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善
(浙江省青田縣船寮鎮初級中學 浙江青田 323900)
?
鏈接歷史史料 優化歷史學習
周佳善
(浙江省青田縣船寮鎮初級中學浙江青田323900)
歷史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材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為學生鏈接歷史史料來幫助學生豐富歷史感知、深化歷史分析、引導歷史總結、激發歷史情感。
初中歷史 歷史史料 優化學習
在現行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中,對于歷史部分的教學內容,編者只是比較概要地進行呈現,學習材料并不是很豐富,而初中生是歷史學習的起始階段,教材中這么少的歷史信息量是不利于他們進行學習的。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放者,歷史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材料,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為學生鏈接一些歷史史料,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優化初中生的歷史學習。[1]
所謂歷史感知就是指對歷史事件的直接化感知,如果學生的歷史感知不豐富,那么,他們是不可能進行深入化的歷史學習的。由于現行教材中歷史信息量缺乏,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進行有效的歷史感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點鏈接相關的歷史史料,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豐富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對歷史的感知。
1.鏈接歷史史料,還原歷史原型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描述往往是概要式的,因此,往往會留下很多的空白信息點,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歷史原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教材的這一些空白處進行歷史史料的鏈接,從而幫助學生還原歷史原型。
2.鏈接歷史史料,激發學習興趣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在教材結尾處補充一些歷史史料,這樣,就能夠有效地讓初中生進行歷史感知,從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很多歷史知識之謎很能夠吊起人們思考的胃口,補充一些這樣的歷史史料是十分有效的。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材結尾處補充一些歷史史料,特別是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歷史史料,就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相應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進行充分感知,從而為高效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但是,現行的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在呈現歷史內容時往往缺乏了全面性,常常限制了學生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補充相應的歷史史料,從而讓初中生的歷史分析更辯證。 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對歷史知識與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并且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思維,從而讓歷史課堂教學更高效。
1.鏈接歷史史料,分析歷史事件
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重要途徑。分析歷史事件要從正反兩方面進行,這樣的分析才是辯證的。但是,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中,由于篇幅的原因導致了在呈現歷史事件的時候往往不能夠進行正反兩方面內容的呈現。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歷史史料的鏈接,從而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辯證分析。
例如,在《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這一教學內容中,教材主要介紹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材中這一些內容的呈現為初中生正面評價秦始皇提供了依據。但是,如果初中生僅僅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從正面評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筆者在課堂上為初中生補充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朝嚴酷的刑法等歷史史料。初中生通過對這一些歷史史料的解讀,就能夠認識到秦始皇施政的殘暴,從而從正反兩個方面對秦始皇這一人物形象進行辯證分析,從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歷史分析能力。[2]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在課堂上為學生鏈接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朝嚴酷的刑法等歷史史料,就能夠與教材內容互相融合,從而讓初中生認識到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對我國歷史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讓初中生明白秦始皇當時的暴政破壞了當時的社會。這樣,初中生就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初中生形成一分為二的歷史分析觀。
2.鏈接歷史史料,分析歷史人物
對歷史人物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歷史人物是十分感興趣的,但是,在現行的教材中卻缺乏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如果有也只是簡單地一帶而過。新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改變過于重視知識系統性的傳統做法,這為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提供了理論和政策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可以大膽放開手腳,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歷史課堂,以靈活化的手段,拓展課堂的外延。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給學生補充相關的歷史史料,從而讓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辯證分析。
還是以《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給學生補充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加強中央集權的內容后歷史學界和民間對秦王褒貶不一的評價史料。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展開辯論賽。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蓋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惡滔天。同學們分成兩大組,大家進行分工合作,課前做好資料收集、準備工作。在辯論賽上,雙方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秦始皇的形象不斷凸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進行總評,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構建,更是能力的提高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鏈接史料,激發歷史情感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形成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一些歷史史料能夠有效地反映出歷史事件的本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鏈接相關的歷史史料,這樣,就能夠讓歷史情感教育在課堂上進行無痕滲透。
總之,歷史史料是初中生進行歷史學習的拓展性材料之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基于教學內容為初中生補充相應的歷史史料,從而讓初中生的歷史感知更豐富、歷史分析更辯證、歷史總結更到位、歷史情感更豐富,從而讓初中歷史課堂更豐滿。
[1]牛春玲.淺談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字數[J].學周刊.2015(11)。
[2]杜明樂.充分發揮歷史史料在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