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光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 安徽合肥 230601)
?
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張福光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安徽合肥230601)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已成為每位信息技術教師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本文作者從課程標準出發,分析了影響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因素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進行針對性培養的優勢,介紹相關策略及方法,為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提供借鑒和參考。
批判性思維 高中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思維培養 策略與方法
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以往學習、工作、交流,甚至是思維的模式,催生出真實世界與虛擬空間并存的社會狀態。信息技術已經不再是簡單意義或功用的工具和手段,而被賦予了新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如何立足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已成為眾多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關注的課題。[1]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任務,“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這表明了信息技術課程中需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2]
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思考,邏輯地做出主張的思考”。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高中階段的學生相對于小學和初中,他們更善于思考問題,對新事物更具敏感性和好奇心;同時高中課程在深度、廣度、邏輯性、系統性等方面提升較大,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之一。因而,無論是從課程教學要求還是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出發,研究和探討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3]
1.環境因素
每每提起“批判”,總容易讓人感覺到恐慌,往往讓人聯想到“挑毛病、找缺點”“無序”、“人身攻擊”等詞匯。在我國傳統觀念中,非常重視“師道尊嚴”、“權威教育”,久而久之忽視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不少人看來,課堂教學中“教師慷慨激昂、學生奮筆疾書”才是一種所謂的“正常狀態”,形成了強調統一性、忽視個性的從眾定式,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被壓制或忽視,逐步造就了盲目順從、思維定式的狀況。此外信息技術課程的測試或者考查,也不可避免地采取“統一、標準”的答案,而這樣程式化的思維習慣和記憶強化練習,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無益處,甚至適得其反。[4]
2.學生因素
由于學生自身所處生活環境、家庭條件等的不平衡,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基礎性思維差異很大,而批判性思維依賴基礎性思維,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得教師想以某一固定方式就指望能鍛煉和培養全體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不可能實現的。[5]
3.教師因素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設計者,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扮演“技術權威”的角色,將課堂變成了展示自己技術才能的“舞臺”;這使得教師容易忽視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而片面強調技能訓練。例如有些教師很少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不太注意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更不會在意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盲點問題。
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必須依附于一定的問題情境,只有以問題作為載體并思考、調整、評估并最終解決,才能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問題導向或引入為常規手段,故而為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提供了契機和廣闊的操作空間。以信息的加工與處理為例,教學活動往往采取的就是任務驅動、問題解決的模式,即“發現問題、明確主題或需求——收集和選擇素材、信息——對素材或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反饋、評價、修改、總結”,這正好要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過程契合。[6]
此外,在目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上,雖未單獨著重提及,但有些已是明顯帶有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色彩,如學生自評互評就要求學生要有批判的眼光;協作、探究學習,需要學生反思、不斷修正等,這些恰是批判性思維培養所包含的技能或品質。
將思維培養融合在學科教學中是現行中學階段采取的常規方式、也是能保證培養效果的最佳方式。結合以上的論述,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或方法。[7]
1.營造寬松的課堂環境
環境因素對于思維習慣的養成和思維訓練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已經被眾多的研究所證實。批判性思維首先需要學生去“懷疑”;有了懷疑才會產生問題,才會想辦法去解決它。嚴苛的學習環境、課堂組織權威化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即使有老師的要求或引導,學生也往往會浮于表面,過于形式化。只有在較為寬松的環境下,學生作為思維訓練的主體作用才能發揮,當然也要避免出現過于自由、天馬行空、無法控制的局面。另外教師也應注意到,良好課堂環境和氛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鍛造”,逐步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就進入到良性循環,學生在課堂中不由自主的就會融入其中。
2.改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方式
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及新形式下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不是培養一批只知道做而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人;更注重對學生體現學科思維的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讓學生成為信息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只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載體”這樣的意識,不能本末倒置,將信息技術課上成技能培訓課。在此理念下,教學方式則可以更為靈活多變,如在理論講授部分采取辯論的方式進行深化和拓展、在技能練習環節采取合作、探究、自評互評的方式。
3.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或考核方式
傳統標準化的評價“一把尺子量到底”,這就造成了評價的片面性。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包括批判性思維品質和批判性思維技能。這些很難在一般性的評價或考核中進行有效評價。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批判性思維品質(思維主動性、思維獨立性、思維開闊性、好奇心與懷疑精神、自信心與勇氣以及堅韌性)及批判性思維技能(解釋、分析、評價、推論、說明和自我調節)設計具體化的評價標準,既可以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訓練效果進行評價,同時評價標準本身也是促進和引導學生加強思維訓練的催化劑和助推劑。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符合情境、對問題的分析深度如何、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否充分考慮了正反兩方面等。
4.注重思維訓練方法的使用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復雜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而為了確保效果,需要采取合適的訓練方法。結合批判性思維的特征和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向學生傳授強化訓練的方法。除多反思、敢質疑外,作為一種大腦訓練方式,可以借助一些現成的思維工具或方法,如思維導圖法,利用手繪或專業繪制工具進行繪制,使得批判性思維過程顯性化,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推理。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不是在短時間內可實現的,除了要關注培養的策略和方法外,還需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如訓練的強度和長度問題。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既是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信息時代的要求,值得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去實踐、去探索。只有不斷累積經驗、反思提升,才能不斷完善教師的教學,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全球教育展望》2002 年01期。
[3]崔曉慧:《信息技術環境下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研究》,揚州大學,2008年。
[4]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環境中的學生高級思維能為培養》,《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9期
[5] 王瑋:《重新認識“批判性思維”及其在課程中的運用》,《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陳錫宗,段接會,孟祥增:《基于思維導圖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35期。
[7]施彬飛:《概念圖/思維導圖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