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的發展,自2001年起,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進入了全面普及的階段。但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內容較寬泛,導致目前課程實施中出現很多問題,就此調查了通遼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現狀,設計了通遼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調查問卷,并對該校的全體信息技術專職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及課堂觀察。發現了該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并給予一定的建議。
小學《信息技術》實施現狀調查分析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至今,信息技術教育列入中小學必修課程已十余載,該課程的實施雖在不斷完善,但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的存在較大差異,導致《信息技術》課程在各地區的小學階段不能全面、均衡的發展,同時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內容較寬泛,并且距今時間較遠,義務教育階段又沒有出臺新的該課程的指導標準,致使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及其信息技術專職教師在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參照體系。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固然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手段單一,未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等等。因此,就通遼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情況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并對其開展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程
根據我國教育部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導綱要(試行)》的通知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任務目標具體包括: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及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掌握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初步學會使用網絡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關于對通遼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
(一)研究方法
1.抽樣。對通遼市實驗小學在校的3名《信息技術》專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其中調查問卷主要從個人信息,學校總體情況,教師的教學工作及教師的發展與培訓四方面設置問題,從而對信息技術教師有關教學方面有一個整體了解。訪談的內容包括:《信息技術》課本數量是否滿足學生和教師需求,該課程課下布置作業情況,信息技術教師所教授的班級是如何分配的,《信息技術》課程開設年級及結課年級,關于《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與發展,及建議等。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在教師基本素養方面
通過調查,通遼市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基本情況如下:共有專職信息技術教師3名,均是青年教師、信息技術專業,教齡方面:5~10年有兩名教師,11~15年有一名教師,其中有兩名為本科學歷,另外一名為大學專科學歷,師資隊伍較好,師資水平較高。
2.在課程設置及學校總體情況方面
通過遼市實驗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授課年級為二年級至四年級,在每學期初,學校領導只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進度,教學任務兩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本校教學周為18周,《信息技術》課程每學期的教學周為11周,每周1課時,每學期11課時,共計66課時,基本滿足小學階段的課時標準(《指導綱要》下限為68學時)。另外,學校領導還定期組織學校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聽課。
3.教師對課程內容了解方面
通過教師問卷的調查結果得知:該校的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素養較好,他們都喜歡從事該學科教學,并且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都十分了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每節課都有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詳細的教學計劃,還有師生互動環節設計,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備課非常充分。教師們備課內容主要源于與教材配套的指導書和光盤,通過鉆研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三位教師中僅有一位教師利用了互聯網資源。
4.備課
調查得知,該校教師均采用互不干擾的個人備課形式,無集體備課,也無完全憑借個人經驗不備課情況。在備課時間方面,有兩名教師在1~1.5小時之間,另外一名教師在1小時以內即可完成,這一環節應該是和教師的教齡及教學經驗有很大的關系。
三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內容所用時長也不相同。對每一環節花費時間人所占比例由多到少依次為:制作教學課件,策劃學生活動,尋找課外相關知識,而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書寫教案,選擇教學策略均沒有分配時間。時間分配不均勻,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可知,教師們非常注重教學課件的制作,生動有趣的課件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更能夠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但他們對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教案的書寫及教學策略的選擇都不夠重視。
5.教學方法方面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多樣的。通過調查在教學過程中,3名教師使用的小組協作學習、廣播教學(學生參與模式)兩種教學方法頻率最高,同時教師們還會根據教學內容、課程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特點,靈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6.教學支持和改進方面
調查通過設置兩個問題來發現影響教師教學效果優化的因素。問題分別是:需要的教學資源和支持有哪些及現有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最急需改進的方面有哪些,調查結果如圖3和圖4所示。
通過以上兩個圖可知:教師在教學中最需要的教學資源和支持分別是:優秀教學設計案例,教學軟件,專業培訓,文本備課資料,而教育理論著作及其他相關的教學資料沒有被提到。對現有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最急需改進的方面設備設施,教材內容及教學目標三方面占較大比例,評價方式、授課方式及課程的課時保障這三方面則不作為急需改進的方面的內容。
7.課程評價方面
此外,本次調查還設置了《信息技術》課程所采用的評價方式。一般的課程評價方式有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兩種。通過調查得知,該校《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包括有現場上機考試和課堂小測兩種評價方式。上機考試則是總結性評價,課堂小測則是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技能、方法和態度等方面的測試,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由于本門課程以注重實踐為基礎,因此只有兩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才能對該學科做出合理、全面的評價。由此看來,該學校的評價方式的采用是很科學、合理的。
8.教師發展與培訓
本次問卷也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培訓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校的信息技術教師平時都能主動相互交流學習,同時也經常關注信息技術學科的最新發展及最新研究動態,以輔助教師教學,更新教學理念。但是該校對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自身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包括:《信息技術》課程并非主要科目,相對語文、數學等其他科重視程度不夠,表現在教師參加的教研進修機會較少,社會、家庭對該學科也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更缺少專家指點。若想提高學科教師的自身發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師進行培訓學習。問卷結果顯示,如果有培訓機會,不同教師就該學科的培訓內容發表了不同看法,調查結果圖5所示。
其中,課改新理念,學科專業知識,學科教學法,信息技術、教育技術四方面在培訓內容中占主要地位,課堂管理策略及兒童心理發展次之。所以學校若組織教師培訓,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培訓。
四、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提出幾點建議
1.學校領導應對提高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
2.完善教學資源建設。該學校的硬件設備勉強能夠滿足教學需求,在保證硬件數量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質量,定期維護及更新計算機設備,學校可以自主建設教學資源庫,加強軟件教學資源的建設,以滿足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需求。
3.學校領導應為該學科制定詳細、明確的規范,給信息技術教師一個明確的學科參照體系及科學、合理的學科評價體系。
4.學校領導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對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在進行培訓之前,針對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等方面,可以征求一下任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信息素養及自身素質。同時,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與《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的活動和比賽,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謝幼如.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與項目實踐[M].中國鐵道出版社.
[3]周越.未來之路——教學研究的資源研發范式[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4]謝幼如,李克東.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