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魏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坡峨中學 廣西河池 546328 )
?
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探究
譚魏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坡峨中學廣西河池546328 )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形成獨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意向。本文就如何設置積極有效的問題情境,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做一些相關探討。
初中數學 問題情境 創設
數學是學生思維的體操,而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水平,有意識、有目的地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發現問題背后所隱藏的知識點是一節數學課成功的關鍵。與此同時,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欲望,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促使學生積極獨立思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發展創新思維。下面,筆者就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談些體會和看法。[1]
好奇心強是初中生的天性,新奇趣味性強的故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進而啟迪、開發、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名人軼事或者要用到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的有趣的小故事,用于問題情境的創設。這樣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展示加深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提高數學素養。
如筆者在教學“勾股定理”這一內容時,并沒有選擇直接講解,雖然直接講解可以省掉很多時間,但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不深刻,為此筆者在課前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西周初期,有一天周公向數學家商高請教數學知識,他問:“古時候在進行天文測量時,又沒有梯子上天,地也沒法用赤子去測量,那關于天地的數據是怎樣得到的呢?”商高回答說:“數的產生是根據圓和方的道理得來的,就比如:矩(古時直角的作圖工具)中‘勾’為3,‘股’為4的時候,它的斜邊肯定是等于5,這是大禹治水時就總結出來的啊。”這樣教學,不僅能充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還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記憶所學數學知識,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2]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在符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將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親切感,利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知識,更好地將未知與已知相結合起來,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自己的社會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例如,筆者在講授“線段大小的比較”這一課時,就精心創設了這樣一個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問題情境:大家去旅游坐火車時,經常會在火車站入口處的墻上1.2米處標有一根大紅線,這些紅線是拿來做什么的呢?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立即興趣盎然的討論開來,最后得知是用來測量跟大人出行的兒童是否符合免票的標準,只要腳跟靠墻一站,就很容易的知道是否超過上面的紅線,超過就得買票,不超過就可以跟隨大人免票上車。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線段大小的比較學習,學生求知欲望會更強,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讓學生產生疑慮是學生思維的開始,也是學習的起點,若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能利用新舊知識、直觀表象與客觀事實、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之間的矛盾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矛盾狀態,從而吸引學生對問題進行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歸納,加深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志等方面的健康發展。[3]
例如,筆者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法”這一課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回顧正整數的乘法:5+5+5+5=5×4,5×4就是4個5相加的意思,然后筆者順勢引入新問題:5×(-4)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4個5相加呢?這樣理解行得通不?新舊知識的矛盾,引發了學生思維的強烈沖突,然后筆者在學生欲知而不可得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學習正數和負數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學習的?我們是不是借助數軸來理解呢?在學生有點恍然大悟的時候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有理數的乘法是否也可以在數軸上進行。通過這樣步步為營的引導,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那么接下來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水平由三個層次構成,分別是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若是能充分考慮這一點,不要一下做太大的跨越,而是創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一步一步的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簡單的來講就是把復雜的、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符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的,并且緊密關聯的小問題,充分發揮學生認識、發現和探索的能力,讓學生在一步步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直至學生解決完所有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適時的運用階梯式問題情境,有許多益處,一方面降低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取數學知識,進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有效性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發現欲和好奇心,在認知沖突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善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數學,領悟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去發現事物之間的矛盾區別和內在聯系,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提出問題,進而分析、解決問題,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算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4]
[1]. 趙冠偉 《初中數學情境式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
[2]. 王文紅 《初中數學中合理創設問題情境》[J],科技文匯,2010
[3]. 潘莉霞 《初中數學課堂問題情境的分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許家健 《對初中數學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及途徑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5)
譚魏 男,壯族,出生:1968.12。現任中學一級職稱,學歷: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