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健

摘要:新常態下,大學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在政策層面進行了諸多改革,導致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進入一種新舊矛盾交織的狀態。校園文化面臨多種因素的沖擊,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混沌的困境:傳統優秀的校園文化和創新文化之間的矛盾,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矛盾,遠離都市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國內外聯合辦學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國外留學生帶來的國外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沖擊等。要化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多種矛盾,實現大學校園中多元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融發展,發展特色校園文化,就需要包容多元文化共存。特別要給予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教師和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共同傳承、宣傳和創新大學校園文化。
關鍵詞:新常態;校園文化;文化建設;新媒體;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G40-0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1-0101-08
Predicament, Way out and Communic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Normal
CHEN Yangjian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carried out many policy reform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leading to a complex situation in which the new and the old contradict with each other. Campus culture is faced with the impact coming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presents a dilemma of chao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ampus culture and innovational cultur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multiple university campuses build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pligh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es which are far away from the downtown, the influences of Sino-foreig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 cultures brought into by the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e new media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To re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realize the multicult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n campus and develop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be tolerant with the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In particular, it is imperative to show humanistic concern t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ng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Through joint work, the campus culture can be inherited, publicized and innovated.
Keywords:new normal;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w media; cultural conflict
大學校園是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搖籃,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也是服務社會的場所。優秀的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全校師生的影響很大,能潛移默化地激勵一代代師生奮發圖強,始終指引著師生向學校既定的目標前行。一所優秀的大學,一定有一種優秀的校園文化。優秀的校園文化就是一所大學的品牌,是一所大學的實力,是吸引未來學子的最好招牌。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辦學格局等政策層面上作出重大調整。大學校園文化在內外多種因素的驅動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校園文化在建設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矛盾,出現了很多困境。這些矛盾困境始終困擾著廣大師生。很多學者對校園文化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力圖破解目前的矛盾和困境。劉衡宇[1]從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內容與文化價值等三個方面分析了當下大學校園文化多元化及文化沖突的成因,并給出了解決校園文化沖突的建議;尚大軍等[2]分析了多校區辦學格局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作用、優勢和難點,并提出了對策;李樹芳等[3]指出了大學校園文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創建大學校園文化重在理念、機制和內容創新;張朱博[4]從新媒體視覺下分析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并提出了對策;柳禮泉[5]等從文化自覺的視角出發給出了新常態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
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學校園文化進行了研究,更多是從校園文化的功能、構成、核心價值、建設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集中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諸多沖突而引發的困境,并尋求解決破解困境途徑的研究相對較少。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呈現出多種矛盾交織的格局,大學校園文化是多種文化交織下矛盾的綜合體。各種矛盾既有沖突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有必要將多種矛盾放在一起綜合分析。筆者試圖從引發大學校園文化沖突的驅動力、數字化傳播模型分析入手,尋找能夠破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的方法和建議。
一、新常態下大學校園文化的新內涵
2014年5月,習近平考察河南時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6]雖然說的是中國經濟從一種常規狀態躍入新的經濟發展常態,說的是經濟建設中的問題,但對于我們將經濟新常態的概念變換后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同樣適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國家的發展同步,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大學數量和在校學生人數與日俱增,大學的辦學格局和辦學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校園文化也隨之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的局面,并已經賦予了很多新的時代內容,不再是以前繼承與保留下來的單一的校園文化。它不但繼承了以前的優秀校園文化,而且還結合社會的時代特征、學校的發展目標、師生的訴求,演變為一種既保留了傳統的校園文化,又向前融合了結合本校實際的新內容的校園文化,這就是校園文化的新常態。校園文化由一種文化常態變遷到新的常態,這是高校發展與改革的需要,也是符合時代的需要,其本質就是需要賦予大學校園文化創新性的內容。創新與發展已經演變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
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校園文化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內因是師生對科學技術進步下創新校園文化的渴求,外因則是教育大壞境的改變。客觀上,大學校園文化已經由傳統模式進入到了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模式,創新校園文化應運而生,校園文化的和諧共融發展變為了新常態。
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C.Levin 認為大學的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有形資產,二是人力資源,三是文化內涵[2]。這里已經將校園文化作為一所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有形資產和人力資源中也包含有校園文化的成分,如有形資產中的校園建筑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校園文化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吳云志[7]認為大學校園文化特指以大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大學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這是對大學校園文化概念的解釋,而筆者認為校園文化應該是學校創建以來由教師、學生共同在教學、學習、科研、校園生活和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形成的一種依附于校園的群體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如校園環境、建筑等,也有無形的部分,如特有的校園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大學校園文化可以慨括為一所大學、一種特色、一種精神、一種理念和一個特定師生群體。大學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基礎。
一所大學的精神特質是通過自身優秀的特色校園文化來體現的,代表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大學文化的構成有多種多樣的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實際上,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最典型的校園文化主要體現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8-9],如有形資產中的校園環境風格、學校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學校風氣、師生精神風貌和優良作風等,都將凝結到一個高度代表校園文化的校訓、校徽、校歌和校規之中。校訓、校徽、校歌和校規最能體現一個高校的文化精神內涵,也是校園文化符號化的高度濃縮。
二、新常態下大學校園文化傳播模型與基本功能
(一)數字化校園文化的傳播模型
校園是大學校園文化的載體,是校園文化傳播的空間。大學校園文化從時間節點和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前輩留下的優秀的校園文化,需要后生繼續宣傳與傳承;還有后天創新的校園文化,這種文化需要不斷用揚棄的方式篩選。兩種文化共同構成了校園文化的傳播源。教師和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傳播者,還是校園文化的繼承者。大學校園、課堂、各種活動場所、校園網和新媒體等就是最佳的傳播媒介。這就是新常態下大學校園文化的最新傳播模型(見圖1)。只是和以前模型的最大區別在于新模型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于各種媒介之上,更易于傳播。在該傳播模型的作用下,校園文化得以快速傳播。該傳播模型的驅動力為國家政策、社會需求、學校規章制度、學生和教師對校園文化的需求。通過內外驅動力,靠教師和學生一代一代往后宣傳和傳承,并賦予新時代的創新性內容,校園文化得以繼承并完善。從該模型可以明顯看到,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傳播者,總是將優秀的校園文化不斷往下一代傳播,往復循環,不斷累積。學校辦學時間越長,更容易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吸引后來者。后天的校園文化經過不斷的檢驗、篩選,形成了后天的創新校園文化,若經過長時間的傳承,這部分校園文化也可以變為前輩創造的校園文化。不得不提的是,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之一的教師,由于在校工作時間較長,他們是忠實的校園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特別是為人師表形成的精神特質是校園文化中的閃光點。
新常態下,校園文化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數字化校園文化傳播模型可以看出,由于傳播媒介的技術創新,校園文化傳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常規的傳統媒體,新媒體加快了校園文化的傳播速度,但同時也帶來了多種沖擊校園文化的內外因素。由于媒介傳播速度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影響,勢必需要從傳播源頭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特色,才能滿足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的需求。為了能夠讓學生享受新媒體帶來的快捷的信息,有必要對新媒體的入口設置過濾關口,保證流入校園的媒體信息健康和安全。
(二)校園文化的基本功能
優秀的校園文化的作用是強大的,能夠引領學生和教師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李丹[10]認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和重要教育手段,就是要在新常態下傳播高校正能量,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賀宏志[11]認為大學校園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創造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和控制功能。筆者認為,大學校園文化具有道德素質引導功能、勵志激勵功能、專業技能培養功能、科學研究方法導航功能和創新意識培育功能。教師應該做出榜樣,道德為先,依靠校規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需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踩著前輩的足跡不斷學習探索。前輩留存的校園文化中勵志文化不斷激勵下一代,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在校大學生,不但需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培養實踐經驗,成為一個準專業人員,專業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但是,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在大學中所學的專業知識是十分有限的,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的方法,無論學生走到哪里,學校傳承的方法一定管用。創新教育永遠是大學教育的經典理論,通過專業實踐,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理論創新、產品創新、思維創新,這種創新意識是校園文化功能的重要一環。這是大學校園文化傳遞的一種哲理,也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作用。
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新常態下,從數字化校園文化傳播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校園文化從傳播源頭開始到教師和學生的整個傳播過程中存在很多矛盾,這些矛盾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解決好這些矛盾,才能促進大學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
(一)新常態下大學校園文化繼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
1.繼承優秀的傳統校園文化并不排斥校園文化的創新。大學校園優秀文化具有積累性和繼承性。厚重的校園文化是經過很多前人逐漸累積下來的,是前輩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獲得的。這種優秀的校園文化需要后輩發揚光大,擔當起傳承優秀校園文化的責任。其中,某些優秀文化已經定格了,演化為一個大學的特色文化,這種特色文化離開固有的校園就不復存在,緊緊依托于固有的校園。這種優秀的特色校園文化具有無限的激勵作用,激勵后代學子不斷奮發向前,這就是這種校園文化的魅力所在。大學辦學歷史越久,累積的優秀文化越多,底蘊就越厚實。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不斷累積優秀校園文化,經過縱向和橫向比較,逐步提煉、升華,升格為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成為大學的文化精髓。這種優秀的文化隨著時間的向前發展顯得更加珍貴。也就是說,只有經過時間的不斷檢驗,遺留傳承下來的大學校園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大學校園文化中的精髓。這種累積并提純出來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大學的文化特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代代學子永遠繼承。
2.新常態下校園文化需要賦予創新文化內涵。大學校園文化不但需要繼承前人累積下來的優秀校園文化,而且還需要不斷創新,賦予校園文化新的時代內容。大學并非獨立于社會之外,它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與時代發展同步,具有時代性。社會發生了改變,學校辦學格局和理念也發生了變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教師和學生也在不斷變換,創新的文化補給就成為了校園文化的主要來源。這也是高校適應社會發展的表現,校園文化的創新能夠帶來和諧,滿足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
新常態下,推動校園文化變革與創新的外因逐漸在變更,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校園文化的創新顯得更為迫切。外來文化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沖淡校園文化地域性特點,向多種方向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也會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出現分歧,甚至導致多種文化思潮對校園文化的沖擊。新興的高樓林立的校園,甚至有的矗立在荒山野嶺中的新建校園由于缺乏歷史的厚重感,校園文化往往顯得單薄。在此情形之下,在新常態下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3.新時代大學校園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互補的關系。對新時代的校園文化,我們應該有正確的態度。不是一味地完全繼承歷史文化,也不是讓新時代的校園文化完全取代傳承下來的校園文化。對待以前累積下來的校園文化,我們需要秉持揚棄的原則,理智的批判與合理保留成為重中之重。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是多種文化的大熔爐,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有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等。多種文化能夠得以在校園中合理共存,濃縮為具有自身特質,具有大學校園文化的特質文化,這才是一個大學獨有的文化。
(二)多校區與聯合辦學格局下校園文化的多樣化
1.多校合并下優秀校園文化的取舍。有不少大學是多所學科屬性相似或者具有某種歷史淵源的高校合并而成的,是以強并弱,還是壓縮餅干式的合并,都會對校園文化的繼承或多或少產生破壞或割裂。關于合并的方式,潘穎等[12]概括為強強聯合型、強弱互補型和弱弱增強型三種。不管是哪種合并方式,合并前各個高校的校園文化背景千差萬別,各有特點。合并之后校園文化究竟以哪所高校為主,這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硬傷。以強并弱,就會形成被合并的高校校園文化的終結,以至于以前的畢業生回到合并后的學校,幾乎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找不到以前自己學校的文化影子。壓縮餅干式的合并同樣會導致被合并學校多種文化的沖突。究竟以哪所學校的校園文化為主難以取舍,往往會導致校園文化在日后會逐漸形成自我風格的校園文化,但可惜的是丟棄了以前各高校的校園文化,這種做法實在可惜;最幸運的合并方式就是以一所實力最強的高校為主,合并后不但繼承該高校的所有校園文化,而且還兼收并蓄被合并高校的優秀文化,并發揚光大,這才是最佳的合并方式。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能忘卻教職工,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也往往背負著校園文化情結,學校被合并之后,其對新的政策和工作模式變化之后往往顯得無所適從,不得不丟棄以前的一些文化元素來適應合并后學校的工作。正如賴瑩瑩[13]倡導的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兩大原則那樣:堅持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堅持傳承與創新的統一。
2.多校區辦學格局下的校園文化的一致性矛盾。中國高校的擴招,導致了一個學校擁有多校園(區),甚至有的校區離本部很遠,處于郊區。有的屬于分校,教師上課不得不靠交通車或校車。每個校區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都不一樣,建筑風格也各異,甚至配備的教師素質也千差萬別,學生的素質也參差不齊。由于每個校區的特殊性,也會導致規章制度都會有差別。有的高校每個校區設置不同專業的學生,設施一應俱全,仿佛每個校區就是一所獨立的大學,差別無非就是掛了同一所大學的牌子而已。很明顯,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割裂了整個大學的完整性,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和教師難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會形成不同的風格。每個校區校園文化的沖突是明顯的,每個校區都會形成獨立的校園文化。整個學校能以形成主流文化,分散的多元校園文化成為了主流。
為了化解多校區辦學格局下校園文化的多樣性的矛盾,許欣等[14]建議多校區大學可以通過完善校園網絡和刊物建設,傳遞先進思想和時代新聲來實現校園文化的聯通。但筆者認為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從頂層設計和政策途徑上實現教師和學生的真正完全融合。
3.聯合辦學模式下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有的大學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生源和滿足不同學生的某些需求,往往采用聯合辦學模式。有的是在國內聯合辦學,而有的則與國外大學聯合辦學。為此,交換生應運而生,滿足了學生在不同大學學習的要求,感受到了兩所大學不同的校園文化。國內外的校園文化差異很大,教學方法、校園環境文化、歷史文化、學校制度、精神特質差異是很大的,容易導致學生和教師丟棄了對自己的校園文化的堅守,而更多地去迎合國外的文化。張漾濱[15]認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設。長此以往,會導致校園文化的迷失,容易走入迎合外來文化的極端。聯合辦學應該以一方的校園文化為主,兼收并蓄另一方的優秀校園文化,剔除不良外來文化的沖擊,但做起來很困難。
4.國外留學生帶來的外來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高等教育至關重要,中國是國際高等教育主要的增長引擎。2014年,共有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8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大學學習。其中,56%的外國留學人員參加的是沒有學位的短期項目,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16]。2014年,近600所中國大學與外國大學聯合推出了上千個學士、碩士和博士合作項目[16]。2010年,中國教育部推出了“留學中國”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吸引50萬名國際學生來華留學[16]。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外留學生將國外文化一并帶到了中國高校來,勢必對校園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國外留學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優秀校園文化吸引了他們,另一方面,一旦他們到來,他們又變為我們校園文化的建設者之一,他們帶來的海外文化會影響到在校教師和學生。我們有必要給予他們帶來的優秀文化一定的生存空間,并使之融入到我們優秀的校園文化中。事實證明,不同特質的校園文化會吸引國外不同地區的留學生,包容的多元校園文化能夠吸引更多的國外留學生,這就是優秀校園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同時,對于國外留學生帶來的不良文化一定要堅決抵制,以防弱化校園主流文化,保證校園文化始終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特色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的淪陷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被《時代》周刊列為當代最重要的未來學家之一的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預言互聯網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實。該書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必然將改變人類的工作、學習、娛樂方式,即人類的生存方式。之后,他關于手機的發展方向等多個論斷也大都變為現實。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深刻的。如果校園文化的建設不與時俱進,勢必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讓位于其他網絡思潮。
新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多元、傳播層級消減、傳播手段多樣性、傳播內容分眾、傳播時效增強等特點[4]。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點,得到了大學生的喜愛。新媒體主要包括各種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和數字廣播媒體等,控制源頭成為傳播的關鍵。要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對流入校園信息流的過濾和人工監控成為了關鍵,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新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很大,我們有必要把握新媒體的特征,認識新媒體,利用新媒體,依托新媒體的優勢,建設數字化校園文化,繼續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
新媒體的出現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極大地沖擊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張鏡懷等[17]認為網絡多元文化帶來多種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對健康的高校校園主流文化和原有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進而影響到整個精神世界。新媒體幾乎充斥了大學生活的整個過程,占據了大學生活的很多時間,耗掉了學生的很多精力,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綜合癥,甚至有的學生在虛擬的新媒體世界中迷失自己。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絡平臺的無邊界性徹底打破了大學校園有限性的地域空間概念。除了生活和上課在校園中之外,更多的交流卻在各種虛擬的數字化平臺之上。知識的來源、觀點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老師和書本,新媒體成了學生獲取課外知識和獲取各種觀點的重要快捷渠道。新媒體時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容易趨于無序狀態,校園文化的宣傳、繼承和創新就會大打折扣。
新媒體成為大學生與外界交流的數字化通道,在虛擬的媒體世界中,各種輿論觀點充斥其中,容易主導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失去方向。新媒體和校園文化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破解這種沖突性的關鍵在于管控好各種數字網絡出口,合理利用新媒體,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宣傳的陣地搬上各種數字網絡。可是,管控這條通道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對大學生的自律行為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校園文化宣傳要深入學生。首先,要緊緊把好校園網的出口,監控不良信息出入,杜絕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輿論;其次,要搞好校園文化的正面建設,通過校園網的宣傳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力求組織多種形式下的師生之間的討論群、學習群和校園文化建設群等,將學生利用新媒體的行為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再次,可以將大學生緊緊停留在各種信息的瀏覽的生活、娛樂方式,以合理的方式引導到媒體技術的研發上來,成為新媒體技術的建設者。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正如薛波、王鳳等[18-19]認為的那樣,要有一支強有力的專業技術隊伍,切實解決新媒體技術在實際應用和管理中的問題和困難。
如果不能有效規范、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的行為,勢必導致校園文化的失落。這是典型的在新時代新媒體之下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的淪陷,各種數字化媒體平臺更容易搶占校園文化的宣傳陣地,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承將會受到極大影響。
(四)教師績效考核機制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弱化
如今,高校為了提高社會影響力,提升大學排名,擴大優質生源,申請各級科研基金項目,學校從頂層設計上不自覺地調整了政策和工作重心,將科研提升到更高的戰略位置,甚至將科研提到了第一的高度。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之一的教師群體,他們既是教學的主力,又是科研的干將。學校為了完成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對教師的勞動成果進行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實現了對勞動成果的細化和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與勞動報酬直接掛鉤。而在考核指標中,科研績效相比較教學績效占據更大的權重,教學績效不得不居其次。這種政策導向導致教師為完成績效,不得不將精力轉移到考核指標權重較大的科研績效中。這種科研績效考核方式進一步導致了大學高校教學質量的滑坡。除了各級領導和輔導員之外,很少有教師再愿意承擔學校公共事務,除了完成額定的教學任務之外,不再愿意承擔其他事務性工作。
高校的績效考核政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傳承的沖擊是巨大的。在績效考核政策之下,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明顯下降。原來由任課教師組織的很多課外活動很難見到,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明顯較少。從校園文化的傳播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到,校園文化的傳承是需要宣傳的。由于教師參與的各類活動減少,沒有了教師的言傳身教,校園文化的傳播效果勢必會受到削弱。直接導致的結果學生將以其他文化武裝自己,缺少了校園文化的滋養。優秀的校園文化由于缺少宣傳,很難由教師傳承到學生,再由學生傳遞到后續的學生中。
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出路
(一)頂層設計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未來走向
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驅動力中,國家政策、社會需求為最直接的力量,學校規章制度、學生和教師對校園文化的需求為學校內部的驅動力量。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規章制度為最頂層的設計,這種頂層設計直接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未來的最終走向。所以,學校領導層的方針決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正如萬美容等[20]認為的那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機制要加強領導,全員共建。基于此,學校有必要作出一種遠期和近期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措施,依據規劃逐漸推進校園文化的有序建設。而要實現遠期和近期目標和措施,就應該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始終如一地把校園文化建設的步驟一步一步向目標推進。頂層決策的合理性將直接關系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敗,有必要對決策實時修正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并保證決策的長效性,始終如一地依章執行,保證校園文化建設不變形。
(二)培植多元文化共存模式下的個性特色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呈現出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有來自少數民族的文化,有來自其他大學的校園文化,有來自國外不同國家的文化,還有先輩留存下來的古文化等,都可能共存于大學校園之中,處于共存甚至局部融合狀態。我們首先要承認合法的多元文化的存在價值,進而為其創造生存的空間;非法和不健康的大學文化需要堅決取締,不留存在的任何余地。大學校園文化的精彩和魅力也在于共融了多元文化,使得多元文化在校園中得以生存,并不斷互相影響和借鑒。其次,我們要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其他文化的優點,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校園文化。正因為多元文化具有各自優點,校園空間就使得多元文化在共存的過程中相互借鑒和吸收優點,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創造出優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再次,一旦發現具有自身特色的優秀的校園文化,應該加以保留并往下宣傳和傳承。
(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牢牢把握住新媒體平臺的優勢
校園文化數字化已經變為現實,網絡平臺和基于移動信號的平臺是校園文化生存的空間和傳播介質,我們應該合理應用這個數字化的空間,保證傳播通道的暢通。學校應該主動為多元文化開辟數字化空間,承認多元文化數字化生存的合理性,并加以科學引導。學校應該利用好新媒體,積極扮演好新媒體的建設者和監督者的角色,把住傳統網絡和移動網絡的入口,監控流出入信息的安全與健康。另外,校園網承載著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任,要做好宣傳和傳承的工作。基于移動信號的微信平臺也應該承擔起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重任。
(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呼吁績效改革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
學校實行績效考核,在嚴格遵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在相關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參與學生組織的活動,共同建設校園文化的有益行為。績效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僅僅考慮教學績效和科研績效兩部分,還要考慮參與學校公共事務部分的績效。學校出臺的各項政策應該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切身利益,特別是校園文化活動行為應該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績效考核政策的失衡,首先將會迫使教師精力的轉移,不得不減少或拒絕參與各種學校公共活動,將會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的失落。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倡導郭春寧[21]總結的中國人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以人為本”和“文化育人”。
(五)科研與特色專業教育發展并重下的多元化校園文化建設
科研和教學是一所大學的兩大主要任務,也是評價一所大學辦學成果的重要評價指標。同時,科研和教學所創造的特色校園文化占校園文化的主要權重。但是,完成科研和教學任務的主要是教師,他們是主力和策劃者。對科研和教學結果采用績效考核的方式進行評估,考核結果與教師的收入直接掛鉤。但令人遺憾的是,如今很多的大學績效考核政策重科研、輕教學,導致教學質量有下滑的趨勢。很多教師為了完成績效考核指標,不得不將主要精力轉移到科研。大學特色專業的教學難以保證,更談不上特色專業的培育。時間一長,將會導致專業教學質量嚴重下降。教學過程直接將教師和學生聯系在一起,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之一的教師將精力轉移到科研上來,對學生專業教學上分攤的精力會大大削弱,與學生之間的專業教育互動機會減少,專業教育將會受到影響。特色專業教育和科研就難以齊頭并進,校園多元文化由于教師的參與機會減少,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衡宇.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校園文化沖突及解決路徑[J].教育與人才,2011(3):55-58.
[2]尚大軍,張延超.多校區辦學格局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高等農業教育,2014(1):24-28.
[3]李樹芳,張宏崗.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2(1):90-93.
[4]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5-130.
[5]柳禮泉,胡港云.新常態下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基于文化自覺的視覺[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4):10-14.
[6]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 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EB/OL].(2014-05-11)[2016-01-0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5/11/nw.D110000renmrb_20140511_2-01.htm.
[7]吳志云.大學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實現途徑研究[J].教育科學,2005(6):34-36.
[8]張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7(3):118-120.
[9]朱京鳳.目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J].中國成人教育,2010(4):34-35.
[10]李丹.用正能量建設高校文化新常態[J].理論觀察,2015(4):152-153.
[11]賀宏志.大學校園文化的結構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3(3):44-49.
[12]潘穎,徐躍進.合并高校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4):372-375.
[13]賴瑩瑩.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59-61.
[14]許欣,查文中.拓展型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0(13-14):60-61.
[15]張漾濱.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文化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08(6):172-173.
[16]拉胡爾·喬達哈.中國引領全球高等教育增長[N].參考消息,215-10-15(15).
[17]張鏡懷,姚株燦.網絡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探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24(3):85-88.
[18]薛波.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人民論壇,2012(9):194-195.
[19]王鳳,李英.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學周刊,2015(11):222-223.
[20]萬美容,徐振珍,明月.大學校園文化機制及其建構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5):18-21.
[21]郭春寧.“以人為本”和“文化育人”——中國人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啟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0(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