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整體醫學模式是在包容超越型創新理念指導下而構建的21世紀人類醫學新模式?;谌祟愥t學的特性與宗旨,凸顯醫學的人學本質,實現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的契合與統一,建構德才兼備的醫德觀念,是構建人文整體醫學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傳統中國的大醫精誠思想與國際醫學職業精神對構建人文整體醫德觀有重要借鑒意義。人文整體醫德觀的完整建構與切實踐行,不僅有益于東西方醫學的融合貫通和國際國內醫德的規范統一,更有利于復歸復興醫學的人文精神、逆轉當今醫學的異化傾向和營造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醫德風尚。
關鍵詞:人文整體醫學模式;醫德觀;人學本質;大醫精誠;醫學職業精神
中圖分類號:B8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1-0013-06
The Research on Med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Based on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Mode
JIANG Gel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Center, ?Tianjin Military
Sanatorium, Tianjin 300191, Tianjin, China)
Abstract: The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mode is a new mode constructed in 21st century guided by transcendental innovation concep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human medicine, the cardinal points in building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mode are to highlight the nature of the medical humanism and implement the fitness and unity of the spiri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humanistic medicin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medical ethics culture concept of possessing both abilities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of “Jing (Excellency)” and “Cheng (Integrity)” of great physician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international medical professional ethics offer a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ethics.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ethics are conducive not only to the fus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thics, but also to the revival of the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will help reverse ? current medical tendency of alienation and build the medical ethics of possessing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words: holistic humanistic medical mode; medical ethics; human nature; “Jing (Excellency)” and "Cheng (Integrity)" of great physician in medical practice; professionalism
人文整體醫學模式,是我國學者基于恩格爾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諸多學理缺陷[1-2]與醫學倫理學內涵缺失[3],在包容超越型創新理念指導下,旨在融合東西方醫學精華,而倡導構建的21世紀人類醫學新模式(以下簡稱“新醫學模式”)[4]。其中,倡行“基于人類醫學的特性與宗旨,凸顯醫學的人學本質,實行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契合與統一,建構德才兼備的醫學職業精神修為觀念”,是構建新醫學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和重點所在。本文基于中國古今核心價值觀和傳統醫德觀,擬就新醫學模式的醫德修養取向與意義,做一闡釋性探討。
一、新醫學模式及其醫德修養取向
(一)人文整體醫學模式的內涵
一定的醫學模式總是與相應時代人類科學技術及哲學思想的整體水平相適應。恩格爾醫學模式1977年問世時的科技與哲學思想的發展水平,已無法與近半個世紀后的當今科技與哲學思想的現實高度相提并論了。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的迅猛推進和醫學實踐的不斷發展,恩格爾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消極性[5],對現代醫學模式進行反思升華和整合重構,建構更完善、更科學和更適宜的新世紀醫學模式,已成為醫學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業界精英的神圣使命。人文整體醫學模式正是基于這一背景應運而生的。
人文整體醫學模式,是根據人類醫學的本質特征和調治宗旨,順應當今醫學發展趨勢及身心整體健康需求而創立的,以人為本,匯集生命哲學、中西醫藥精華與現代生命科技于一身,融合生物(機體及其活動與代謝)、生態(人體內外環境)、情志(心理—精神—靈性)、社會(家—單位—國等人群關系)于一體,實行“身—心—靈—境四維”整體的調治與維護,以人文科技、自然綠色、整體調節為基本特征的人類醫學新模式,也可稱為“生物—情志—社會—生態”醫學模式[6-7]。這一新醫學模式,在“人文整體醫學觀”指導下,力圖將生命哲學、現代醫學科技、中醫藥針灸精華和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健康理念匯集一身,將生物、心理、社會和自然生態融為一體,整體映照。這必將大大有利于傳承和光大“天人同序、陰陽平衡、整體辨治”等傳統醫學的思想、理論和技術,有利于匯通融合中西醫學和利用轉化現代科技成果,從而有力推進人類醫學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
(二)醫德修養價值取向的理論依據
人文整體醫學觀,既是新醫學模式的思維范式和思維范疇,也是確立新型醫德修養價值取向、建構正確醫學職業道德精神的指導思想。
“人文”是人文整體醫學觀的思維本源和思想旨歸,這是由人類醫學的人本特性所決定的。其基本依據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認識人的生命真諦和生理規律、揭示病理變化和消解病痛、維護人類生命健康,是醫學存在的理由與使命價值;二是仁心人學是醫學的本質,人性良善、人文關懷、仁慈呵護為醫學的本質屬性和特性,尊重關懷完整的病人、以命運共同體心態“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基本的醫學人文精神;三是總體而言,所有的醫學思想、理念和理論,任何的醫療措施、技術和行為,都必須基于醫學的人文本質和特性,都必須盡量做到完全、完整和完備,盡心盡力盡量地滿足病人“身心靈境”四維生命的整體需要。
“整體”是人文整體醫學觀的映照對象和思維范疇,這是由人類醫學的終極依附與服務對象——人的多元整體性特征所決定的。其根本依據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醫學服務的患者是一個或一群有尊嚴、自由和情感需求的“人”;二是醫學研究和服務的是罹患病痛或有健康需求的“人”,是靈肉合一并具有生物屬性、思維屬性、情感屬性、社會屬性和生態環境歸屬的“人文載體”;三是完整的醫學應該既要明確自身的使命宗旨(生命衛護)、聚焦中心著力點面(人文內涵),也要明確和映照自身多元多維的思維范圍及邊界(整體外沿)。
只有以上兩方面的高度契合與有機統一,才能完整地涵蓋人類醫學的全部意義,才能精準地體現人本特質和永恒追尋的終極歸宿。所以,我們認為人文整體醫學觀是科學的醫學思維觀念和適宜的醫學模式,也是確立醫德修養價值取向、建構醫學職業道德精神的指導思想。
(三)人文整體醫德觀念的建構
1.人文整體醫德觀建構的思維路徑。人文整體醫學模式下的醫德觀建構,應以人文整體觀為指南,才能保證它的純度和特性。那就是必須基于以下兩方面進行縱橫交互式的深化與拓展:一是醫學人文的縱向維度,本于醫學人本論及其人性人心的縱向升華,即人性良知良能的自覺張揚;二是整體醫學的橫向維度,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生態四維醫學觀和身形—情志—心態—環境四維醫療觀,并將患者的人文素養、健康意識和就醫問藥道德(病德)納入醫學修養的范疇,在“醫患命運共同體”“醫患利益共同體”思想的映照下,拓展醫德觀念的取向。我們認為,只有在融合國際醫學職業精神和中醫醫德精髓基礎上,實行以上縱橫兩個維度的契合與統一,才能建構起更高境界、更適宜新世紀需求的人文整體醫德觀念。
我們從修養的釋義,便可了解醫德修養的豐富內涵及其多維要求?,F代漢語對“修養”的釋義:修養,人的綜合素質。一是培養高尚的品質和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求取學識品德之充實完美;二是科學文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所達到的一定水平;三是指逐漸養成的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四是智力,性格[8]。
2.人文整體醫德觀建構的人學根源。如果我們用心靈的智慧審視人類醫學模式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作為人學內核的人性良知良能一直未被給予應有的重視,更沒有被納入醫德修養的映照核心。六大醫學模式中,古代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和生物醫學模式,這四種醫學模式根本就沒有真正認識到人心良知的生理、病理意義;現代醫學模式盡管考慮到了心里因素,但并未做深層次的探究與闡釋;中醫學模式,雖然早就意識到了“心主神明”及“五臟藏神”,然而遺憾的是并沒有結合儒學文化進行深入系統地挖掘升華。這些醫學模式忽視了人類智慧之源、善惡之樞、健康之本與疾病進退所系的人性內核——人的“天性本心”!正如當代鴻儒裘沛然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在漫長的歷史探尋過程中,太過于依賴外在的力量,要么是寄托于宗教幻想中的上帝,要么是寄托于科技理性的物質力……幾乎所有失去靈魂的人都患了某種‘遠視癥,亦即,只看到人身外的偶像,看到遠處的鏡像,卻沒能內視一下自己的心,探尋真正的解決途徑。”[9]
醫德觀念的問題,追溯到根本上,其實就是“人心的從善修為”的價值取向問題?!靶摹钡膯栴},只能用“心”來解決。“心”是博大深邃的。我們不能因為它的深邃而畏懼,更不能因為它的博大而迷?;驅π睦淼恼J識滿足于淺表,而應當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與發掘。尤其是在建構主要取決于醫者內心高度自覺的醫德觀念時,萬萬不可忽視從人心本性的“仁義禮智”著眼,從這個最高的、明確的仁學原理出發,透過人心的良知良能的價值取向去構建德才兼備的人文整體醫德觀。
3.人文整體醫德觀的核心內涵。通過對思維路徑、人學根源的探討,我們順理成章地推理出了人文整體觀映照下的醫德觀念,其核心內涵可表述如下:
自覺履行孫思邈大醫精誠精神與希波克拉底誓言,遵守國際醫學職業準則,堅持“精專與博學相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并舉”的治學原則,樹立“以人為本、科技為用”的人文科技觀念,踐行“仁—義—禮—智—信”人性良知和“信—達—雅—善”醫療執業觀,持續追尋并努力實踐“以更人文的言行、更精妙的技藝、更快捷的進程,實行更和諧的醫患互敬互動,實施身—心—靈—境四維整體調治與維護,力求更顯著、更理想的診療效果”的大醫夢。這就是我們倡導的人文整體醫德觀。為了完整表述其內涵,有必要對其中的人文整體醫學的兩個新觀念做一簡要陳述。
(1)關于“以人為本、科技為用”醫學人文科技觀。無論從“本然”意義上講,還是從唯物史觀視角來看,均可得出如下推論:人是醫學產生的本源,更是醫學研究與醫療服務的終極歸屬;任何與醫學相關的科學技術、醫用藥物和干預措施,都必須以人為本體、“效忠”于人命人體,都必須有關愛生命、維護身心安全的人性特質和人文屬性,都必須有益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病痛消解,而決不能背叛或傷害人的生命、加重病苦。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所有的醫學理論、醫療科學技術,應該是“正面單刃”的(面向病魔、護衛生命),不能是“雙刃”的,絕不能是“反面單刃”的;第二,人文,是目的性、本源性、主體性和旨歸性的,技術、療法和藥物,只是手段性、途徑性、過程性和派生性的;第三,醫學人文重于并大于醫學科技,引入應用與醫學領域的科學理論和技術,都必須服從于醫學的人文特性和服務于醫療的人文目的。為此,我們將“人文為本,科技為用”升華為處理醫學人文與醫學科技關系的基本觀念。
(2)關于“信—達—雅—善”處世執業觀。簡言之,信達雅善執業觀既是一種現實完美主義的處世和執業觀念,也是人文整體醫德修養觀的一個重要組成要件。具體地說,在此語境中,“信達雅善”的具體意指為:“信”,其意有三:①信物,包含客觀條件、能力水平、技能實力等客觀基礎;②信念,包含理想目標、決心愿景等主觀愿望;③誠信,包含公平公正、正義公心等道義品德。“達”,其意指亦有三:①通達,即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所面對的事物和所從事的工作,應認識透徹;②豁達,即對事務(尤其是不如意的事物)要想得開,豁達淡定;③到達,就是應堅持不懈,盡力實現目標。“雅”,其意指有二:①儒雅,即自身要加強道德修為,盡力富于知識技能、正氣德性,樸實大度,富于儒家風范;②優雅,一則思想意識、道德精神嚴謹高尚,二則言行端正,張弛有度,既不張揚浮躁,也不頹廢消沉;③高雅,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學所用具有獨特獨到之處,達到較高的品位和境界。“善”,就是“好”,于人于世、于己于他、于物于事俱佳,既是一種狀態、境界,又是一種結果、效果。其意有三:①心態良善,處世為人、處事待人均出于公心、利人利己,具有人性溫度、良心良知;②修為慈善,思想認識、技能歷練和社會行為,既符合社會法制,又符合道德規范,還能展現融合東方仁愛和西方博愛的大愛情操;③功利福善,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能事,惠及大眾;己所創造,利國利民”。我們的所作所為應能利人利己,我們的才智技能或發明創造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于國民大眾、造福于社會。
秉持以上四字所要求的心態、素養和境界,去看待對待他人和社會,去生活和工作,便是我們所提倡的“信—達—雅—善處世執業觀”。
二、國內外醫師職業精神與醫德修養
(一)大醫精誠精神與醫德修養
以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聞名于世的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全面繼承、系統總結和高度濃縮了我國唐代以前的優良醫德傳統,著有《大醫精誠》《大醫習業》等醫德名著。《大醫精誠》提出了大醫醫德修養的兩個方面,即“精”與“誠”。精,就是有作為醫者應該醫術精湛;誠,就是要求醫者應該品德高尚,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的心態,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立誓“普救含靈之苦”,而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10]。孫思邈告誡醫者要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必須具有高度的仁愛之心,把挽救患者的生命作為醫者的最高職責。 由于孫思邈的醫德思想具有較強的人民性,其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對醫者醫德的要求和愿望,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所稱頌。故《大醫精誠》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被許多中醫院校作為醫學誓言和醫學生準則,對建構人文整體醫德觀念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國際醫學職業精神與醫德修養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一樣,作為保證其畢業生具備的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11]。
美國外科醫師學院(ACS)認為:醫師職業精神是醫師在職業活動中應具有的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統一。其中醫學科學精神是指求真務實、推崇理性、勇于創新,以及追求醫療技術卓越的精神;醫學人文精神是指向善、求美、利他,以及關注服務對象情感體驗的精神[12]。
我國將醫師職業精神的基本內涵概括為:“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服務病人。”醫德是基礎,服務患者是目標。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醫術,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醫術的動力和基礎[13]。
三、人文整體醫德修養理念的指導意義
(一)有利于復歸復興醫學的人學本質
對以上國內外醫師職業精神與醫德的內在聯系的探討表明,人文整體醫德修養觀念與古今中外的醫學職業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它既廣集了人類醫學道德智慧,又賦予了人文整體的新特質,更凸顯了復歸與復興醫學“仁愛”特性和人文精神的時代追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倫理學說的根本;“仁”是“愛”的演繹和詮釋。醫者仁心,仁者方顯大愛;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方可承大醫之名。“精”于高超的醫術,“誠”于高尚的品德。
中華文明史冊中記載的名醫名家們無不胸懷大愛,如扁鵲救世濟人直言不諱,華佗廣施仁愛不分貴賤,孫思邈為民濟世力求精誠,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書濟世,葉天仕謙遜好學再樹新風[14]。自古以來,中國良醫均視道德修養為職業生命,將“大醫精誠”奉為圭臬,以自己的一生傳遞著心中的大愛。西方醫學把尊重生命、救死扶傷視為醫者的天職,這是對醫學仁愛特性的另一種詮釋。加拿大援華名醫諾爾曼·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的崇高境界和高尚品質永被世人銘記。被譽為“提燈女神”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畢生致力于護理的改革與發展,堅持信念、忠于職守、無私奉獻,排除一切困難建立了特殊功業,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些感人事跡和高尚品德,就是對“精”“誠”兼備、富于人性仁心的醫學職業精神的最佳詮釋,就是對中國傳統醫學“大醫精誠”文化和道德內涵與西方醫學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的具體實踐,就是對由伴隨我國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形成的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總結凝練而成的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的生動說明。
中國衛生部現任黨組書記張茅指出,當前醫改進入攻堅階段,尤其需要構建、培育和弘揚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醫療衛生職業精神……深化醫改既需要物質條件的改善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更需要精神引領、價值支撐和道德堅守[15]。
(二)有利于逆轉當今的醫學異化傾向
1.醫師職業精神不良現狀與醫學異化傾向。我國醫務人員在中醫學“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傳統道德引導下,醫師職業精神有著良好職業基礎。但是,一方面,隨著現代醫療體系的迅猛發展和現代醫療科技的過度運用,隨著資本對醫學的入侵及其負面后果[16],導致醫學人文精神受到嚴重侵蝕,醫師的職業精神受了嚴重影響[17],臨床醫學發生了明顯異化[18];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點,使醫療服務出現一些違背職業使命和職業精神的不良現象,如一些醫師職業精神嚴重缺失,加之患者群體的自主意識日漸增強,公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不滿情緒高漲,對醫生的不信任狀況普遍存在,醫患關系高度緊張,醫療糾紛頻發,惡性醫鬧事件和傷亡案件時有發生,并已對學醫者從事醫師職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沖擊,嚴重侵擾了學醫者的思想品德。因此,加強醫師職業精神教育,提高醫師醫德修為的自覺性和境界,復歸復興醫學的人文關懷特性和人文精神,對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維護醫學的純潔性和崇高性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2.新醫學修養觀對醫德不良現狀和醫學不良趨勢的變革作用。我們認為,如能嚴格、規范地踐行人文整體醫德觀念,可以從根本上對扭轉醫界的不良現象和趨勢產生積極作用。(1)對一些醫師職業精神嚴重缺失的消解。新醫德修養觀深刻發掘人性之善,強調高雅誠信的醫德修為和人文整體的醫療執業觀,提振醫者的人性良知和職業精神。(2)對醫學資本化的消解。新醫德修養觀倡導追求醫學醫療的人文本性、高超醫術的藝術性、醫療過程又好又快的經濟性,強調人文關懷與文明言行、精妙技藝和快捷調治,如此可促使醫者和醫院樹立正確的道德功利理念,防治唯利是圖、過度醫療。(3)對醫患關系緊張和醫療糾紛頻發的消解。新醫德觀首倡醫患協同一致、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醫德整體性,強調醫患關系的和諧性,這可以從源頭上、過程中預防醫患矛盾,防止惡性醫療糾紛或事件的發生。(4)對醫學異化傾向的消解。醫學異化偏離了正確的科學發展軌道和人類的價值取向,它凸顯物性、遮蔽人性,造成醫學與人文分離、醫學與人性分離及醫學科學中真與善的分離[18]。新醫德觀旗幟鮮明地提出并論證了凸顯醫學的人本歸屬的人文與科技辯證關系,即“以人為本、科技為用”醫學人文科技觀,著重強調“醫學人文重于并大于醫學科技”,強調引入與應用醫學領域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必須服從于醫學的人文特性、服務于醫療的人本目的,力圖從根本上消解了醫學異化的發生或加劇。
(三)有利于營造科學與人文并重的現代醫德風尚
構建人文整體醫德觀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它對創建人類醫學新體系、新模式的指導意義是深遠長久的??陀^而言,在全球范圍推行、實踐這一嶄新的人類醫學醫德觀念或模式,本身就是一個漸進的、長期持續的和復雜的系統工程。整體而言,上文闡釋的“復歸復興醫學的人學本質”,是呼喚、重振醫學人文精神的基礎和根源;“逆轉當今的醫學異化傾向”,是呼喚、重振醫學人文精神的現實使命和緊迫任務;建構人文整體醫德觀的真正意義和長遠目標,在于造就一種既人文又科學、既重人文精神又重科學精神、既追求人文關懷又尋求科技突破的21世紀醫德風尚。
對此,我們充滿信心、滿懷期待,因為簡短的醫德修養新觀念蘊涵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和特性:(1)有著涵蓋國內國際醫學執業道德準則的廣泛代表性;(2)有著融合東西方醫學道德精髓的歷史傳承性;(3)有著基于整體人本論提出的合格醫者的知識結構與內容的高度兼容性,即精博相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并舉;
(4)有著凸顯醫學人本歸屬的人文與科技辯證關系的明確性,即人文科技觀念;(5)有著發掘人性之善與強調高雅誠信的醫德修養的深刻性,即人文整體的醫療執業觀;(6)有著追求醫學醫療的人文本性、高超醫術的藝術性、醫療過程快捷的經濟性;(7)有著首倡醫患協同一致、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醫德整體性,并強調醫患關系的和諧性;(8)鮮明體現了人文整體觀思維范式和人文整體醫學模式所倡導、追求的既人性人文又全面整體的醫學境界和醫學理想,充分顯示了人文整體醫德觀念的先進性、科學性,即身—心—靈—境四維整體調治;(9)充分展現了人類醫學促進生命健康、消解病苦的學科使命和行業本分,充分揭示了醫學醫療永無止境地提升生命質量、提高診療技藝、追求更好效果的學科本質與恒持理想。
以上優勢與特點充分表明人文整體醫德觀是科學、完整和縝密的,它的廣泛傳播和切實踐行將催生一場人類醫學醫德風尚的變革浪潮,從而深入人心、感召萬眾、造福醫患。
參考文獻:
[1]郭曉龍,陶定功.基于大生態醫學模式的醫學人文精神探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2):97-99.
[2]張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3]劉典恩,楊瑞貞.生態醫學模式:后SARS時代的選擇[J].醫學與哲學,2003,24(11):27-29.
[4]侯潔,付曉亮.杏林求真功 ?妙針蘊真情[N].科技文摘報,2014-06-13(8).
[5]魏慧強.未來醫學模式——新世紀醫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未來與發展,2009(10):1-4.
[6]吳長波.國醫智者蔣戈利[J].科技中國,2010(3):72-75.
[7]蔣戈利,任長寧.人文是中醫的一種境界[N].天津日報,2014-11-27(13).
[8]潘小龍.現代漢語實用詞典[M].??冢耗戏匠霭嫔?,2002:367.
[9]裘沛然.人學散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85-86.
[10]搜狐博客.孫思邈奠定的中國千年醫學道德[EB/OL].(2009-09-13)[2015-03-16]. http//ls1919. Blog.sohu.Com.//131712727.Htm.
[11]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12]LYNCH D C, SURDYK P M, EISER A R. Assessing professional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d Teach,2004,26(4):366 -373.
[13]鄭大喜.醫學領域中商業主義的滲透與人文精神的回歸[J].醫學與社會,2010,23 (4):1-3.
[14]張志平.仁心仁術 大醫精誠[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9):188-189.
[15]張茅.在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座談會上的講話[N].健康報,2012-04-25(1).
[16]杜治政.用良知抗衡技術與資本對醫學的入侵[N].健康報,2010-12-02(3).
[17]蔣淑君.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探討[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1,22(1):66-67.
[18]陳飛.論醫學異化與醫學人化[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