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娟
(青島市黃島區機關第二幼兒園 山東青島 266500)
?
幼兒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孫宗娟
(青島市黃島區機關第二幼兒園山東青島266500)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做事很有自制力,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遇到挫折,忍耐力較強;做事有計劃,并從按時完成計劃中獲得成就感;情緒智力高,能換位思考,了解并體諒他人的情緒變化……成功學家把這些因素統歸為“自我管理” 比較強。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其實就是其成長能力的養成。事實上,這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部分。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也會使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與自豪。
幼兒 管理 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代替、限制動作技能的發展不利于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在幼兒期適時開展一些自我服務的勞動鍛煉,不但能促進幼兒肌肉、骨骼等發育和肢體動作的靈活性,而且還將在動手、動腦的反復實踐中所獲得知識、成功體驗等“遷移”到其它教育領域,從而使幼兒變得更加聰明、能干。
1.根據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設定勞動教育活動內容。
幼兒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我服務勞動,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二是集體服務勞動,在自我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服務他人,服務集體。由于一些家長勞動教育意識淡薄,對孩子寵愛有加,事事包辦,使好多幼兒自我服務能力差,不會穿脫衣服,不會穿鞋等等,沒有收拾玩具的習慣。有的幼兒看見小椅子倒了,從一邊繞過去,有的毫不在意地把碎紙片扔在干凈的地板上,還有幼兒把不喜歡吃的飯菜丟在地上。針對這些現象,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在小班安排自己洗手,穿脫衣服,整理玩具、圖書,自己吃飯等內容。中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強,可安排幼兒學習自己洗臉刷牙、疊被子、系鞋帶、扣紐扣、洗手帕等。到大班學習穿針引線,幫助老師掃地、倒垃圾,整理床鋪,收拾碗筷,搞一些種植、養殖等活動。[1]
2.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游戲和幼兒一日生活中
游戲是幼兒園最主要、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把勞動教育設計成游戲活動,設計成“幫小玩具找家”、“給小椅子洗澡”的游戲;中班幼兒學穿衣服、疊被子、系鞋帶后,組織幼兒進行“看誰穿得快”、“看誰疊得快又好”等比賽性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參與意識強,積極性高,再加上教師的指導性、鼓勵性話語,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勞動機會和條件,如組織大班幼兒幫助食堂叔叔、阿姨剝豆角、摘菜葉、包餛燉等,指導幼兒做好為班級擦桌椅、整理物品、擺放碗筷等值日性工作。這些勞動對幼兒來說既新鮮又有吸引力,對幼兒的發展十分有利的。
3.創設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
根據各年齡班的特點,在室內可創設自我服務“生活區”,幼兒隨時可進行如系鞋帶、穿衣服、疊被子等游戲性練習及比賽活動。在室外利用幼兒園的邊角開辟種植園、養殖角,按季節帶領幼兒種瓜、種豆,指導幼兒給植物松土、澆水、施肥、除草等,收獲時,教師和小朋友一起采摘果實。在飼養角,幼兒精心飼養各種小動物,不但了解這些動物的特征、習性,而且還能在實踐中學會關心愛護小動物,促進社會發展。
自我控制力是兒童意志發展的基礎。自我控制力特別差的兒童則過于任性、沖動,會影響人際關系和智能發展,造成性格偏異。
1.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在生活習慣方面,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和就寢,按時飲食,不偏食、挑食等方面進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自控能力培養著重于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事等等。成人如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不作無原則的遷就,孩子就會逐步學會約束自己。
2.幫助幼兒逐步學會評價自己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時,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比如,已經很晚了,孩子仍坐在電視機前不肯去睡,家長若硬拖他去睡,一定會引起他的情緒對立。可以耐心地對他說:“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不來,到幼兒園就會遲到,會影響大家,還會使爸爸媽媽遲到等”等等。成人堅持這么做,不遷就孩子,又不放棄耐心地說道理,久之就會使孩子漸漸學會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增強自我控制能力。
3.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幼兒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因此,生活中充分利用文學藝術作品及現實生活的良好榜樣去影響孩子,引導他學習別人嚴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難的良好行為。
1.做家務
參與家務勞動將使孩子學會簡單的統籌法—如何平行的作兩三件事而不致手忙腳亂,網絡成癮及電視成癮的發生率更低,學習效率更高,做事的計劃也要大于同齡人。一般人認為,做家務只是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這顯然是將做家務的目的狹隘化,其實,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確立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心,這對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及體察父母的情緒變化,有著絕佳的效用。反復做著同樣的家務:擦地板、揀菜、晾衣服……對孩子的忍耐能力也是很好的鍛煉。此外,與父母一起做家務也是一項極好的親子活動。
2.自助游
暑期是親子自助游的最佳時機。盡量由平時對孩子照顧管理較少的一方,單獨帶孩子出游,而且,父母帶孩子出游時,盡量表現的“低能”一些,從而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很多難題都可與孩子商量著辦。比如,去一個景點怎么走才最經濟?臨行前應準備那些東西?遇到迷路、超支、旅館客滿、訂不到理想的車票應該找誰求助?這樣的討論會把孩子的做事計劃性和生活自理能力一點點挖掘出來,他會知道出門要帶上地圖、帽子、防曬霜、飲用水,還要準備足夠的硬幣乘坐公交車。
3.找伙伴
兒童行為分析家們認為,從兒童6歲起,“伙伴”的影響力將逐漸超過父母,而“不教而教”的根本,就是利用假期及平時雙休日,給孩子找一個“自我管理力”較強的伙伴,讓孩子跟他生活一段時間。注意,在此之前父母切不要突出“榜樣”的光輝業績,而把自家孩子貶得一無是處。這里面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主場效應”——怎樣才能使“自我管理力”較弱的孩子收到對方的影響而不是相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自我管理力”較強的孩子當“小主人”,保持自己的“主場影響力”。
[1] 楊荔番. 大班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 201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