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偉(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周灣鎮中心小學 陜西延安 717602)
?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的“三轉變”
張永偉
(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周灣鎮中心小學陜西延安717602)
摘要:數學教師從重視傳授知識向重視啟迪智慧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單一評價方式向多元評價方式轉變,來適應新課程教學,為教育教學服務。
關鍵詞:教師 智慧 中心 方式 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育注重的是傳授確切的和無可置疑的數學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教材的編寫到教師的講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一個完美的、嚴謹的、系統的知識體系。為了追求高分,有的教師死抱書本、標準答案,對于學生異于書本或教師的具有創新思想的見解,均一味排斥、指責,學生平時接受的也往往是跟隨型、模仿型、機械型的思維訓練。長此以往,在學生的心理上確立了一種“堅信”與“無疑”。這種以灌輸“完美”數學知識為價值取向的教學,只會使學生在前人已做定論的知識中徘徊,思維僵化,問題意識喪失,還談什么創新與發展呢?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學生,他們的說和做,無不具有創造因素,好奇、好問、好動、好想,他們生性中的求異意識比較強烈。比如,有的學生在舉例說明三角形穩定性的應用時指出:老年人拄著拐杖走路較平穩的理由是,拐杖的落地點與人的兩只腳這三點確定了一個三角形。這個例子源于生活,生動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這不正是我們數學教學應該追求的嗎?
大量實踐表明,我們的學生有很大的創造潛能,關鍵在于我們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引導,如何進行發掘。教師的教學不同于學者的研究。教師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否將學術形態的知識轉變成教育形態的知識,也就是說能否將書本知識心理化,變成學生感興趣、易于接受的東西。學校數學教育不可能教給學生一生都管用的數學知識。學校數學教育應該教給學生的是:透過數學知識之外的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數學的思想、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式,積極的人生態度,獨立的人格和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品質。這些才是激發人的創造力、產生智慧火花的源泉。這也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質上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對我們數學教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猶如軍營,強調的是鐵的紀律。課堂上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必須正襟危坐、小心翼翼,不敢輕易討論、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更不敢與老師爭辯。這種沉悶、缺乏學生參與、缺乏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教學,怎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比如在教學中講解例題時,有的老師往往是直接拋出解法,緊接著就是模仿性訓練,表面上看學生似乎能聽懂,可事過不久,他們就會忘得一干二凈。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種解法完全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并不是學生主動思考的結果。如果我們按照“解題方法是怎樣獲得的——為什么,本題用了什么解題方法——是什么,總結解題規律,推廣到一般——怎樣做”進行設計,就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訓練。筆者在25年的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有一個切身的體會:如果教師先講示范題,學生解題時總是走不出教師的思維圈,大大抑制了學生求異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發展,更談不上創新反之,如果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探索,往往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僅解法多種多樣,而且有的解法別具一格,具有突出的創造性特點。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泠沅先生曾將中西方的教學方法做過形象的比喻:比如教學生游泳,中國的方法是先花一定的時間講述游泳的理論知識,并做示范動作,然后再讓學生去實踐;而西方則是首先將學生往水里一丟,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領悟,然后歸納大家的體會和感受不同的教學方法產生的結果也不同,中國學生基礎扎實,模仿能力強,但缺乏創造能力;而西方學生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強,但基礎不夠扎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出:“要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在時代呼喚創新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加注重激勵學生思考。要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問題的創造者。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在于教師的流暢表達,不在于過程的有條不紊,不在于場面的熱熱鬧鬧,而在于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了課堂活動。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我們的數學教育總是以學生獲得高分作為教育教學追求的最高目標,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忽視了學生的“體驗”,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更忽視了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以數學考試成績代替一切的單一評價方式,一方面,導致學生片面地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同學之間缺乏信任、缺乏合作、缺乏交流。另一方面,僅以數學考試成績評價學生,也違反了“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的規律。數學教育心理學認為,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都會表現出很大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我們應該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應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每個學生。正在實施的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注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來全面評價學生,既重視終結性評價,又重視過程性評價,并且在學習內容上設定了難、中、易三種標準,使課程內容適應了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來,我國的高考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在數學考試內容上注重了對學生知識、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查。那種“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生在新的數學高考題面前將會束手無策。在數學教育中,實施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是學生的呼喚,是時代的呼喚,更是人性的呼喚。
當前,數學課程領域的改革風起云涌,新課程呼喚新理念。作為當代數學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盡快做到三個轉變,才能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