報社內部各部門和人員之間的關系。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大型民營集團屬下的企業報,部門和人員配置較充分,規范的企業報設有主編、副主編、新聞部、副刊部、專刊部、記者部、影像部等。打造一支部門齊全,分工細化,人員較多,團結、高效、有戰斗力的報社團隊,不僅需要主要負責人的有力協調,還需要建立起部門和部門間的基層溝通機制,每個企業報工作人員也應在對報紙和企業負責的前提下加強溝通和信任。
3.編輯與基層通訊員之間的關系。企業報專職記者配置較少,基層通訊員是企業報稿源的重要支撐。企業報編輯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育一支相對穩定且可信賴的通訊員隊伍。編輯與通訊員通過電話、網絡溝通、培訓交流等方式建立互信關系,編輯鼓勵、指導通訊員發現新聞寫作投稿,并盡可能通過修繕稿件促其見報,通訊員在編輯的鼓勵和指導下成長進步。編輯聯系的通訊員數量以及通訊員寫作水平直接影響到其負責版面的稿源和質量,因此與通訊員友好溝通是企業報編輯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工作能力。
(四)企業報業務短板的主要突破口是提升從業人員的新聞專業素養
企業報在業務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新聞時效性普遍較差、工作報告和領導講話多、會議報道和好人好事多、生動活潑的文章少、表揚容易批評難、評論少且質量不高、版面編排粗糙或隨意、向新媒體延伸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較低等。企業報業務水平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企業報從業人員的新聞專業素養。新媒體時代新聞專業素養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字基本功;二是新媒體綜合運用能力。
雖然企業對辦企業報的需求較高,但綜觀國內企業報整體辦報水平還是良莠不齊。調查發現,牽制企業報辦報水平的因素較多,如企業報所獲支持有限、報道題材和范圍較窄、缺乏市場競爭激勵等。而具有新聞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比例偏低、向新媒體轉型的能力有限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升企業報辦報水平的一個可行性舉措是提高具有新聞專業背景的人員比例,或者通過培訓學習等手段提升企業報從業人員的新聞專業素養和技能,而這或將成為新聞專業教育發展的新驅動力,為新聞專業學生實踐、就業、創業提供廣闊的天地。
梳理當下媒體的現狀,不難看出,責任意識、大局觀、吃苦實干精神、溝通協調能力以及文字功力,不僅是對企業報從業人員的獨有要求,而且是所有媒體從業者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而對新媒體的運用能力是時代對傳媒從業人員新的技能要求。應用型轉型背景下的新聞專業教育,一個關鍵的轉型就是與行業發展緊密銜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本專業教與學的實際,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傳媒業風起云涌的背景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要一手抓實學生的專業基本素養培養,夯實學生專業基石,一手打造適合本校實際的特色技能,解決學生就業“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
在抓好專業基本素養的基礎上培育與市場需求接軌的特色技能,即“專業基本素養+”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新聞專業教育應對傳媒業變革的良方。從具體路徑上來看,文字訓練和課內外專業實踐可成為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的有效嘗試。
(一)夯實新聞教育專業基石——通過文字訓練鍛造專業基本素養
在新聞專業基本素養的各項要求中,是最核心是文字功力。新聞專業教育可以通過以閱讀和寫作為重點的文字訓練來提升新聞學生的文字功力。
1.閱讀對有“雜家”之稱的新聞學生意義深遠。閱讀不僅增長學識、開闊眼界、豐富文學積淀,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評意識,而后兩者是做好新聞工作十分難得的品質。基于多數大學生閱讀習慣不佳、閱讀興趣不濃的現狀,院系可將培養讀書風氣作為專業教育的一部分,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讀書,讀書應成為新聞專業學生必修的素質拓展項目。院系可通過開設中外名著導讀通識課程,成立讀書會、讀書小組,由教師帶領學生讀書交流,開展讀書比賽等措施培育讀書風氣,夯實新聞專業教育的基石。
2.寫作訓練幫助新聞專業學生練就“看家本領”。筆桿子是新聞工作者的看家武器,筆頭功夫即寫作功力最終決定一個新聞人的行業高度。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要求從業者能夠用正確的語法和流暢的寫作風格來生動地敘述故事。寫作是一個綜合訓練的過程,可以培養新聞學生多方面的素養。洞察世界,發現選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新聞敏感度;剔選素材,確立主題,有助于學生分析研究能力的提高;謀篇布局,下筆成文,有助于專注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錘煉文句,修改完善,有助于鍛造精益求精的品格。但寫作同時又是一項艱苦的任務,新聞專業學生的寫作訓練有賴于院系設置訓練模式定化要求。結合新聞專業特色,開設進階式寫作課程,通過連續性、漸進式的課程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新聞專業進階式寫作課程體系可包含基礎寫作、新聞(采訪)寫作、高級新聞寫作、新媒體寫作等實務性課程,分別訓練學生的基本寫作思維和技能、新聞采訪與寫作基本技巧、專業化深度新聞寫作技能、新媒體寫作思維和技能。
(二)緊跟行業步伐——在實踐中鍛造“+”的技能
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指的是專業教育要從市場需求出發,結合本校師資力量、學生層次、教育實踐條件等實際情況,著重培養學生傳媒專業技能,諸如圖片拍攝與制作、紙媒創辦與市場運營、音頻制作與市場運營、視頻制作與市場運營、媒介公關等。新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實作和實踐,充分的專業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大局觀、吃苦實干精神,更重要的是結合市場需求練就過硬的專業技能,切實推進學生畢業即就業,上崗即上手。
“+”的特色技能培養的有效路徑是充分開展課內外專業實踐。上海建橋學院新聞系課內實作與課外實踐某些經驗或可作借鑒。該系以培養面向中小企業和基層單位需要的全媒體應用人才為目標,銳意改革,把課程教革和學生實作實踐緊密結合,把課程平臺化、市場化。課內實作是指課程教師帶領學生承建運營一個實踐平臺,全體學生被分化成若干小組或項目團隊,定期定量完成實踐任務,并根據實踐任務完成情況考評該課程成績。該系自2013年上半年開始,由《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搭建微信、微博新媒體實踐平臺“建橋建橋我是新聞”,設有20余個原創欄目,重點訓練學生的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媒體運營推廣能力。該平臺“立足建橋校園,放眼傳媒社會”,學期課程每天推出一期,寒暑假期每周一期,其微信關注量近萬,成為該校最具影響力的學生實踐平臺,不僅如此,該平臺還多次居“全國各大高校的院校兩級媒
體官方微信排行榜”前列。該系依托《報紙編輯與實務》課程開辟報紙實踐平臺,由教師指導學生創辦“新聞習報”,每周印發一期,每期4版,2015年上半年,“新聞習報”勇敢邁出市場化步伐,學生每周不僅要完成一期報紙,還要以每份2元的價格賣出500份。該報紙實踐平臺從主編到文圖采集、編輯、版面設計、排版以及營銷推廣全部由學生完成,對學生進行采、寫、評、編、排、推廣營銷綜合訓練。
課內實作是以課程形式展開,全體參修學生都要參與,屬于基本實踐項目,而課外實踐項目是由優秀學生獨立或組成專業團隊,參與或者承接社會項目。還是以上海建橋學院新聞系為例,該系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實踐,獨立或組隊承接社會項目,諸如編制行業報紙、為公司企業做內刊、運營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拍攝商業宣傳片等,慢慢形成全面開花的局面。真打實做的課外實踐不僅全面鍛造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增強了學生的專業信心,同時也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新聞專業教育品牌,一舉多得。
“春江水暖鴨先知。”滾滾時代江水中,傳媒業正是飄游在水面的那群“鴨”,既以靈敏觸覺感知時代江水的變化,又時刻做好與洶涌江水搏斗的準備。在與江水搏斗中,唯有技能過硬且順應潮流的“鴨”才可能生存。傳媒業為順應時代潮流,其外在形態可能發生變化,但內核質素不會輕易改變。新聞專業教育走“專業基本素養+”人才培養模式,在夯實新聞專業基本功的基礎上,盯緊市場變化,走特色化專業教育道路,或許才是行業劇烈變革形勢下的發展良策。
參考文獻:
[1] 申凡.中國企業報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11-15,53-56.
[2] 丁麗華.強化編輯意識 提高企業報宣傳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06):116.
[3] 申富平,劉金霞,宋榕.新聞學專業大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3 (12):104.
[4] 張潔.消解與重構——論新聞專業學生基礎寫作能力的培養[J].高等教育教學研究,2010(2):56.
作者簡介:曹茶香(1981—),女,碩士,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寫作,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2-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