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芳
(山東省東營中等專業學校 山東東營 257091)
?
情真意切品散文
張欣芳
(山東省東營中等專業學校山東東營257091)
以前散文的教學往往都注重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內容的分析上,將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解讀成冷冰冰的文字,忽視了其中最重要的“情”字。筆者認為散文鑒賞應重在品讀其中的情感,一品要進得去,要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二品要出得來,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能從作者的感悟中產生共鳴;三品要融會貫通,通過作者的情,聯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升華自己的人生體驗,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散文 情真意切 品讀 作者 讀者
我喜歡散文,也喜歡寫散文,更喜歡品讀名家的散文。讀這些大家的散文就如同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對話,能夠感受到他們精彩紛呈的內心世界,并讓我能夠透過文字觸摸到他們的靈魂,走近他們的世界。可在教授這些名家散文時,卻常常聽到學生的抱怨,他們覺得這些散文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讀不懂也不感興趣。那怎么樣才能讓學生不再抵觸散文,并逐漸的愛上散文呢?
其實,散文是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文學體裁,散文最大的魅力,套用一句歌詞來說,那就是“我的情也真,我的愛也真”。正因為情真意切,是個人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散文才會打動我們。文貴乎情,有至情方能為至文,古今中外感人至深的名家名篇,沒有哪一篇是靠華麗的文字取勝的。
但是許多老師在教授散文時,沒有抓住散文的特點從“情”字入手,而是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字句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了,甚至,我們用自己數學公式般的理性用1234來分析作者的情感,一篇好散文就在這種肢解中美感盡失。記得前不久讀過一篇林夕的《作家的尷尬》,文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女兒的學校考試考了林夕的一篇文章《媽媽的存折》,其中有這樣一道題是這樣的:閱讀《母親的存折》,分析這段話:母親拿出一個小綢布包,深深地看了一會兒,慢慢抬起頭,緩緩地道。作者在這段話中,連續用了3個疊詞:深深、慢慢、緩緩,作者是什么意圖?”女兒回家向作家要標準答案,作家想了想說:我寫這篇文章時,根本沒想到要用3個疊詞,我也是現在才發現自己用了3個疊詞,我這樣做是什么意圖?我想,是為了強調母親此時的情感狀態吧!”
可惜,第二天,作業交上去,女兒只得了一半分,因為還有一個意圖——為了增加形式上的美感,沒有回答。
作者最后無可奈何的笑了,反思說:我是作者,我最清楚,很多文章都是有感而發,是一個非理性的過程,但是,由于我們長期應試教育的結果,學校只注重知識、智能——理性能力的開發,而忽視人文、藝術——感性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越來越像數學,僵化,教條,長此以往,學生的分數提高了,學校的升學率也提高了,但是我們的孩子卻失去了感受世界、感受美的人文情懷,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作家的感慨恐怕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的無奈吧,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這種純理性分析的現狀,在品讀散文時多調動自己的感性思維,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既然作者重在抒情,那我們品讀時也做到情真意切。
散文是靠品的,如香茗,如美酒,小口啜吸,細細品咂,才會明白其醇厚悠長之至味。“品”字有三口,可能就是要求我們多讀多思吧。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要想真正讀懂現代散文,也要多讀,在一遍遍的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我認為每一篇好的散文,都值得我們一品再品。
一品散文,我們要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生活,用作者的眼光去讀文章。要做到這一點當然要理解作者寫作之時的處境、心情、生活經歷。這就需要老師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查閱大量資料,課前當做背景資料介紹給學生。當學生了解了這些背景之后,再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才會有效果。同時讀散文切忌隔岸觀花,游離于文本之外。一定要有這樣的信念:我就是作者本人,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我身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信息和美!比如《想北平》中老舍將北平比作自己的母親,我們咋一看沒有什么特別的,我們也愛將自己的故鄉比作母親,但是老舍特別愛自己的母親,他三歲失怙,是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他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感情自然深厚。所以,作者將北平比作母親,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眷戀和牽掛。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些,我們就不能體會作者對北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愛,老舍先生表現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于一體,密不可分。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觀描寫,他不僅要告訴讀者北京是個什么樣子,而且還要人們分享他對北京的愛,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戰亂之中,古城危危,作者在濟南,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期間,多少牽掛,多少思念,與兒女牽掛在病中的父母一般無二,種種情感都蘊含在這些文字里了。你若不了解這些,不感同身受,怎會從中讀出那種至愛來,怎會從字里行間看見一個眺望北平的身影來。
二品散文,我們還要能走出來,跳出作者的圈子,融入自己的感情。人類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文章打動我們的之處,定是我們有共鳴之時。若無共鳴,便只是袖手旁觀,自然讀不出文章的好來。學生之所以不喜歡散文,便是沒有找到共鳴,無法產生情感的共振。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便凸顯出來了,一定要帶領學生穿花拂柳,去那曲徑通幽處,尋出情感的共鳴點。我在教《想北平》時,特意注意了這一點,效果還是非常好的。比如“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大愛無言,這一段我感觸頗深,而學生卻并不覺得好,于是,我便給學生講我上大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一路上心潮澎湃,想著見了母親要怎樣怎樣,我一定要緊緊抱著母親,大聲跟母親說我想她,非常想她。可是,真的見了母親,站在門口,只是彼此笑著,并沒有過激的行動,我說一句“我回來啦“,媽回一句“哦”,順手接過我的行李,僅此而已。可是那愛明明就流淌在我們的身邊,將我們團團圍住。稍一啟發,學生就明白,對呀,我也有這樣的感受,于是,他們就活躍起來,一一講述自己的經歷。如此一來,不但很好的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也提升了自己的感受,一舉兩得!
三品散文,我們要善于融會貫通,升華體會。閱讀散文的最初,是讀出一個作者來,再從作者的文字里情感里找出一個我來,最后要做的就應該是打碎你和我,重塑你和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找到了知音,讀者得到了共鳴,作者的靈魂與讀者的靈魂重合,讀者從文章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和人生中的哲理,情
感和修養都得到了升華,這才是最好的讀,最真切的讀,最動情的讀!比如《想北平》,作者抒寫了對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戀,一處景便滲出刻骨銘心的一縷情,他想“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老舍通過這篇小文,讓后世的讀者觸摸到了作者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也通過作者的心,勾起了讀者相同的情感,并且因了作者的指引,讀者內心深處那種隱藏的情感被調動起來,達到了更高的高度。讀到最好,我們已經很難分清那是作者的情感那是自己的情感了!而散文賞析至此,學生方才品味到散文之美,散文之真!
三品散文,讓鑒賞散文的過程成為一次情真意切的旅行。作者寫的情真意切,老師教的情真意切,學生體悟的情真意切,只有這樣,才能期望學生創作時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