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錦添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 廣東江門 529100)
?
融入生態文明的農村中學德育教育方法與策略
譚錦添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第二中學廣東江門529100)
農村中學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要想使農村中學德育工作迎合時代發展,符合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就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其中。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態文明的內涵,然后,分析了農村中學生生態文明德育工作的意義,最后總結了具體的方法和策略。
生態文明 農村中學 德育教育 內涵 意義 方法
現代農村中學德育教育需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因為生態文明是當前社會建設、經濟建設與道德教育的主流理念、主體思想。當前,農村中學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化的德育教育,不僅有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也有利于推動整個農村地區、農業人口的生態文明建設。
所謂的“生態文明”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社會和諧為核心,注重經濟、社會、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發展。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這其中不僅強調自然生態環境的整潔,更注重井然的社會秩序建設、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打造等。要想讓生態文明在中國的土地上發揚光大,就要從中學生教育這一根源環節入手,這是因為中學時期是學生思想、道德、人生價值觀發育的關鍵時期,牢固把握這一階段,培養中學生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思想作風,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生態化的學習氛圍、和諧化的生活氣氛,使他們能自覺融入生態文明社會,善用文明語言、準用規范話語,從而輔助打造一個文明的學習氛圍、生活氛圍,推動整個社會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發展。[1]
1.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需要
眾所周知,由于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農村地區農業人口的生態文明意識依然相對薄弱,即使是相對發達的珠江三角洲也不例外,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水平較低,無法從自然環保與社會和諧雙方面真正執行生態文明建設,一些農業人口對人與自然、任由社會的認識甚至依然局限于“聽天由命、人定勝天”等理念,實際的農業生產、生活中無視自然規律、無視自然環境保護,從而帶來了不良的生態環境問題。[2]
針對農村地區農業人口生態文明意識這一現狀,農村中學作為中等教育的前沿陣地,直接面向中學生進行知識教育、文化與文明教育,理應從根源上嚴抓生態文明教育這一關鍵環節,從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他們重新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以此來逐步引導并推動整個農村人口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念的革新與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2.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以往的農村生活方式加劇了對大自然的壓力,對環境的影響。農業人口的談吐、言行、舉止等都影響了生態文明,對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從農村學生這一中堅力量做起,通過加強農村中學生的生態文明德育教育,強化他們在農村環境中的主人翁地位,自動渲染出生態化的農業生產、文明化的生活氣氛,積極宣傳生態文明思想,從而支持和帶動整個農村地區生態文明水平的提高。
3.農村學生走向現代社會的必經之路
現代社會是環保文明新社會,現代時期是生態文明新時期。目前,整個世界、整個中國都在提倡生態環保,都在逐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農村中學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社會建設的主導力量,中學生的思想水平、價值觀念、行為舉止、道德素質、生活作風等都將主導與左右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學生未來要想融入現代社會就必須先提升自我思想覺悟,提高道德水平,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1.根植于教材與課堂,深化學生的生態文明認識
同普通的學科教育一樣,生態文明教育依然需要根植于課本與課堂,要對學生進行正規化的教育,實施潛移默化的引導。現實中學教學中,應參照各類科目的特征、學習內容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讓生態文明理念科學地融入并貫穿于各學科教學中。
例如:語文學科科目中多增設“環保、生態”等主題的文章,鼓勵學生圍繞生態環保、生態文明這一思想主題來抒寫文章、抒發感想等,讓學生通過宣泄表達的方式來深層次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或者設置專門的規范用字、文明用語課程,讓學生從這些課程中學會正確規范地使用語言,日常生活中文明用語,形成生態、和諧、文明的語言氣氛,
例如:初中生物科目中,不再有動物解剖的圖片,而且通過呈現局部小圖片、小規模試驗的方式來輔助學生對生物、生理知識的理解。[3]
例如:化學科目教學中增加化學污染、化學性生態破壞的知識比重,其中要重點強化學生對化學污染等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例如:思想政治科目教學中,則應注重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思想道德熏陶,通過設置各類與生態文明、精神文明、思想文明等相關的課題來塑造并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他們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質。
其中,思想政治科目中生態文明德育是重點,教師一方面要結合所學課題來幫助學生深化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另一方面則要應用理論于實際,培養學生應用理論來分析、詮釋現實生活,明確現實生活中的生態環保、文明秩序現象等,以此來深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并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主動運用生態化、綠色化的言語,文明的舉止,成為農業地域、農村地區一支重要的生態文明力量。
2.走向生活、深入實踐、學以致用
農村中學德育教育絕非局限于教學課堂,也要走出課堂、走向生活、深入實踐。課堂上經過課本學習、教師的理論講解、教育教導等,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生態文明的內涵、領悟了生態文明的深刻意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則還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
所謂的生態文明實踐,要從物質條件、精神文明、思想教育等方面入手。
物質條件改善方面,例如:學校可以在每年的春季與夏季舉行植樹種草活動,組織全體學生參與到校園綠化行動中,為學校的環境綠化、美化等行動,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與改善工作中,或者每周舉行一次大掃除活動,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衛生評比,讓學生在班級整潔、生態保養等活動中真正領悟生態文明的內涵。
精神文明與思想教育的生態文明德育工作則可以從學生的課余生活入手,例如:定期組織召開一些文藝、文體活動,可以圍繞“生態文明”演講、詩朗誦,編排一些以生態為主題的舞蹈、音樂等,鼓勵全校師生積極參與并參加到這些活動中,通過課余活動來切身體會到生態文明的真實含義,也借助這些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
同時,學校或班級應該每月或每周開展一次校內、校外好人好事、感人事跡等的征集與表揚活動,鼓勵學生講述與分享一周以內、一個月以內自己親身經歷、所見、所聞的真實好人好事,評論這些好人好事,并對應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與感想等,營造一種生態文明氣氛,讓全體學生融入到這種氣氛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升華。
此外,為了踐行生態文明教育,農村中學可以每周舉行一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校會或班會活動,生態文明會議可以從外在物質條件改善、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來深入總結學校一周以內的生態文明建設與教育成果,通過分析與總結來認識到自身在生態文明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加以改進與提高。
3.學校、家庭、社會協調共進、同步發展
農村中學生態文明教育不應局限于教學課堂,而是要將學校、家庭與社會結合起來,農村中學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校外社會活動,深入村鎮、村莊,通過分析客觀實例來彰顯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重污染產業,如電鍍、塑料、化工等廠場從城市周邊搬到農村中來,躲避了有關部門的監管,給農村青山、綠水、空氣質素產生極大的破壞;一些農村為了牟取暴利,毀壞農田、山地,挖取黑坭、白坭、白沙轉賣,漲了口袋,毀了根本,以犧牲環保來換取產業的發展。
學生通過分析這些活生生的實例,進一步明了保護農村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使農村年輕的一代人能積極宣傳生態文明思想,以實際行動、文明的言行舉止、生態化的日常生活習慣、生產生活作風等來組織和調動整個農村地區的農業人口,發揮學生在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用,展現自身的生態文明風貌,最大程度上為農村環境、農業地區創設和諧的生態文明氛圍。
融入生態文明的農村德育教育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大方向,要想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從課堂教學、生活實踐、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通過農村中學生的生態文明化德育教育,來提高整個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1] 尹君.生態文明視野下的農業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農業科學,2012.37(28):13922—13923.
[2] 陳新見,馮少杰.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嘗試[J].歷史教學,2014(7):39—4O.
[3] 王良平.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把環境教育引向深入[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