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
(廣東舞蹈學校 廣東廣州 510075)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方法
周 杰
(廣東舞蹈學校 廣東廣州 510075)
本研究中主要通過分析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分類,更進一步探究其編創方式,重點分析了當下我國在民間民族舞蹈教學組合編創中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以便可以改善組合編創的水平,更進一步推進我國民族民族間舞蹈發展及教育發展。
中國 民族民間 舞蹈教學 編創
民族民間舞蹈屬于我國藝術舞蹈教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關系著我國在舞蹈教育教學方面的傳承與發展。更加關系我國舞蹈專業的啟蒙發扎。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編創工作可以展現出我國舞蹈發展的動態全過程,更對提升舞蹈專業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此,不應當忽視其重要性。[1]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主要的教學方式是教學組合,這種教學方式是通過輕巧構思,對舞蹈的各個抽象動作和情感進行組織,以另一種鮮明的風格配合音樂旋律進行情感的抒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民間舞蹈的特殊魅力,這對培養學生舞蹈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著重要影響。[2]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的重要類型劃分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基礎訓練。主要是針對簡單動作的組合訓練,通過基礎性練習對學生的身體條件進行調整和改善,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身體協調性,提高其靈活性,促進其情感的表達和抒發,這是引導學生把握舞蹈的基本動率和核心元素。第二,復合訓練。主要是在基礎訓練的前提下融入更加豐富的動作,是學生在良好身體狀態下更好的處理動作,把握空間節奏,這能夠有效提高訓練效率。例如,在學習蒙古族舞蹈的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硬肩的基礎上再進行趟步,當身體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下進行旋轉和后退等,是舞蹈表演更加豐富。第三,表演訓練。在完成基礎訓練與復合訓練后,教師會鼓勵學生進行獨立表演,幫助學生更靈活的處理舞蹈動作,教師從旁指導,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情感的表達以及故事情節的表現,將舞蹈從舞動階段上升到表演階段,達到舞蹈學習的目的,達到民族民間舞蹈身心合一。[3]
1.基于素材的編創工作開展
民族民間舞蹈受到不同地域及文化特征的影響,在舞蹈動作以及呈現方式上均有著十分顯著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中應當根據這種差異性分析教材,進行編創,充分明確教學中的主要目的。例如可以對朝鮮族“頂水”與我國東北秧歌舞蹈之間進行組合。這兩種民族舞蹈來源于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對民族舞蹈所具有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結合民間舞蹈動作中的一些訊息對其進行編創,形成節奏具有統一性的表演程式,這樣就能夠形成一個十分完成的舞蹈段落。[4]
2.動作及動機的編創研究
動作動機主要指的是單一動作也可以是短句在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形成的全新樣式或者以的舞蹈組合。其體現的是舞蹈作品的主體核心。動機發展階段能夠結合對對象改變的多樣化分析,包括呼應、對比以及動作處理等的改變進行編創。動作動機在實際編創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對素材的挖掘,尤其是舞蹈素材所具有的內涵性。應當確保舞蹈動作及主體之間保持一致。例如可以對云南花燈小崴組合,利用步伐、撩扇等完成配合,另外還可以融入節奏對比等形式。
3.動作結構以及組合方式的編創研究
動作解構具體是指針對舞蹈動作方面形成的分析與構建。這樣形成的全新舞蹈的過程,所有舞蹈元素均不相同,結構后重新形成的動作也各自具有差異。舞蹈教育教學編創工作開展中需要通過動作解構以及組合的方式實現。其可以呈現出不同民族民間舞蹈之中的不同層次與變化。提升民族舞蹈動作之中所具有的延展性,也可以呈現出舞蹈動作中所具有的變化多樣性。進而對擴充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實際素材具有幫助作用。編創工作開展中,教師也需堅持原舞蹈中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情感及審美意蘊,確保舞蹈能夠與民族文化之間相關聯,避免造成舞蹈動作與風格彼此脫節,進而影響舞蹈審美效果。
在進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組合編創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充分了解民族舞蹈地域特色基礎上進行編創,并要結合民族舞蹈的人文環境,注重生活中舞蹈元素和素材靈感,將舞蹈實現從生活中升華,最大限度的體現出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韻味。例如,以東北秧歌為例,《梢頭·五匹馬》中男女角色是搭配成對出場,在舞蹈過程中男女動作應相互配合,體現出男女之間獨有的甜蜜和羞澀,舞蹈組合注重鼓相與穩相相結合,達到動靜合一,通過表演者的舞蹈魅力使觀眾感受到東北秧歌的熱情、活力。舞蹈教學組合及編創階段,教師需準確把握素材特征,對節奏處理以及風格特征等實施編創。確保教材具有系統性及連貫性。促使舞蹈教學編創工作開展能夠具有鮮明的結構與藝術性。真正意義上體現出民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重要魅力。例如蒙古族盅碗組合編創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利用身體協調性以及道具的使用為主,進而配合肩膀及手臂動作,表現蒙古族女孩的端莊秀麗。[5]
綜上所述,在進行教學組合與編創工作中,需立足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實際,教師也應當通過深入研究分析與了解不同民族民間舞蹈實際地域、文化以及情感特征。并從生產以及生活環境中發現創造源泉,在表現舞蹈風格的基礎上展現鮮明個性,真正意義上賦予舞蹈全新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實質。由此可以提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水平。
[1]尹建宏.中國民間舞舞臺編創的文化處境與價值追求——訪北京舞蹈學院郭磊教授[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2:106-115.
[2]王昕.廣采博收神韻依存——淺析李瑞林、戰肅容教授東北秧歌教材建構的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02:88-93.
[3]王小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方法探析——以蒙古族舞課堂教學為案[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9:421-422.
[4]胡驍,何喆.嶺南民間舞蹈教材建設對于廣東舞蹈高等教育的意義[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1:64-67.
[5]袁莉.論傳統組合的重新整合——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教材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0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