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新的課程標準中要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讓學生在交流中達成自己的知識建構。因此,除了要懂得問題設計的藝術外,還要把功夫下到引導學生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語文提問意識教學效率一、以解讀教材為基礎,恰當而巧妙地設計問題
教材是教學的憑借,是教學諸要素中一大要素,語文教師只有透徹解讀文本,準確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問點,梳理教材的知識體系,才能做到提問為解決教材重難點而設計,這樣才會設計出具體而有意義的問題,同時還要使所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梯度和廣度。
首先,問題設計的難度應體現為:
1.設計問題要緊抓教學重點內容,有的放矢。
2.問題設計要具有發散性,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3.設計問題要有一點思維含量,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語句,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來完成問題的回答。
其次,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對學生循循善誘,教師要依據所教學生認知心理特點及掌握知識水平設計“階梯式”的問題,所設計問題的難易程度還應有別于學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問題應環環相扣,這幾個問題形成一個整體,幾個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我們的課堂要適應語文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注重學生的個性感悟。
然而,要準確把握提問的難度、梯度和廣度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實際情況。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就告訴我們:所設計的課堂問題既不能讓學生覺得太難,也不能讓學生覺得太簡單而不愿作答,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讓學生經過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在提問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二、憑借事物間聯系設計發散型思維的提問
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知識的進步,是知識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除了交流師生思想感情外,還在于教師恰當巧妙地提出各種問題,誘導學生作答,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培養其創造思維的能力。提高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中,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努力教好學生,使學生能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教師所肩負的重任。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奧秘。
三、提問要難易適度,激發興趣
提問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樂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的氛圍。
這首先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難易適度,避免學生因問題過難而產生畏懼情緒或因問題過分簡單感到索然無味!還有問題的難易,直接影響學生完成答問的期望值和效果價值。《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敲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問題要難易適度,是說設計問題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年齡、智力水準、生活閱歷等諸多因素。題目不能太淺、太易。太淺、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調動不起學生們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題目也不能太深、太難。太深、太難學生會感到目標太遙遠,實現的可能太小,也會失去學習的信心。這好比讓學生們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沒勁;反復跳總夠不著,掃興;跳一跳能摘到,他們就能嘗到摘桃子的甜頭。根據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來”。如果問題太簡單,不能引起學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說。如果問題太難,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以學生為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問題的主人
提問的終極目標是能讓學生學會“思”,學會“疑”,學會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做一個善問者。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前必須充分了解本班學生實際,把握所教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認知特點,這樣設計的問題才會真正適合學生,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問題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思維層次及思維規律,要像攀登階梯一樣,步步升高,逐漸推進,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也隨之攀登,并向縱深處發展。教師在教學新課時一定要設計好導語問題,因為好的問題會激發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學習興趣。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要先問一些比較容易,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后逐步加大難度。我覺得開頭提的幾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開頭的幾個問題先把學生‘悶住了,那么往往會造成整堂課的氣氛沉悶。”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提問,還要善于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或實驗上的一個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有疑才能打破頭腦中的平靜,激起思維活動的波瀾,學習才不會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從“背教案”中解放出來,更加注重課堂的自然生成。在課堂自然生成的過程中,“提問藝術”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師、學生的“靈氣”在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交融的過程中,進行“鮮活”的運用。一節課,“提問藝術”運用好了,整堂課就好比一首動人的詩,也好比一曲悠揚的歌。它的節奏和韻律都是自然生成的,從這種意義上講,課堂上的“提問”及其效果是不能靠“備”的,也是難以“預設”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調動情感的手法,去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當師生產生和諧共鳴后,學生的自主意識就會被燃起,進而產生共振,最終使課堂教學真正還給學生,在課堂里激起學生生命靈性的光彩,碰撞出個性思維的創新火花。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教師通過不同課文內容變換不同提問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完全駕馭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喜歡語文,喜歡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做到問題設計精當、問題展示適時、問題解答靈活、提問力求合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