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1)
?
電子信息領域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實踐探索
——以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為例
王曉梅
(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本文以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為例,探討了新時期電子信息領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提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指導,整合資源,完善科學化的培養體系,實現電子信息領域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創新創業 電子信息 培養模式 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創新首次作為一種單獨的理念來論述,說明了黨和國家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其核心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內容,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從注重知識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電子信息專業就是專門培養高素質的電子工程應用人才,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電子信息領域高校應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且具備較高的實踐創造能力,逐步成長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實現電子信息領域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社會需求也發生變化,就業問題、勞動者素質問題變得十分突出,創新創業教育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高校逐步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取得長足發展。然而,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現在的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如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缺乏,教育體系有待完善等。特別是對于電子信息類高校,由于專業領域發展迅速,更新快,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近年來,我國的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迅猛,但是其產業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依賴國外關鍵技術和關鍵元器件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發展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對于電子信息領域的工科大學來說,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培養創新人才和發展高新技術,追求先進技術成果化、產業化,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學校的使命。因此,電子信息領域工科研究型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教育的目標,首要關注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以創新教育統攝創業教育,努力在國家層面為建設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承擔重任。 電子科技大學是一所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的工科大學。多年來,學校堅持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20萬多人,逐步形成了“基礎知識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的拔尖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也進行著積極探索。
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呈現出功利化、膚淺化的傾向,有的高校把技能培訓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或者把創新創業教育簡單的等同于就業指導,其根源在于沒有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也是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具有價值指導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了大學生的競爭意思、效率意識、創新意識和自主意識,更深層次地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與行為方式,培養大學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質,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自身的使命,幫助高校大學生清晰認識創新創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個人的人生價值和職業生涯規劃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最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中,有利于推進創新創業教育[2]。自動化工程學院以校園網絡文化為抓手,開設“成電automan”、“成電智能車競賽”等微信平臺,緊貼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深入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大學生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蘊含著巨大的創業潛能,具有極強的創業熱情。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各級政府把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構建綠色通道。引導學生了解政策,利用資源,也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很多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創業引領計劃”等。可以說,這些政策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與推廣起到了很好的指導與促進作用。我們要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實際需求,給學生解讀國家和當地的有關鼓勵、倡導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相關的扶持優惠政策,引導學生利用好政府和企業資源,幫助創業學生解決資金、場地等問題。另外,還有幫助學生學習有關的創業發了制度和規章,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充分發揮法律對于大學生創業的引導和規范作用[3]。
整合校內外資源,依托教研室平臺,建立創新創業中心。創新創業中心要形成涵蓋基地、資金、講座、競賽、指導教師、專職管理人員等的創新創業培養體系。一方面以學生科技社團為依托激發低年級本科生的興趣。另一方面開放學院教研室、各類實驗室,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撐和條件保障。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教師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綜合知識和創業實踐技能。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學校鼓勵優秀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政府部門掛職鍛煉,支持教師參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的創新創業實踐,這既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實用性,也有利于促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其次,加強師資隊伍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訓,讓教師熟悉市場運作,使之由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再次,聘請校外知名創新創業教育專家開設創業課程,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聘請一些既有創業實踐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學者型企業家”或“企業家型學者”的創業者、企業家、技術創新專家,作為“創業導師”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通過課堂授課、技術指導、學術講座、論文指導等形式,使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實踐能力等得到加強[4]。
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引入借鑒國外相關經驗模式,積極整合高校資源、政府資源、校友資源、社會資源等推動政府層面和社會層面對創新創業的重視,與企業界開展深度合作,努力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以美國為例,百森商學院、哈佛、斯坦福等大學的創業教育項目一般由學校或社會團體出資,企業提供項目,有豐富創業經驗的老師作為指導,讓學生參與到不同的創業項目中,許多杰出的企業家,如比爾·蓋茨等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3]。近年,自動化工程學院與英飛凌、菲尼克斯等8家企業簽訂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簽約金額達300萬元。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基金用于面向電子科技大學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相關的活動,如成立俱樂部、開展創業計劃、電子設計、創意征集、軟件設計等競賽,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講座,組織學生到公司實習、實踐等。校企合作有效的推動自動化工程學院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首先,要開設系統全面的創新創業類課程。創新創業類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新方法,使用創新工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創新創業類課程在形式上將體驗教學、案例教學、研討教學、模擬教學等多種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組織實施教學環節。在內容上打破專業和學院的邊界,主要針對創新創業所需基本素質和外部環境進行教育,如創業實踐能力鍛煉、心理素質培養、資源分析、政策教育等課程。實踐證明,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對培養本科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著特殊的作用[5]。
科學化的體系建設除了課程體系以外,還包括活動教育體系。建立階梯型、層次型創新創業活動教育體系,保證學生創新意識的持續增強,創業興趣不斷增加。分層次開設各類創新活動和科技競賽,對于大一、大二學生,以科普性導向為主,以基礎層競賽為主,即競賽要面向廣大同學,使更多同學了解科技競賽并參與進來。對于大二、大三年級學生,以綜合設計類實驗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獨立設計能力,讓學生運用多種實驗方法和手段達到實驗的目的,更加深刻地理解專業知識和理論。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以應用創新性競賽為主,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綜合性比賽,如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亞太機器人大賽等,根據競賽題的要求設計方案,提出自已的觀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6]。2015年,自動化院已連續五年主辦“電子科技大學校企合作創新創業論壇”、“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機器人設計大賽”等。結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院校級創新基金,有效地實現了高年級本科生的動手能力鍛煉100%覆蓋。對于大四學生及研究生,重點開展研發創業性的活動,將項目教學融合到創業教育中,以項目參與為抓手,設計或選擇部分商業性項目。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參與項目的經營與運作,通過“干中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技能。以這樣的教育理念,目前自動化工程學院現已孵化創業團隊6個,成立了千齊網絡公司、曙創科技有限公司等,重點支持 “嵌入式開發學習平臺”、“基于8051的單片機開發板”、“基于STM32二系列的視覺開發平臺”等項目的孵化。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培養模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路徑選擇。電子信息領域發展迅速,技術更新日新月異,對于電子信息領域學生的培養模式不僅是傳統知識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指導,以平臺搭建、資源整合為基礎,以科學化課程教育體系和活動教育體系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實現電子信息領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R).2010.
[2]王新.論核心價值觀指導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探討[J].商,2015,(6):41-42
[3]曹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施路徑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7):36-39
[4]王永禎.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初探[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0(3):72-74
[5]王永杰,陳光等.通過創新創業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7-29
[6]劉宏,肖發遠.構建創新創業特色的電工電子實驗教學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37-139
王曉梅:1985年5月出生,女,漢族,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學院輔導員,碩士,講師,從事本科生思想教育工作。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