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明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關刀中學 湖北咸寧 437402)
?
初中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研究綜述及對策
吳月明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關刀中學湖北咸寧437402)
如何避免或降低初中生學習倦怠已經成為學校和家長廣泛關心的問題,本文基于以往學者研究,對國內初中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進行了綜述與總結,以期能夠全面了解哪些因素對初中生的學習態度產生影響,進而提出改進措施與對策。
初中生 學習倦怠 影響因素
初中是青少年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初中生的生理與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一個重要時期,但他們同時又面臨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在這個階段,很多初中生出現了學習倦怠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容忽視,其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學習倦怠會導致初中生在學業上感到沮喪,對其個人的成長與發展產生較大的危害;其次,初中生作為青少年的主要群體之一,是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希望,初中生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祖國未來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對初中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與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對策,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有關倦怠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于工作壓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把職業領域中的倦怠相關概念引入到學習領域中進行研究。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Pines和Katry (1981)首次提出“學習倦怠”這一專業用語,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倦怠、疲憊等現象,研究發現在校求學期間的學習倦怠程度要比工作期間的工作倦怠程度高[1];Meier和Schmeck(1984)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長期學業壓力或負擔環境下產生的生理與心理上的精力消耗,對學業相關活動的熱情不斷下降,對班級同學態度消極、甚至出現疏遠的行為,并且對學習產生負面態度的現象[2];Maslach(1997)認為學習倦怠是學生在學習中對來自學校壓力的感知,這種壓力是學校對學生缺乏人文關懷以及學生對自己產生消極認知的結合[3]。當前,國內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處于剛起步階段,多數學者主要是借鑒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中國情境下的學習倦怠驗證性研究,也有部分學者基于中國實際情況對學習倦怠進行了相關定義,例如,楊麗嫻和連榕(2005)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動力,但是又不得不進行學習時所產生的厭倦、疲憊、難過等情緒,這些情緒導致其采取逃避學習的一種行為[4];祝婧媛(2006)認為學習倦怠是指個體在學校環境氛圍下,身心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中,而導致精力過渡消耗,隨后可能會產生導致厭學等逃避學習的行為[5]。
通過分析與總結前人學者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學習倦怠”這一概念衍生于“工作倦怠”。并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學者們對學習倦怠進行了各種定義,這些定義主要從個體所處的學校環境出發,認為由于個體在學習中遇到相關壓力,導致其產生一系列相關規避學習的行為的一種狀態。

圖1 初中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
目前關于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研究成果較多,本文主要對以初中生為研究對象的學習倦怠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整理。基于以往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初中生主觀因素,例如人口統計變量、人格特質等;二是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等,具體如圖1所示。
1.主觀因素
(1)人口統計變量
在初中生學習倦怠研究中常見的人口統計變量有性別、年級等方面。張利霞和梁青青(2014)研究發現學習倦怠存在性別方面的顯著性差異,男生在學習倦怠方面的均值要大于女生;同時倦怠學習在也存在年級差異,初三學生要高于初二、初一學生[6]。徐麗麗等(2015)通過研究也發現性別、年級在學習倦怠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7],但是徐麗麗等的研究在年級差異性方面與張利霞和梁青青的研究有所不同,發現初二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要高于其他兩個年級。
(2)內在人格特質
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不同的個人特質在生活中遇到壓力時會表現出不一致的行為。徐馨(2010)研究發現初中生的自尊與學習倦怠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初中生的自尊水平越高,學習倦怠水平越低,具體表現為感覺自我效能較高、精力旺盛以及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更加親近;反之,則學習倦怠水平則越低[8]。徐麗麗等(2015)研究發現初中生的人格因素(謹慎性、情緒性)對學習倦怠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謹慎性均值高的初中生群體,對自己要求嚴格,在出現失敗事情的時候,容易歸因于自己能力不足,造成較低的成就感,致使出現學習倦怠感;而情緒性均值較高的初中生群體,經常表現出過濾、情緒不穩定、性格過于敏感等,一旦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容易使其對學習產生消極的想法[7]。祝婧媛(2006)研究發現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對學習倦怠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即積極應對與學習倦怠有著負向影響,消極應對與學習倦怠有著正向影響[5]。白素英和李長庚(2011)研究發現學習自我效能感對學習倦怠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初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越低則表現出越強的學習倦怠感[9]。鮑穎(2010)研究發現初中生特質情緒智力對其學習倦怠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其中幸福感、自我控制、社會技巧以及情緒技巧越高,初中生感受到的學習倦怠越低[10]。
2.客觀因素
(1)學校因素
學校是初中生主要的學習場所,學校多種因素對初中生的學習倦怠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學校超負荷、古板的教學條件,課后大量的作業壓力等均會使得初中生產生學習倦怠。梅洋等(2015)研究發現學校氛圍會通過心理資本的間接對初中生的學業倦怠水平產生影響[11],良好的學校氛圍能夠幫助初中生培養自信、樂觀、韌性以及樂觀的心理資本,這些心理資本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減少學習倦怠的出現。吳艷等(2012)研究發現學校氛圍對學習倦怠有著顯著的影響:學校氛圍中的學業壓力讓初中生覺得身心俱疲、精力消耗較大;其次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若師生之間的關系緊張,則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導致初中生產生梳理行為,進而形成學習倦怠感;另外,研究還發現同學之間的交往、以及個體學習生活能力均能夠減少學生的學習倦怠[12]。魏珍(2007)研究發現教學條件對初中生的學習倦怠有著顯著的影響作用,學習時間越大,則使得初中生更容易產生學習倦怠感;另外,學校的課程安排是否合理也會影響初中生的學習倦怠[13]。楊哲(2014)研究發現教室滿意程度對學生學習倦怠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具體表現為教室滿意度與學習倦怠的耗竭、師生疏離、低效能感顯著相關[14]。石雷山等(2011)研究發現自我效能除了以個體的形式存在,還會以群體的形式體現,初中生以班級為學習單位,于是存在班級集體效能,并且班級集體效能對學生的學習倦怠產生直接影響作用[15]。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他們學習的第二場所,因為家庭的環境對初中生的學習態度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白素英和李長庚(2011)研究發現中小學生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倦怠水平上產生顯著的差異:留守兒童在作業完成以及成績方面均有明顯差別,得到父母監督與鼓勵的非留守兒童則取得更好的成績[9]。苗佳(2015)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家庭和睦、父母對子女學習的態度均對初中生的學習倦怠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當孩子產生心理壓力時,如果家長不能夠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可能會使孩子心理受到不良影響,致使其產生學習倦怠[16]。
(3)社會環境
初中生正是處于學習階段,在這個成長時期,他們接觸大量外界信息,并且有著極強的求知欲望,但是其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自制能力較差,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導致其產生學習倦怠。苗佳(2015)基于扎根理論通過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很多初中生對網絡以及不健康的影視文化過度迷戀,導致其價值觀、人生觀發生嚴重倒塌,嚴重影響其學習,進而產生學習倦怠[16]。黎亞軍和高燕(2013)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初中生的學習倦怠密切相關,初中生的社會支持狀況良好,則其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心理素質也就越高,當其面對學習中的負面事件時,則表現出較高的適應能力,表現出較低的學習倦怠程度[17]。
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因素對于初中生學習的影響不容輕視,當地政府或教育相關部門應該保證學生所在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相對干凈,杜絕學校附近出現網吧或者電子游戲廳等容易使正處于發育期的初中生沉迷的娛樂場所。
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初中生生活的主要場地、第二學習場所,家庭氛圍對初中生學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家長應該多與子女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其一起克服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另外,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子女的不同人格特質,進行恰當的家庭教育,以及對其設定合理的期望,預防過高的期望會給子女帶來較大的壓力;同時,一些外出務工的家長,應該減少避免子女出現“留守”的現象,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對子女進行關心。
打造健康的學校環境。學校是初中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應該積極引導教師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多關心、關愛學生,以及保持適當的作業量,防止連續出現作業量過大,致使學生出現嚴重的學習壓力;同時,學校管理者應該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學校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進行相關的完善或改革,課程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讓學生感興趣,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另外,學校應該設置合理的激勵制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增強初中生的學習動力,降低其學習倦怠程度。
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均應該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能夠幫助處在成長期的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其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會積極尋求正確的措施去解決問題。因此,家庭與學校均應該為初中生設置合理的心理課程與相關的實踐課程,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較高的心理資本。
[1] Pines A;Aronson E,Kafry Bum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Growth 1981
[2] Meier S T, Schmeck R R. The 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A descriptive profil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1984,26(1):63-69.
[3] MaslachC,Leiter MP.The Truth about Burnou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4] 楊麗嫻, 連榕. 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 6(2):54-58.
[5] 祝婧媛. 中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D]. 華東師范大學,2006.
[6] 張利霞, 梁青青. 初中生學習倦怠及影響因素分析[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4, 11(3):11-13.
[7] 徐麗麗, 王威威, 于立娜. 初中生學習壓力、人格對學習倦怠的影響[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6):130-132.
[8] 徐馨. 初中生自尊、成就動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 揚州大學, 2010.
[9] 白素英, 李長庚. 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倦怠研究[J].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1(27):19-21.
[10] 鮑穎. 初中生特質情緒智力與學習倦怠關系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 18(4):465-467.
[11] 梅洋, 徐明津, 楊新國. 留守初中生中學校氣氛對學業倦怠的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5(12).
[12] 吳艷, 戴曉陽, 溫忠麟,等. 學校氣氛對初中生學習倦怠的影響[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 20(3):404-406.
[13] 魏珍. 中學生學習倦怠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個別差異研究[D]. 南京師范大學, 2007.
[14] 楊哲. 教室擁擠壓力源與學生學習倦怠和考試焦慮的關系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4.
[15] 石雷山, 高峰強, 沈永江. 班級集體效能對初中生學業自我效能與學習倦怠的調節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1, 27(3):289-296.
[16] 苗佳. 農村留守初中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論[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3(1):49-54.
[17] 黎亞軍, 高燕. 初中生學習倦怠特點及其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3, 21(3):407-409.
吳月明,男,漢族,湖北咸寧人,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關刀中學副校長
G6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