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雄 余劍平 畢普云
新常態下海南省城鎮居民生存成本研究
陳明雄 余劍平 畢普云
通過對2010—2014年影響海南省城鎮居民生存成本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根據對城鎮居民收入變化、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變化、城鎮居民收支結余變化、城鎮物價指數變化、城鎮價格指數與收入增長以及城鎮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進行分析,得出城鎮居民生存成本調控對策建議。
新常態;城鎮居民;生存成本
(一)收入變化特征
2010年,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5581元,同比增長13.31%。2011年為18369元,同比增長17.89%,為2010—2014年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年份。2012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大關,達到20918元,同比增長13.88%。2013年為22929元,同比增長9.61%,在2010—2014年期間增速首次回落10%以內。2014年,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4487元,同比增長6.79%,為2010—2014年期間增長比最低值(見表1)。總體來看,國際旅游島建設五年來,海南省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達12%左右,略高于GDP增長速度,實現了發展與收入基本同步增長的目標。
(二)支出變化特征
2010年,海南省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為109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33%。2011年為12643元,同比增長15.70%,為五年期間增長速度最大的一年。2012年為144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35%。2013年為15593元,同比負增長7.86%。2014年為17514元,同比增長12.32%(見表2)。總體來看,伴隨居民收入增長的是消費支出的快速增長,年平均消費支出為14226.8元。也即國際旅游島建設五年來,居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0%左右,低于收入增長幅度。

表1 2010—2014年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統計表(單位:元)

表2 2010—2014年海南省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統計表(單位:元)
(三)海南省城鎮居民收支結余變化特征
綜合以上分析,2010年,海南省城鎮居民收支結余為4654元,同比增長27.02%,為2010—2014年期間增長最大年份。2011年收支結余為5726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23.03%。2012年為6461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12.83%。2013年為7336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13.54%。2014年為6973元,較上一年同期負增長4.95%,為2010—2014年期間增長最小年份(見表3)。

表3 2010—2014年海南省城鎮居民收支結余統計表(單位:元)
根據表3分析可得,2010—2014年期間:
(1)從絕對值上看,海南省城鎮居民收支結余呈現整體上升的變化特征,個別年份出現下滑,最低值為2010年的4654元,最高值為2013年的7336元,年平均收支結余為6230元。
(2)從增長速度上看,整體呈現下滑趨勢。最高值為2010年的27.02%,最低值為2014年的-4.95%,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29%。(見圖1)。
(3)綜合來看,2010—2014年間,海南城鎮居民收入結余逐年增長,但增長幅度逐年下行。消費支出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入增長的紅利。

圖1 海南省城鎮居民消收支結余
(一)海南省城鎮物價指數變化特征
物價是衡量生存成本的重要指標。本文整理出海南省城鎮物價指數(表4)。

表4 海南省城鎮物價指數表(上年=100)
根據表4分析可得,2010—2014年期間: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最大數值年份均出現在2011年,分別為:106.1、105.5和107.5,最小數值年份為2014年,分別為102.4、102.2和102.2。總體來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城鎮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均呈現“先升后降”的發展趨勢,且以下降趨勢為主。其中,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于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城鎮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高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即商品零售價格的上漲直接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存成本。
(二)城鎮價格指數與收入增長對比
根據《海南統計年鑒》相關年份數據,整理出海南省城鎮物價指數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對比表(表5)。

表5 海南省城鎮物價指數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對比表(上年=100)
根據表5分析可得,2010—2014年期間:
(1)對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得: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高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呈現整體偏下滑趨勢。兩者差距逐年拉小,最大值為2011年的11.8,最小值為2014年的4.4(見圖2)。也即近五年來,海南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高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圖2 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比
(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與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高出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和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均呈現整體偏下滑趨勢。兩者差距值逐年拉小,最大值為2011年的12.4,最小值為2014年的4.6(見圖3)。也即近五年來,海南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高于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圖3 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比
(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全面高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均呈現整體偏下滑趨勢。兩者差距值逐年拉小,最大值為2012年的10.5,最小值為2014年的4.6(見圖4)。也即近五年來,海南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高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圖4 海南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對比
(三)城鎮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對比
根據上文分析,城鎮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推高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我們進而分析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走勢。根據2010—2015年《海南統計年鑒》整理得出以下數據(圖5)。
分析可得:
(1)2010年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最高值是“糖”,指數數值為119.9,比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4.6)高出15.3。2011年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最高值是“糧食”,指數數值為117.7,比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5.4)高出12.3。2012年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最高值是“主食”,指數數值為119,比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2.7)高出16.3。2013年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最高值是“菜”,指數數值為110.5,比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1.5)高出9。2014年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最高值是“干鮮瓜果”,指數數值為114.5,比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1.2)高出13.3。

圖5 海南省城鎮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上年=100)
(2)根據海南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變化分析可得,糖類、糧食類、主食類、蔬菜類、瓜果類商品零售價格的大幅上漲,極大地推升了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第一,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議各級財政加大對蔬菜主產區水利建設的引導性投入力度,重點扶持渠道防滲、微型集雨窖、微灌,以及對低洼易澇田進行深溝、圍堰、強排改造等水利設施建設,大幅度提高秋冬種蔬菜抗災保收能力。
第二,加大本島農產品供應。目前,無論是氣候原因還是耕地原因,海南鮮有市縣能夠實現蔬菜80%以上的自給。海南省政府明確要求要加強常年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并規定了13.85萬畝的常年蔬菜基地面積最低保有量,確保“菜籃子”供應。
第三,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補貼和監管。一方面應加強對農資的價格補貼,另一方面應著力加強對農資流通的監管。監管本地區農資價格政策執行情況,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從嚴控制農資經營環節,防止多次轉手倒賣。必要時制定農資零售最高限價干預措施。
第四,適度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減小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壓力,緩解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宏觀形勢下,盡管海南仍處在投資主導的發展階段,但應適度降低固定資產投資速度,更多地關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民生事業發展。
第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建立科學的行業準入制度,規范重點行業的環保、安全、能耗、水耗標準和產品技術、質量標準,嚴格市場準入管理,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切實把新增投資引導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來,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進一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
第六,設立省級價格調節基金。海南海口、三亞、瓊海、儋州、萬寧、陵水、臨高、定安等9市縣同樣建立了價格調節基金。建立的價格調節基金,由各級政府通過財政性資金安排,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截至目前,海南省依然沒有出臺省級價格調節基金征收辦法。
[1]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4]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5]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6]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陳明雄、畢普云,中共海南省委黨校;余劍平,中共衡陽市委黨校)
F126.1
A
1004-700X(2016)06-0044-04
全國行政學院合作基金課題“新常態下城鎮居民生存成本研究”(課題編號15HZKT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