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旭(乾安縣水字鎮中心校 吉林松原 131400)
?
如何讓小學美術課堂充滿藝術活力
楊旭
(乾安縣水字鎮中心校吉林松原131400)
小學美術課程教育,是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對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有特殊作用,對學生全面發展有推動作用.在學生時期受過良好的美術教育,對孩子未來的文化素質和人格素質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如何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開發課堂教學的藝術活力,創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實踐”一直是我們美術老師們研究的課題之一。我們常常說:“對孩子的理解有多深,對課堂的教學就有多深。”我們小學美術課堂面對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在美術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潛能意識,讓孩子盡量表現他們的可能性。“這里沒有競爭,這里只有掌聲;釋放童心,復原童真”。尋找適合小學生的美術課堂,符合小學生心愿的課堂教學。課堂上最完美的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保護孩子們對物象的敏感性,及其內在精神感悟和個性化的表現,而藝術情趣激發更為重要。我們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讓我們小學美術課堂變活,我們美術教學課堂將充滿歡聲笑語。圍繞小學美術課堂,我們既要考慮本位意識,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并如何走進孩子的美術教學,應對充滿生命藝術活力的課堂教學展開討論。探索以學生成長的特點選擇美術的教學內容,走進童年的世界,童年的底色是怎樣的,決定了他未來的生活和世界。我們從這里找到答案。童年的選擇是自由的,不需要很多的話語表達,只要有一顆童真的心,我們要注重美術課堂與孩子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孩子在積極的學習體驗中回歸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才會跟你合作和交流、才會靠近你。同時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美術新課程目標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甚至可以說是本質內容。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利用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涵的創造、實踐因素,嘗試多種方法,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小學美術課堂真正的充滿活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舊教材的教學目標注重于知識的傳授,而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目標更注重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達成。從前我們小學美術教學很多時候都是給學生布置作業,教科書上的作品,讓學生臨摹,下課的時候學生作業一交,一節美術課就上完了。給學生講解或者獨立思考的時間較少,美術課比較單調,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容易形成厭學的情緒。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轉變角色,建立良好、和諧、民主、和平的師生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自身調控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創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讓我們美術的課堂真正活起來,充滿歡聲笑語。
師生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是一種民主、和諧、平等、合作伙伴的關系。情感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愛心是教育教學的“原動力”。“愛其師,則信其道”,如果學生對教師有好感,就會對其所教的課程感興趣,并特別重視,肯下大力氣,學好這門課。因此,教師要關心和尊重每一位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教師要充分體現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樂學”、“巧學”、“會學”、“善學”。每一位教師要充分發掘自身的優點,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美術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用愛心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是一支嬌嫩的花朵,它有千萬條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的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必須精心保護它們。因為失去了它們,生命之花就會凋謝。”《青花盤》一課體現了美術課程濃郁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通過在網上下載大量的圖片或者實物欣賞,讓學生掌握青花盤的色彩和形式上的特點,能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共同介入信息的交流。在這種情境中,不僅要讓學生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的表現式,美術對社會生活獨特的貢獻,更要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以及人類社會的豐富性。這種用圖文并茂的表現方法寫的信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的學習興致迅速升溫。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以《折紙飛機》一課為例,同學們通過想象,研制自己的新式飛機,然后進行飛機比賽,看看誰設計的飛機飛得遠,飛的時間長。通過游戲教學,活潑了美術課堂的氣氛,同學們也有了濃厚的動手創作的欲望和興趣。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就得不斷地去探索,藝術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美術學科教育肩負的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活動始終要讓學生有一種期待,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那么這肯定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美術有效性課堂教學呼喚創新精神的課,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才能去掌握教學這門藝術的真諦。
楊旭,女,1971年11月生,漢族吉林省乾安縣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水字鎮小學教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曾獲縣政府表彰優秀教師稱號,多篇論文在省、市教育期刊發表。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