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莉 付 蓉 宋小芳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1)
三螺旋理論模式下的高校輔導員培養模式思考
楊興莉 付 蓉 宋小芳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1)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高校輔導員崗位備受各大高校畢業生的青睞,然而,高校畢業生人文素養、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如何選擇和培養適合高校發展和大學生學習上有指導作用的輔導員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對于畢業生來說,如何提高個人素養和職業技能在當前的學習中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三螺旋理論與高校輔導員培養模式之間的思考,深入剖析專業學習與專業技能之間的關系,探尋政府—高校—個人之間互動合作,提高潛在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技能,規范高校輔導員的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修煉。
三螺旋理論;高校輔導員;培養模式;思考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等院校的擴招,以及自“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大力重視,我國高等院校輔導員的需求數量逐步增加,由于各高等院校師資不同,對于進入高等院校的輔導員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雖然各高等院校招聘輔導員在準入機制上進行了一些限制。但我國高等教育輔導員的培養急需進一步提高。
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輔導員數量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強大,對我國各大學校培養社會人才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現階段,我高等院校的選拔培養機制主要有:
1.1 選聘任用機制
我國高校現階段在選拔輔導員的機制上呈兩極分化:一是很多高校追求高學歷,很多持有高學歷的人才不具備輔導員的才能,造成了人才浪費;二是很多高校啟用研究生或博士生充當本科生的輔導員,雖然節約了成本,但研究生或博士生他們有自己的學業或社團集體活動的參加,能投入到學生工作中的時間屈指可數,有的學生一學期下來連輔導員的名字都不知道,這不僅沒有起到培養輔導員工作能力的作用,還直接導致學生在這方面的利益的損失。
1.2 培訓進修機制
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培訓進修機制是很多高校都會選擇的一種機制,因為培訓進修機制的周期短,基本不影響輔導員的高校工作,能學習或想在培訓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時間遠遠不夠,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體系,培訓效率低下。
1.3 績效考核機制
雖然我國高等院校都有輔導員績效考核機制,很多輔導員可能追求其績效考核的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的控制,俗話說過程控制很重要,只有在源頭控制好了,過程控制好了,結果才會好,很多都只是績效考核數量的變化,并沒有引起質變,要想達到一個良好的結果,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的,這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
1.4 職業發展機制
很多高校對輔導員的職業發展不重視,輔導員在工作中充當著學生保姆的角色,并沒有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許多學校將輔導員與班主任的工作混在一起,這就使得輔導員成為了充當了一個勤雜人員的角色,長此以往,輔導員個人的專業技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反而做一些初中或者高中生都能勝任的工作,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才能,這也是對人才的一種禁錮。
在新一輪的高等教育擴招下,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輔導員需求的數量也大大提高,輔導員數量的追求和職業素養方面的不足就逐漸彰顯出來了,如何正確處理和培養輔導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系亨利·埃茨科威茲教授(Henry·Etzkowitz)和阿姆斯特丹科技發展學院的羅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教授提出的關于企業、大學和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互動關系理論——大學—企業—政府的三螺旋理論(THT)。[1]據此,我們基于三螺旋理論來探討高校輔導員的培養機制問題,高校輔導員的培養離不開政府的支持、高校的培養和潛在輔導員的自身努力,需要三方根據相關情況竭力合作,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培養高校輔導員,高校在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潛在輔導員的情況制定一系列系統的措施,培養符合要求的輔導員,潛在輔導員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潛在學校的需求,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教育知識的同時,根據所在高校和潛在高校的課程安排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政府、高校、輔導員應處在一個相對平等的高度、相互依賴的制度領域。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輔導員的能力,實現政府、學校、個人多方互利。
2.1 政府方面
基于三螺旋理論,政府在高等教育輔導員的培養機制研究上是一個自身的縱向進化不斷曲折前進的過程,推陳出新的提出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輔導員發展的新方向。
在高等教育輔導員的培養上除了延續傳統的聘任選撥機制外,可以根據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學業輔導等方面制定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學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政策。此外,根據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職業技能發展的有關規定,制定一套符合搞笑輔導員的發展機制,給予大學基層輔導員職業發展一個保障。例如:出臺與此相關的輔導員職業資格證考試合格制度。在輔導員進修方面,政府可以規定一個最基本的標準:1)在職進修,每年至少兩次教育部所組織的培訓。2)脫產學習,規定輔導員每服務兩年或三年就有一次進行脫產進修的機會。3)每5年,工作優秀,成績突出的人才,有機會出國學習。國家給予一部分資金支持。
2.2 學校教育方面
對于輔導員的科學化程度要求多高,效果達到何種程度?在高校輔導員培訓內容上尚未探究出成熟的科學內容體系,因此,怎樣去處理政治理論、業務素質、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在輔導員學生生涯中,需要不斷的處理好崗前培訓與在職培訓的關系,從目前看,高校輔導員的培養還不具有科學與系統性。
學校在一開始培養的時候就需要結合各學院各專業各個地區的民族特點和區域特點制定符合當前學校輔導員的學科體系,輔導員肩負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科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學校應該站在一個整體高度上,對各個學院專業的輔導員制定不同的學習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學校在這方面還應該注重其學習科目與內容的新陳代謝,達到與時俱進,符合當前的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明確發展方向、構建制度的建設,做好隊伍的激發制度。
2.3 輔導員
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在我們的三螺旋理論中,作為潛在的輔導員應該不斷發展自身知識結構體系的縱向進化,在橫向方面不斷的通過潛在學校的相關崗位的要求,完成基礎的知識的學習。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輔導員應從加強自身修養、提升授課水平、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
3.1 政府應該統領全局,制定方向性政策指標
3.1.1 建立完善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評價體系
雖然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3月25日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但實行過程中的往往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情況和新的形勢變遷等諸多困難急需解決,因此,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評價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及時新陳代謝,有助于為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培養機制指明方向。
3.1.2 建立完善輔導員培養制度
根據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評價體系,系統地開展輔導員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使我國輔導員向著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的方向發展,使高校輔導員培養制度日趨完善。
3.1.3 為高校輔導員培養提供資金支持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及評價體系和完善輔導員培養制度外,作為統領全局的部門,政府應該給予高校及輔導員資金上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3.2 高校制定符合本校發展的輔導員培訓政策
3.2.1 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細化指標
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人員結構主要是“專兼職結合,以專職為主”。高校應該就自身發展情況和預期目標,在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制定符合自身發展和需求的細化標準和量化指標。
3.2.2 完善高校輔導員培養機制
高校應將輔導員培訓納入統一的師資培養規劃,拓寬輔導員的知識面,各大高校特別是中西部高校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學生學業水平的不同,高校應根據自身情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輔導員培養方案。
(1)完善輔導員培養計劃
根據本校各學院的情況、學生差異、專業的異同,制定符合本學院本專業的學生要求的輔導員培養計劃,根據需要在高校專門開設培養或委托培養專業輔導員計劃,為專業輔導員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性獎勵。
(2)完善輔導員培養內容
輔導員培養的內容應該根據各學院各專業的要求不同,體現出輔導員職業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由高校自主研究制訂,也可以委托社會專業培訓機構開發培養課程。
3.3 輔導員學習符合要求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輔導員在校學習期間,除了學習自己專業的知識外,也應該學習職業技能,在校學習期間可以當專業輔導員的助手(即兼職輔導員),慢慢提升自己能力,向著專家化的方向發展。下圖是輔導員選拔及發展流程。

圖為輔導員的選拔及發展流程
總之,在政府、學校和輔導員的三方努力下,不斷地提高自身內在的品質,也要注重三方之間的橫向協調和發展,爭取做到輔導員的選聘培養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1] 李霄鋒.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15,(7):75-80.
[2] 孫福勝.淺論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4(1):29-32.
[3] 羅熙蘭.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前景探析[J].文理導航,2015,(22):98-98.
[4] 劉英娟.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卓越人力資源管理師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5,(1):237-237.
[5] 趙燕莉.改革開放以來高校輔導員選拔培養機制的探索與思考[J].儷人:教師,2014,(23):278-278.
楊興莉(1987.02-),女,漢族,貴州桐梓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教育經濟管理。付蓉(1992.10-),女,漢族,寧夏銀川,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社會保障專業,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宋小芳(1993.1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教育經濟管理。
G640
A
1672-5832(2016)07-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