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闡釋行動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意義以及行動研究的內涵,以及剖析行動研究的具體實施策略,明確提出行動研究是實現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所在。教師不僅要做教學的專家,也要努力成為精通教學的研究者。探尋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有效途徑與策略是幫助教師開展研究的關鍵,這將為探索教師可持續的自我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行動研究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高質量的教學取決于高水平的教師,教師是決定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大學英語教師既要做學科的教學專家,也要努力成為精通教學的研究者。“教師作為研究者”逐漸被世界各國教育界所認同,一線大學英語教師應該開展基于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學習和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研究、探索和反思,教師可以實現專業的可持續性成長,即只有作為研究者的教師才能獲得專業發展。那么如何使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并相互促進?怎樣做研究才能對自己的工作有實效?這都是廣大教師所關心的重要問題。本文深入剖析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旨在對大學英語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提供可行性對策。
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訴求
目前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前景并不樂觀,大多認為教師只管把書教好,科研是那些專門搞研究的理論專家們的事情。教師面對的日常教學問題多是非常具體和現實的,他們發現學術研究的成果通常對教學沒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教學和研究被視為“兩張皮”,在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中,教學研究不被看作是學術研究,導致教師的學術研究主體性與學術話語權的喪失。此外,傳統的外語理論研究給教師一種誤導,導致外語教師對基于課堂的教學研究有一定的輕視心理,認為教學研究缺乏理論層次,這種看法并不符合外語教學研究的目的。其實,我國正在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理論依據,源于實踐又用于實踐的研究成果。
英語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大學英語教師所從事的研究應是基于教學實踐的研究,大學英語教學也不是脫離了研究的原始意義上的教學,所以教師投身于課堂教學研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有助于將研究與教學過程充分結合,真正實現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體化。這樣既能充分體現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優勢,也擺脫了教師傳統的“教書匠”角色,使教師兼起行動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角色。
二、教學研究與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英國課程論專家Stenhouse最早提出“研究應成為教師教學的基礎”和“教師應成為研究者”的觀點,他認為教師要成為自主和開放的教師的唯一途徑就是以一個研究者的眼光和從一個研究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叭绻阆胱尳處煹膭趧幽軌蚪o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意味著參與研究可以幫助教師從日常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在教學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當前,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成為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而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必須要有一支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文秋芳教授指出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師創新素質的重要指標。這要求外語教師不能滿足于完成教學工作任務,要主動參與改革的進程,應以研究者的姿態不斷對自己和他人的教學進行評價、總結,有評價才有可能發現問題,有問題才有研究的基礎,有研究才能有發現和進步,也才會有理論水平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教師在一個動態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和提高的能力,這一能力就是“教師作為研究者”的意義所在,既體現了教育變革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發展的內在需求。首先,大學英語教師從事研究的過程就是他們親身體驗外語教學規律的過程,通過以科學的態度從事的實踐,教師可以發現并研究外語教學與學習的特點,建構有效的外語教學模式,同時,教師的理論水平將在實踐中得到提煉和升華,并在實踐中體現、鞏固新的觀念,促進外在的觀念逐漸內化,改變以往“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主義的做法。第二,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種認知活動,教師的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參與研究活動有助于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豐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大學英語教師的工作不應被看作是純粹的技術性勞動,而是具有創造的價值,充分體現外語教師工作的專業特性。事實表明,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去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和產生新的知識,而大學英語教師的研究的目的是要在實實在在的教學環境中產生有價值的變化,即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增長,以及人格的完善。教學研究的基本落點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的根本理念。
三、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教師工作現場出現的問題最真實、最迫切、最能激發教師的意識沖突,因此也最能激發教師的學習動力,而教師解決問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在眾多教師工作現場學習方式中,行動研究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行動研究作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一種由實踐者實施的自我反思研究,旨在解決問題,提高實踐水平或促進理解”。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研究的問題(困惑)來自他們自己的日常工作,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提高教師改善自己生存狀態的意識和能力。行動研究走的是行動科學的路線,即當行動者面對真實的困境時,采用積極干預的方式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文化場域進行批判性反思,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創造實用的知識。可見,行動研究的最大特點在于研究與行動的糅合,其目的在于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課堂內的問題,它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特定的問題,不強調研究變量的控制及操作問題。行動研究的功能不僅僅在于促進和改善實踐活動,而且還有助于以一種教師可以理解的方式建構理論。
只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大學英語教師完全能夠勝任行動研究,能取得有實際價值的成果,并能大大地促進課程的開發、學生能力的發展、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和教學實踐的改進。在研究中,教師不斷提高自己多方面的教學能力,如教學監控能力、判斷和思考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能對教學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進行反思。行動研究培養了教師的“探究的態度、反思的態度、理論自覺的態度”,可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和價值感、尊嚴感等。
四、行動研究的實施策略及其啟示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時期,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行動研究立足于行動并著眼于行動改進,其旨趣在于“求善”,而不是“求真”,這是教學研究的根本取向,是作為一種專業化發展策略而運作的。
1.培養自主專業發展意識,拓展研究途徑
教師要具備自我專業發展的意識,努力成為主動探究、積極反思、終身學習的自主成長型教師,成為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我建構的研究者。專業意識的轉變往往是在量的積累基礎上的質性飛躍,是一個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的過程。只有在正確的專業信念和意識基礎上,教師所進行的教學研究才能有依托、才能使教學真正為教師自身的發展服務。教師要善于把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學生當成研究的第一現場,在實際教學情景中發現問題,把所積累的教學研究知識轉化為研究行動,在不斷的行動中進行反思與研究。同時,通過不斷地學習,教師要了解教學研究的基礎性以及前沿性的信息,從而更好地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積累開展各種類型的教學研究所需的知識。
教師要注意拓展研究的多種途徑,要注意發揮自己擅長的方面,學會根據實際對研究對象的特點、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進行選擇,對自身熟知的研究方法要精益求精,對自身不熟悉的研究方法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學習,逐步使研究途徑從單一走向多元。以敘事研究為例,它是探索個人實踐性知識的一種有效方式,不僅可以實現教師間的經驗共享,也有助于激發教師本人的“自我反思”,使教師個人已有經驗得到重新整理,形成自我專業認同。在有意識的、系統的、持續不斷的探究過程中,教師的研究能力將得到全面提高。
2.加強合作教學研究,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專業文化
行動研究通過教師們自下而上自己發起,針對自己遇到的真實困惑,并與來自不同崗位的有心人展開互動,這無疑有助于教師文化逐步往合作、對話、自主的方向轉變。教師學習共同體(也稱研究共同體)本質上是一個對話共同體,主要形式包括課題活動、教學問題研討、同事交流、專家引領等。共同體以研究者與教師合作為平臺,教師之間定期就教學實踐、研究想法等問題進行對話,不斷反思與行為跟進,共享資源和成果。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方式促使教師從更廣泛的視角審視問題,檢視自己的觀點,促成教師達成個人的、社會的和專業的三方面發展。在個人發展方面,重視教師各自的見解,讓教師獲得應有的專業自尊;在社會發展方面,突破教師專業的“孤立隔絕”狀態,發展相互支持的學習共同體意識;在專業發展方面,通過分享其他教師的實踐經驗,使教師的經驗條理化、明晰化、結構化和概括化,有效地建構、提升和管理自己的知識,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研究能力,從而促進教學研究的良性循環發展。學習共同體為教師之間開展合作研究提供了良機,教師以課題為載體,聯合其他教師共同找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尋找問題的解決策略、撰寫研究報告,整個過程體現智慧與經驗的交流與合作,使參與研究者逐步從個人走向團隊,實現教師個人、教師團隊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教學研究創新的一體化。
3.制定合理的研究規劃,完善與整合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成果
為了提高行動研究的有效性,教師要具有解決問題的通盤考慮,要有一定的具體目標,而對于自身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教學研究也不可能是盲目的。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最了解自身發展情況,因此,在各個階段要對自己的發展有一個預期目標,而這個目標正是教師需要制定的合理的研究規劃。行動研究規劃要反映針對性、有用性、可行性的原則,要充分考慮到研究方案的實質意義和利弊;也要考慮在現有教學條件下的可操作性及可供發揮的空間等。由于大學英語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重,時間較分散,教師可隨時做一些記錄、反思,真實記錄在教學研究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這種積累為今后整合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不僅有助于教師形成自身教學研究經驗,更有利于教師對自己教學、研究的不斷總結思考,成為教師階段性研究成果的真實再現。在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后,可將它們轉化為多種形式的研究報告,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深層理解也在完成報告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深化。教師的分析綜合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都得到提高,知識結構得到優化,理論提煉能力得以提升,這也是開展教學研究的最終目標。當教學研究成果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獲得合法地位,當教師肩負起主動的行動研究者與知識建構者的責任,就會在教育情境中建立學術話語意識和學術話語權,這也是教師專業認同建構的持續發展的過程。
五、結語
行動研究賦予大學英語教師主人翁的地位,讓他們自己來決定什么問題值得研究,應該如何來研究,如何讓這種研究最大限度地為自己服務。開展行動研究可以完善教師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增強教師的工作勝任感和成就感,使教師在研究中不斷完善自我。當教師將教學與教學研究視為自身發展的體現,他們就會將個體的體驗融入到教學中,積極地投入到研究中,為追求自我職業的發展,實現教師生命的卓越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艷.從學習型組織的視角談建構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認同[J].現代大學教育,2013,(3):102-107.
[2]Stenhouse,L.Research as a Basis for Teaching[M].London:Heinemann,1985.
[3]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494.
[4]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A].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C].2008.212.
[5]Baily,K.M.&D.Nunan.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he Self as Source[M].Boston,MA:Heinle & Heinle,2001.
[6]林崇德,申繼亮,辛濤.教師素質的構成及其培養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1996,(4):16-22.
[7]陳向明.行動研究對一線教師意味著什么[J].教育發展研究,2014,(2).
[8]Nunan,D.Understanding language classrooms:A guide for teacher-initiated ac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