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影
小學合唱教學一直是課外音樂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隨著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合唱的教學也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老師所重視。要使學生將合唱歌曲演唱得聲情并茂,生動感人,教師的教學用語,訓練方法,指揮動作,伴奏水平也顯得極為重要。
小學合唱教學合唱隊訓練方法小學合唱教學一直是課外音樂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隨著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合唱的教學也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老師所重視。對于小學生合唱訓練,強調訓練的科學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及指揮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新課程的理念、科學的方法進行排練。
一、合唱隊員需音準好、音色美
1.良好的音準是使合唱隊的演唱做到和諧、統一的重要保證。音準訓練應先從中聲區開始,再逐漸向高音區兩邊擴展。在發聲練習中,采用半音移調法讓學生接觸十二個音,為以后合唱曲中變化的音準打基礎。
2.音色是受發聲方法影響的,合唱隊要求有統一的音色。指導學生歌唱,用“輕唱法”使學生的音色和諧、統一。如“u”能使聲音集中,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鳴促使聲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由于口形收攏,能夠改變叫喊、緊壓的聲音習慣。
3.合唱隊音量控制的大小,主要體現在歌曲演唱時的力度表現上。可先做連音練習,再做跳音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再將這種力度感覺逐步帶到歌曲的強弱需要中去。其實歌曲中強弱的對比,也是演唱者音量大小的對比,我們的學生若能較好地控制音量大小,那么他們演唱歌曲的表現力也就大大地加強了。當然,這需要持之以恒地練習。在音量這個問題上,絕對不是音量大就好、音量小就不好,而是看一個合唱隊是否真能夠按歌曲表現的需要與指揮的意圖將演唱的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表現得完美。
二、在童聲音域擴展方面,解決自然聲的局限
1.童聲是發音穩定的時期,男女的音色相同,我們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經“輕聲帶假聲”,以“假聲找頭生”,擴大共鳴腔,去解決自然聲的局限,尋找共鳴位置,逐步擴大到兩個八度,為變聲期解決方法上的困難,也能為他們成年后修聲樂感到方便或具有基礎。
2.童聲合唱訓練的第一個目標,是獲得干凈、柔和的聲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當然,訓練輕聲歌唱不是目的,而是養成自然歌唱的習慣,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堅定、積極地用輕聲歌唱,就能使兒童自然地體會到各發聲器官在歌唱時是如何協調活動的,并能使兒童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同時對保護兒童的嗓音和獲得輕松流暢的歌聲極為重要,切不可忽視。
3.輕聲歌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氣息支持,穩定的喉頭狀態,絕不是那種消極的漏氣聲音。它的好處在于:能使學生安靜下來,頭腦冷靜,精力集中,隨時能聽到教師的提示,并按要求和提示去做;便于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放松喉肌,正確打開喉嚨,減少聲帶負荷,避免損傷嗓音;便于找到明亮、輕柔的頭聲,有助于伸展音域,輕輕地唱出高音;只有輕聲練習,才能體會“假聲”的感覺,放開喉嚨大唱大叫,是永遠也找不到“假聲”的;在合唱中,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使各聲部同時又能聽到其它聲部的進行,并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使各聲部在音量、音色、音準等方面協調、平衡。
4.輕聲與大聲是相對而言的。當兒童獨自一人邊走邊唱時,他的歌聲總是自然、輕松、愉快的。如果將這樣的聲音用力度記號標明的話,高水平是p與mp這個范圍內進行。
5.“u”或哼鳴找柔和、豐富的頭聲。兒童歌唱時的發聲,必須是高位置的頭聲,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也是指導教師首先要解決的課題。所謂頭聲歌唱,就是以頭腔共鳴為主的歌唱發聲發法。人體的共鳴腔有口咽喉腔、鼻腔、頭腔、胸腔,各共鳴腔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但由于聲區的不同,共鳴腔的調配比例高水平有不同。而頭腔共鳴則對伸展音域,美化音色,使聲音明亮,輕柔,和諧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聲音不論高低、強弱都具有穿透力。
6.先說后唱,用“念”帶“唱”,找明亮集中的頭腔共鳴。讓學生用“打噴嚏”的感覺吸氣,再用“打呵欠”的感覺唱歌;也可以用向遠方人召喚的方法。“說”對再“唱”,且要保持“說”的感覺與聲音的位置。用“念”帶“唱”實際上是用“假聲”帶“真聲”,達到一假聲為主,真聲、假聲糅合在一起的訓練方法。我們不需要向兒童闡述什么是“假聲”,以及“假聲”發聲的生理狀態,只要在訓練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像京劇中的韻白那樣“念”,唱的時候輕一點、柔一點、暗一點、直一點便可。堅定不移地要求兒童做到“輕、柔、暗、直”的歌唱,既能保護兒童的聲帶不受傷,嗓音不損壞,又能達到用假聲獲得頭聲歌唱的發音方法。
三、學習合唱作品,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先從欣賞合唱作品、培養學生合唱興趣入手,運用聽賞的訓練方法。聽賞訓練包括“聽”和“賞”兩方面的內容。“聽”就是在排練時,把隊員的演唱聲音用錄像機錄下來,然后放給隊員聽,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隊員從一個旁觀者和欣賞者的角度,去聽自己演唱的聲音,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找出差距。當隊員自己在演唱時,有些毛病是不易察覺的,而用這種方法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就能很快找出毛病,“對癥下藥,及時診治”。并以此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聲音感覺。“賞”就是欣賞,但這里說的欣賞,是有針對性的,在排練合唱作品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演唱情緒基調,我找來一些和所排作品藝術風格相類似的合唱作品和器樂作品讓學生欣賞,并指導他們在欣賞的同時,注意作品的藝術特點和具體處理手法,運用到排練中去,這不僅能提高排練的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和提高隊員的藝術修養。
2.要求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歌詞,個別重點字、詞、句要抽出來反復詠誦,糾正咬字、吐字、發聲中出現的錯誤,直到完全滿意后為止。
3.合唱歌曲的分析要言簡意明,準確精當。合唱歌曲聲部雖多,但各聲部都是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它們既豐富了旋律,又加強了氣氛。訓練合唱時重點放在副聲部上,要求聲部均衡,音量平衡,換氣統一,強調合唱隊員務必熟悉合唱歌曲的每一聲部,即唱此聲部的學生又要學會唱彼聲部,并使各聲部自然靠攏,配合默契,做到速度一致,力度一致,強弱一致,感情一致。這樣,聽起來就聲部和諧,歌聲優美,感人至深。
4.將合唱部分的重點、難點樂句提出來,抄寫在譜板上,作為課前練聲曲進行重點練唱。學生集中精力攻其一點,合唱難關就較容易突破了。
5.先不要急于學唱合唱部分的歌詞,教師可根據歌曲的不同風格和節奏特點,分別結合合唱聲部旋律選配上“啊”“哩”“咪”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襯詞進行練唱。由于襯詞單一,咬字、吐字方便,即使是較復雜的旋律,學生練唱起來也不會感到吃力。
6.分組重點練唱副聲部,擔任高聲部的同學跟著低聲部默唱(心唱)自己的聲部。各聲部用mf或p音量互相輪換練唱,啟發學生認真體會合唱效果,感受合唱的無窮樂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然,合唱中音色力度的統一,和聲感覺的培養,咬字吐字的訓練,均非一日之功,而要使學生將合唱歌曲演唱得聲情并茂,生動感人,教師的教學用語,訓練方法,指揮動作,伴奏水平也顯得極為重要。讓學生認真聽賞,仔細思考,自查自糾演唱中出現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