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積極追求的目標。所謂有效,是指學生在三維目標上能夠獲得真正的發展,這是課堂有效與否的唯一指標。
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情境創設有效教學的概念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作為熱點理念始于20世紀上半葉。從產生至今,它就一直是教學研究的焦點之一,頻繁地出現在教育文獻和實踐者的視野之中。但有效教學研究的歷史表明,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一直隨著教學價值觀、教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教學研究的范式變化而不斷擴展、變化。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達成最有效的教學?下面就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合理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合理創設有趣味性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狀態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精心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狀態。但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有價值的、有效的,應蘊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數學問題,即能讓學生“觸景生思”,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或挖掘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數學問題。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三點:(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又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利用生活知識感悟數學內涵。(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征進行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3)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鼓勵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數學的教學指的是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各種類型的互動過程。僅僅是依賴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憶知識,雖然短時間會有著鮮明的效果,但是時間一長,遺忘的會更加迅速。大量的實驗和現實證明,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所獲得的知識,才會印象更加深刻,記憶更加久遠。需要注意的是,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反反復復的記憶或者強化的過程,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理解和掌握的過程。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在于為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為學生做出指導,幫助學生形成對于知識的體系構建。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就是一種集體合作的力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一個人悶頭苦讀。當集體合作的時候,通過對于問題的討論,別人會想到自己沒有想到的地方,自己也會考慮到別人沒有考慮的地方,不僅對于自己,對于大家都是有著極為有利的影響。所以,通過集體學習,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做出更好的改正和進步。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出有效評價
學生的個性差異極大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等。所以教師要想促使學生有效的學習到知識,必須對于學生有個深刻的把握,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將整個班級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或組別,發揮出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這種劃分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課程的進展和學生的發展狀況,適當及時的做出必要調整。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或方法,讓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信心提高的同時,保持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并在不斷完成的數學任務的同時激勵著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在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中,通常將問題安排成三個層次,即上、中、下。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也就是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主要是以基本性的問題為主;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則主要是以一般性的提問為主;稍有難度或者難度較大的提問則留給層次較高的學生。以此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答有所得。
四、強化訓練,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精講多練的教學方式。熟能生巧,只有進行一定量的訓練,學生才能找到規律,并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定律和規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教師必須設置一定量的練習,讓學生反復訓練,掌握公式,并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比死記硬背公式的效果好得多。夯實學生的基礎,如計算題,我要求學生必須認真計算,并養成檢查的良好習慣,算出準確的結果。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訓練一些難度相對大的習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注重難點引導,促進知識理解
每節課都有一到幾個重難點,它們是教學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到數學模型的構建。一堂成功的課堂,必須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小學生之所以感覺難,是因為有些知識抽象性較強,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加以靈活引導,如在進行重難點知識的引導時,做到以舊知為依托點,使重點得以突出,難點得以突破;以動手操作來加深體驗,突出和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學會用觀察、判斷、聯想等方法做出合理推理。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千方百計搭建一個適合學生發展的平臺,自己只做這個平臺的一塊磚、一片瓦。課堂教學中要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機會留給學生,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那么我們的學生將學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