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可(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新媒體互動功能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與啟示
王 可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傳統的視覺傳播設計應該借助新媒體的技術與思維,新媒體平臺的主要功能是互動,互動功能的實質是參與,要讓公眾參與并互動,因此傳統的視覺傳播設計必須順應用戶體驗,促進受眾參與的效果。
視覺傳播;新媒體,互動,參與;
視覺傳播設計即傳統的裝潢藝術設計,各種印刷品是其設計成果的主要表現媒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印刷媒介、廣播影視媒介之外,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新興媒體。相對于書籍報刊等印刷品所承載的靜態源信息,廣播影視所播送的單向源信息而言,基于互聯網的手機、電腦等新媒體終端具有信息互動的功能和海量的資訊來源,故迅速成為當代人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雖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新媒體尚無完全取代視覺傳播設計的可能,但視覺傳播設計應當借鑒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和思維來提升自我[1]。筆者擬根據從事視覺傳播設計和教學的多年經驗,分析新媒體的互動功能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和啟示。
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日漸普及和應用于生活的覆蓋面之不斷拓展,帶給人們的各種便利也越來越多,新媒體“攻城略地”的速度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同時構建了人們認知世界的多元途徑與新的社會景觀,“低頭族”已不算新概念了,這個群體的日漸龐大也正豐富著視覺傳播的內涵,而互動則是新媒體最顯著的特征。
互動,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物理學、社會學研究中,人們較早使用過這個詞匯。心理學所稱的“互動”多指人類神經中樞及分管各機能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和指令互通;物理學上的“互動”則是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所理解的物體間相互作用;而社會學中所稱的“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群體間或群體之間,通過語言等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相互依賴性的行為及其過程。毫無疑問,新媒體互動功能所指者主要體現在其社會學意義。
自1000多年以前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令大規模復制信息并向公眾傳播成為可能后,20世紀廣播電影電視技術及其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向公眾大規模快速傳播視聽信息成為現實,但廣播影視媒介和書籍報刊等紙質媒介(即視覺傳播設計成果的傳統載體)所傳播的源信息是單向的,廣大受眾通常并無有效渠道將基于源信息所產生的己方信息及時回饋給源信息的發送方,因此人們很多時候會覺得所獲得的廣播影視和紙質媒介的源信息與己無關,往往缺少參與意愿。而新媒體以互聯網為基礎,以電腦和手機為信息終端,構建了一個海量的、互聯的、跨越空間間隔的平臺,賦予了信息雙方即時溝通的能力,將各處的人聯系在一起并參與互動交流,這是人類社會從前數千數萬年間所從未有過的。
互動的實質是參與,人們能將自己對所獲得源信息后隨時產生的想法、答案、感受等信息及時回饋給源信息的發送方;而源信息發送方亦即時根據回饋再發送后繼資訊,以獲得更大的傳播范圍和效果,從此人們不會再覺得所獲得的信息與己無關、不再認為世界與自己無關。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成為源信息發送方,受眾也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信息,他(她)同時也是信息傳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參與,是新媒體互動的實質,是新媒體傳播得以高效的重要源泉。
新媒體技術產生之前,人們如果對所接受的源信息有一定興趣,通常會將即時產生的相關想法和感受與身邊的人進行交流,或者通過書信等各種途徑采取進一步信息反饋行動;而新媒體技術的產生和電腦、手機的普及,則讓普通受眾能通過這些互動化的平臺來即時迅速回饋自己對源信息的想法和感受,各種信息能迅速跨越空間傳遞。
并非所有被新媒體平臺傳遞的信息都會得到公眾的關注和反饋,公眾愿意對所接收的源信息進行反饋,愿意參與互動,大多出于現實的需要或自身興趣;現實需要自不必說,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是經過對相關事物有一定經歷和體驗之后所產生的良好心理狀態,也可能僅因為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產生迫切的求解欲望。人們對某種事物有一定體驗,才會對與之相關信息感興趣,進而參與和互動。在“用戶為王”的當代,新媒體技術的推廣手段主要體現為不斷增強用戶的體驗水平,從而留住并擴大用戶群。以公眾所熟知的手機版QQ、微信、美團、淘寶等新媒體平臺為例,它們所提供的社交、娛樂、購物、就餐、出游等服務類信息,無一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之所需,自然有親和力,容易引人關注、激起興趣并參與信息互動;而且這些平臺的用戶界面設計也越來越追求圖文簡潔醒目、操作簡單快捷、高效。從簡從速從優是用戶對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總體要求,也是人們在生活方式日益快捷的時代背景下的體驗結果。用戶體驗是一種主觀感受,是用戶在接觸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綜合感覺和體驗,事實證明時刻順應用戶的體驗水平是新媒體的設計成果得以迅速推廣的有效途徑。
新媒體互動功能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和啟示,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改進,更應該是思維和觀念上的升級。從技術的角度而言,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視覺傳播設計成果的傳統媒介——紙材料等很難有結合信息技術硬件的顛覆性技術革新出現,我們暫時還無法想象通過印刷生產的紙質書籍、包裝、海報等,內含芯片,無需電源并具有互聯網功能。因此,新媒體及其互動功能和思維,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應該是設計思維的變革和觀念的升級,還有表達手段的更新,以期達到順應用戶體驗、促進受眾參與的效果。
例如,傳統的紙質廣告宣傳品、包裝盒等,除了展示主要圖像文字外都會留下生產或服務提供商的地址電話、商品條形碼等信息,以方便用戶隨時通過郵件、電話與己方聯系;手機等新媒體終端廣泛普及后,廣告、包裝、影視播送等視覺傳播活動中常將己方微信公共號和二維碼圖像等一并推廣的做法,則給了用戶通過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以隨時關注己方資訊并參與信息互動的機會。這種做法目前在平面媒介推廣中已經比較普遍,是一種順應用戶體驗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受眾參與[2]。再例如,在商業廣告設計和發布活動中,沿街發放宣傳單、使用戶外巨幅廣告的手段對公眾的吸引力早已不如從前,而通過關注商家的微信公共號就可獲優惠等營銷手段,則越來越受到各路商家和公眾的歡迎:一方面關于商品和服務的信息可以全天候地向公眾傳播擴散,另一方面普通民眾也可以在通過瀏覽和傳播資訊的行為中獲得一些實惠。這種互利互動表達方式有所更新的視覺傳播設計的推廣活動具有雙贏結局,可視為新媒體形勢下互動思維對視覺傳播設計活動的影響。
當然,視覺傳播設計的傳播手段升級,順應用戶體驗、促進受眾參與也并非僅有借助互聯網手段和新媒體終端(手機、電腦)來表達之一途。在廣泛深入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思維的變革,順應用戶體驗才是視覺傳播設計中的重要方法。具體地說,在商業廣告、包裝、書籍的設計活動中力求形式簡潔,信息一目了然,或在書籍裝幀、廣告宣傳冊等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上力求讓受眾感到方便,這就是在順應用戶體驗[3]。例如,在夏季街頭推廣產品或服務的廣告活動中,將配合活動所發放的常見廣告信息載體——紙質宣傳折頁改為塑料材質的扇子、濕巾、面巾紙等,將己方廣告信息簡要印制于載體表面,就是順應潛在用戶的生活體驗,必然能收到較好效果,這時人們通常不會將有用的扇子等實用物品隨手丟棄并可存放、轉贈他人,這樣無形中就擴大了廣告活動的影響力,比人們在街頭收到卻又常隨手丟棄的紙質廣告單的效果好上數倍(如圖1)。退一步講,即便是普通的紙質廣告宣傳單或其他紙質視覺傳播設計作品,若能在設計和推廣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潛在用戶的生活體驗,由己推人、方便人們將其挪作他用,亦可收到較好的推廣和傳播效果。例如,很多人會將收集到的由銅版紙印刷的各種廣告宣傳單折疊成很多可壓平放置的紙盒,吃飯時抽取一個展開成形用于收納魚骨、豬雞骨等食物殘渣(如圖2、3、4);筆者認為,在順應用戶體驗的思維指引下,視覺傳播設計師在對廣告單進行排版時完全可以預留折疊線,順應折疊線所形成的區域來編排內容、信息簡潔明了,以方便用戶在獲取紙質廣告單后不會隨手丟棄并可稍微動手改作他用,為自己生活增添便利。如此無形中也擴大了廣告信息在用戶生活中的潛在影響,有利于信息傳播,圖5所示即筆者草擬的廣告宣傳單編排模板,標明折線并順應折線進行編排,既方便廣告信息的表達傳播也方便人們折疊成盒,實現此廣告單的循環再利用。再例如,筆者曾收集到一個紙盒樣品,其展平的矩形外觀完全可以作為視覺設計展示的平臺和傳播載體(廣告、海報等),但通過模切后可以被輕易折疊成紙巾收納盒的設計,無疑順應了用戶的生活體驗,大大提高了其在傳播過程中的壽命(如圖6、7)。這些已經存在的精巧設計,都可以被看作順應用戶體驗的視覺傳播設計實例。

圖1 印有廣告信息的塑料扇

圖2 用廣告單折疊的紙盒

圖3 用廣告單折疊的紙盒被整齊擺放

圖4 用廣告單折疊的紙盒的展開狀態

圖5 帶折線的廣告宣傳單編排模板

圖6 外包裝的二次利用——兒童玩具

圖7 包裝展示
隨著視覺傳播設計活動的改進升級,必當潛心向各行各業學習,積極收集分析用戶體驗,促進受眾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以上所述都可視為新媒體互動功能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和啟示。
視覺傳播設計(裝潢藝術設計)是一門古老的專業,新媒體是新興事物,視覺傳播設計在與時俱進、向新生事物汲取養分來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同時,應當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互聯網和新媒體終端的繁雜技術和外表,讀懂新媒體所引以為傲的互動功能(實質即參與),進而懂得在視覺傳播設計中也需要順應用戶體驗來促進受眾參與,此即新媒體互動功能對視覺傳播設計的影響與啟示。
[1]王可.淺議新媒體背景下的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專業內涵建設[J].青年時代,2016(16):102.
[2]王可.新媒體語境下的編排和字體設計教學淺析[J].青年時代, 2016(22):170.
[3]丁斌.基于用戶體驗的當代包裝設計[J]. 上海包裝,2016 (10):34-35.
基金課題:湖南省教育廳2016年度科研項目(編號:16C0540)
王可(1977—),男,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講師,工藝美術師,碩士研究生。E-mail: 43068689@qq.com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