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連啟
小學科學教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啟蒙課程,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起到的意義,要遠大于課本中科學知識的意義。這是因為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科學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讓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技巧,是為其今后學習更多知識打下基礎,不同忽視。
小學科學學習習慣學生小學科學教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啟蒙課程,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起到的意義要遠大于課本中科學知識的意義。這是因為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科學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讓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技巧,是為其今后學習更多知識打下基礎,不能忽視。
首先,學習新知從觀察開始。小學生處于好動時期,讓學生長時間集中精力觀察一個事物相對較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科學的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分析事物,有目的地鍛煉學生耐心觀察的品質,并注重培養學生養成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在此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細心和耐心,讓學生養成多思、求實的良好觀察習慣。并要注意引導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對事物進行觀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關聯的孤立事物放在整體中去感知。另外,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經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注意些不該注意的東西,如在用酒精燈加熱的實驗中,學生要觀察的重點應該是被加熱的事物發生了什么變化,但有些學生的視線卻一直停留在跳動的酒精燈火焰上。此時就需要將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讓學生學會有目的去觀察,這樣才能確保觀察的有效性。
其次,要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究,手腦并用的學習習慣。小學科學教學中涉及到很多實驗,實驗是探索科學奧秘的必經之路。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實驗方法,并學會在“做中學”。如在《植物的根》的實驗課上,學生可能不明白植物的根是如何喝水的,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來自主決定實驗方法,并主動探究問題答案。實驗之前要明確實驗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聽、多聞,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
除此之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學習能力。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只有提出問題,才能探究出更多新事物,實現科學的發展。而好奇、質疑正好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抓住學生心理,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總之,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只有學生擁有積極探索,敢于質疑,求實認真的學習態度,才能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學習技巧,提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