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摘 要】長鏡頭技巧與蒙太奇技法由于表現特點的不同,都在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本文通過長鏡頭與蒙太奇兩個概念的比較、兩種畫面語言技法的運用與發展歷程的闡述,比較分析長鏡頭與蒙太奇兩種畫面語言技法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同時,呼吁電視紀錄片的作者要特別注重以“長鏡頭加同期聲”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紀實主義創作方法,呼吁紀實性這種電視紀錄片本質屬性的回歸。
【關鍵詞】長鏡頭 蒙太奇 比較分析
長鏡頭與蒙太奇是影視創作中兩個最關鍵的概念與技巧。有人說,蒙太奇是影視創作的第一概念,長鏡頭是影視創作的第二概念,這種說法,形象地闡明了長鏡頭與蒙太奇在影視創作中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長鏡頭技巧與蒙太奇技法由于表現特點的不同,都在影響著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對長鏡頭技巧與蒙太奇技法進行比較分析,對于提升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長鏡頭與蒙太奇兩個概念的比較
長鏡頭是與短鏡頭相對而言的、較長的不間斷的鏡頭。關于長鏡頭的長度,國內外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除了錄制同期聲語言的固定式訪談長鏡頭要隨同語言內容的長度而決定其長度以外,影視界一般把20秒鐘以上的跟隨式長鏡頭和固定式長鏡頭看做是紀實性長鏡頭的典型代表——它是通過推、拉、搖、移、跟等多種運動攝影(攝像)這種時空連續的場面調度,包含了被攝主體、攝像角度、景別、鏡頭外部運動方式等多方面的變化,完整地記錄人物或事件、場景一個段落的全過程,形成獨特的紀實風格。這種典型的紀實性長鏡頭,也可以在拍攝畫面時同期錄制人物的語言或對話,稱為長鏡頭加同期聲,體現了長鏡頭加同期聲段落聲畫一體化的基本特征。
蒙太奇的概念源于法語,本意是建筑學的裝配、組合、構成等含義。100多年前的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蘇聯電影導演普多夫金等一批電影藝術的先行者創造了電影剪輯藝術以后,影視理論界借用法語蒙太奇的含義,把蒙太奇作為影視作品的畫面和聲音剪輯技巧的總稱,成為影視剪輯技法的語法規則和敘事抒情的手段、方法。
蒙太奇技法作為影視剪輯技法的語法規則,在總體上分為兩大類——敘事蒙太奇和表現蒙太奇。敘事蒙太奇的功能是在影視畫面的剪輯中,通過多個鏡頭的連續剪輯,再現事件的進程和場景畫面的連貫。表現蒙太奇的功能不單單是為了敘事,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邏輯上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鏡頭對列組接,來暗示或者說創造一種寓意,抒發某種情緒,激發觀眾的聯想。
二、長鏡頭與蒙太奇兩種畫面語言技法的運用與發展
長鏡頭理論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電影制作理論。安德烈·巴贊以長鏡頭理論為電影美學的核心思想,創立了紀錄學派,主張“電影化的真實不能脫離紀錄化的真實”,主張鏡頭要在時空連續的前提下絕對客觀地記錄生活,在屏幕上再現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的原生形態,以保持屏幕形象的真實感、現場感,以保持被攝對象及運動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完整性。
近百年來,以長鏡頭技巧伴以大量同期聲采訪為主要表現手法的紀錄學派,在國際紀錄片創作思潮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這類紀錄片一般稱為紀實性紀錄片。
我國的電視紀錄片創作,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較多地受到以英國紀錄片導演格里爾遜名字命名的“格里爾遜式”紀錄片模式的影響,相對重視蒙太奇畫面語言技法,極少運用長鏡頭。“格里爾遜式”紀錄片一般強調在前期拍攝階段,采用對生活場景用短鏡頭分解拍攝的技巧,在后期制作時,再運用蒙太奇剪輯技法把一個個的短鏡頭重新組合,再把這種通過前期分解拍攝與后期重新組合的一個個畫面段落配以解說詞進行總體的表意,在影視語言技法上是以蒙太奇畫面語言為主,以“畫面加解說”為主要特征。這種紀錄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國電影院里曾經多年上映的“新聞紀錄片”,以及80年代馳名電視熒屏《雕塑家劉煥章》《西藏的誘惑》《當代華佗鞏子新》等一批紀錄片,這種風格的紀錄片,一般沒有長鏡頭,也沒有同期聲語言,重視蒙太奇技法對短鏡頭的剪輯,有人稱之為“畫面加解說”模式紀錄片,屬于蒙太奇畫面語言技法的代表。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央電視臺與日本東京廣播公司合拍的電視紀錄片《望長城》,突破了多年來我國電視紀錄片“畫面加解說”模式的束縛,以長鏡頭加同期聲為主要表現手法,記錄了攝制組尋訪長城歷史與現實的過程,體現了電視紀錄片紀實性本質的回歸,被稱為我國新紀錄片運動的里程碑。在此之后,我國的電視屏幕上相繼出現了中央電視臺的《廣東行》、《中華之門》,錦州電視臺的《探訪母親河》等一大批重視長鏡頭技巧的紀實性電視紀錄片。近幾年新近出現的《爸爸去哪兒》和《花樣姐姐》等明星旅游真人秀節目,都可以說是運用長鏡頭技巧的典范。 “長鏡頭加同期聲”是這類紀錄片最重要的表現手段。
三、長鏡頭與蒙太奇兩種畫面語言技法的比較分析
長鏡頭與蒙太奇兩種畫面語言技法,可以說各有優勢,又各有不足。我們通過比較,來對二者之間的差異與特點進行簡要的比較分析。
鏡頭的長度。長鏡頭大體在20秒以上,甚至幾分鐘、十幾分鐘以上。蒙太奇技法的單個鏡頭,一般以10秒以內的短鏡頭較多,超過10秒的鏡頭比較少見。
拍攝方法與鏡頭的表意功能。長鏡頭大都在一個較長的不間斷的鏡頭之中完成景別、角度、主體的變換,再現一個完整的敘事段落,客觀再現性是其表意特征之一。蒙太奇技法主張用短鏡頭分解拍攝,依靠短鏡頭的蒙太奇組接后形成某一段落,靠短鏡頭的組合表現整體的敘事與說理功能,表現性較強,有一定的主觀表現色彩。
運動技巧。長鏡頭一般是大量地使用運動拍攝,特別是推、拉、搖、移、跟多種運動技巧的綜合運用。蒙太奇技法是固定拍攝的短鏡頭較多,或者采用單個的運動技巧。
時空特征。 在一個長鏡頭內,長鏡頭畫面內容的時間和空間是連續的,屏幕時空與現實時空完全相等。蒙太奇技法組接后的段落則是時空跳躍的,一組短鏡頭組接之后的畫面,內部的屏幕時空與現實時空可能有較大差異。
真實性。長鏡頭基本上沒有人工雕琢痕跡,使觀眾感到非常真實可信。蒙太奇技法組接的段落經過人工的剪輯,有一定的人為痕跡,組接不合適的地方會使人感到虛假。
局限性。長鏡頭如果把握不當,一旦鏡頭過長,易產生節奏拖沓、沉悶的弊端,甚至導致自然主義的再現生活。而蒙太奇技法的組接一旦把握不當,易使鏡頭組接后出現牽強附會、故作深奧、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電視紀錄片的長鏡頭技巧與蒙太奇技法對主題的表現可以說各有利弊,每一部電視紀錄片都應該根據主題的需要,來選擇其中一種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但是,由于“長鏡頭加同期聲”的技巧更加體現了較強的紀實性特征,更長于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的原生形態,有利于避免紀錄片作者的主觀說教色彩,所以說,以“長鏡頭加同期聲”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紀實主義創作方法,更好地體現了紀實性這種電視紀錄片本質屬性的回歸,成為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的主要審美走向。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朱羽君等《中國電視應用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任金洲、陳剛《電視攝影造型基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楊偉光等《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界定》,東方出版社,1993;[4]劉景毅、高連學《電視攝制技巧》,華齡出版社,1998;[5]王永利《試問電視新聞的美學特征和規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