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芬(江西省豐城市曲江中心小學 江西豐城 331136)
?
用“漫談”的方法指導高年級學生作文
孫小芬
(江西省豐城市曲江中心小學江西豐城331136)
摘要: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階段應打好扎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說,提高寫作水平的任務,主要是擔負在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肩上。近幾年來,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的寫作訓練水平確有提高,但是,“作文作文,難死小人”明白地告訴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的寫作訓練,仍然是我們尚未解決的難題。下面我就“漫談”式來說作文課的指導。現在很流行“漫談”這種形式,央視“焦點訪談”就是圍繞一個話題“漫談”式的節目。 “漫談”就是在場人員之間基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輕松、愉悅的信息交流方式。
學生,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誰沒有情緒、情感?誰不會有表達這些情緒和情感欲望呢?引發學生表達欲望就是作文指導的任務,是作文指導的目的。作文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是作文者心曲的抒發,是屬于“情溢于胸”之后的自然流淌。但絕大部分學生在觀察了周圍的事物之后,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表層上,并不會自覺加以理性上的思考,所以也就沒有很深的認識和體會,這樣就無法寫出文章來,更談不上什么感人。甚至視作文為苦役。[1]
因此,我采用“漫談”的形式來上作文指導課。首先,構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自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關鍵在于學生要有情緒安全感。只有這樣,學生個人的能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漫談”所搭建起來的平臺上,生生之間是平等的,師生間也是平等的,師生圍繞一個主題,或者是一件物,或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來說說所見、所聞、所感,這個和諧、愉快的氛圍可以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因怕作文這一大難題所帶來的壓抑感。其二,在輕松的狀態下,能較好地喚起學生的熱情。激發他們強烈的表現的欲望,當別人在紛紛說個不停,老師又在不斷地加以肯定和鼓勵時,原先視作文為畏途的學生也躍躍欲試了。其三,“漫談”是一種師生間的認知交往。學生原有的感性認識的事物,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會進行思考、重組,從而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感受、體驗,并表達出來。其四,通過你說我說,互相啟發,以點帶面,以好帶差,使得所談的那一事物的特征更突現,學生更明白如何去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言之有理,敘中有序。[2]
“漫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下來。在“漫談”中,學生充分地說開了,也就是說萬事具備,只欠寫下來。這個時候,教師再指點學生開怎樣的“渠”來把剛才所挖掘出來的“水源”裝起來,也就是說用怎樣的結構形式寫成文章。試想想,學生會不接受你的建議?會開出了“渠”而不知道裝什么?不會的,他們只會拿起筆,低著頭,唰唰地寫起來。因此,涓涓溪流出來了,滾滾江水出來了,滔滔海浪涌現了。
下面就以我的一次課例來說明這種課型的基本程序。這一課的作文內容是寫一個你最了解的人,表現他工作的辛苦。我是這樣開課的:
老師一進教室就在黑板上板書“漫談”二字,問:誰知道“漫談”是什么意思?
有幾個學生馬上就搶著說,其中一個學生說:漫談就是輕松聊天的意思。
老師說:很對,但要圍繞一個話題來聊。今天,我們也這樣來聊聊,圍繞什么來聊呢?圍繞一個人最了解的人來聊(板書“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很多方面的特點,今天就聊這個人辛苦地工作,好不好?
學生齊說:好!
師:我們先來聊一聊你最了解的人是誰?是做什么的?
學生思考了幾秒鐘,就紛紛舉手說他最了解的是誰,是做什么的。
第二輪是要求學生用幾句話概括地說一說那個人工作的大致情況,也就是說說每天要做些什么,每天工作多長時間,活累不累等。
第三輪聊的是你親眼看見的那個人一次很辛苦地工作的事例。(并板書這一輪聊的話題:說一個感人的事例。)談到這一輪的時候,老師因勢利導,加以點撥,告訴學生:在寫人敘事的文章中,要把一個人寫出來并不難,難的是把他寫活,而要做到這點,就得借助于“描寫”,而在“描寫”中,抓住細節描寫尤為重要。注重細節描寫,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表達效果。這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以點撥,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描寫意識。
結果這篇文章寫下來,效果相當好。以前比較會寫的,這次就寫得更感人了;以前寫作有困難的,這次也寫得較好,不但句子比以前通順了,而且描寫細致,表達也是真情實感。可以說,讀每篇文章都會讓人覺得感情真摯細膩,字里行間透露著他們為有這樣辛苦工作著的親人而自豪。“漫談”式的作文指導課,在操作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選擇好“漫談”的主題。作文的話題,是文體的中心,一切材料的運用都要受它的統帥。教師設計的話題,不能讓學生感到沒材料可寫,而是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調動他們的寫作激情,讓積累的材料能在話題的引導下流向筆端。要做到這一點,話題應來自學生,由學生自由擬題,老師集中起來進行篩選,并依次排序,分次完成。這樣才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積極地去寫作。二是設計好“漫談”的步驟。教師要精心設疑,引導釋疑。教師應把作文教學的目標分解成幾個聯系緊密而又有層級的階梯,即圍繞主話題設計幾個子話題,構成幾輪談,使學生不斷處于質疑和釋疑的思維狀態,引導學生逐步往更深的層面上去談。三是疏通“漫談”的思路。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出現思維障礙而無法排除時,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點撥,激活學生的思維。點撥要“準”,應在學生思維的堵塞處予以指導、疏理,使其豁然開朗。四是啟迪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在每次作文訓練中,教師應典型引路,教給學生觀察和思維的方法,指導他們學會并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等,并注重積累,寫作文時才能有事可敘、有人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有理可析。五是開好頭,以頭帶尾,鼓勵創新,也不排斥模仿。六是進行合理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給學生提出建議性的意見和建議,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促使他們不斷發展和完善。[3]
采用這種形式指導作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他們的活匣子,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
參考資料:
[1]《小學作文教學設計》主編:彭佑松;南方出版社出版發行2002年版
[2]《教學的革命》(美)梅里爾·哈明;宇航出版社; 2002年版
[3]《作文知識與小學作文教學》白金聲編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