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群 徐瑋瑋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
□張 群 徐瑋瑋
大學作為社會組織,并不能直接服務于社會,而是通過培育人才為社會創造財富來實現其價值。作為社會人才的主要孵化基地,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的職能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顯,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斷攀升,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與之相對應的是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都不能令人滿意。如何實現大學教育與人才市場的對接,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本科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文章從當前我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出發,探討當今經濟背景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向。
人才培養模式;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改革
大學培養的人才主要分為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類。研究型人才主要是研究社會現象,發現社會規律;而應用型人才則是將規律運用到社會實際工作中,能為社會直接創造價值。當下碩士生分為學術性碩士和專業性碩士就能充分地說明這個問題。雖然國家一直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但社會需要更多的是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人才側重于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投入到社會實踐中,這并不是說應用型人才只實踐不研究,恰恰相反,應用型人才在應用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對來說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解決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本科院校也在不斷在辦學過程中進行調整,探索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1.院校自身辦學定位模糊,理念老化
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是基于“以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面向社會行業內部實際需求”進行辦學,但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依舊沒有擺脫傳統粗暴簡單的“傳統本科教學+職業技術教育”認知,直接導致在實際辦學中,教師教學理論脫離實際,側重于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脫節,至于所謂的素質教育、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并沒有真正做到位,而是流于形式。
學術自由、通識教育等先進的教學理念并沒有在國內本科院校形成氣候,僅僅停留在理念研究層面,并未付諸實際。
2.課程體系陳舊,不符合時代要求
目前許多老本科院校都存在課程體系陳舊的問題,部分內容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甚至已經落伍。學校課程體系的內容如果不能及時更新,反映社會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社會相關行業的結構定位及現實需求進行調整,那么學生很難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側向于一人多崗,既一個人能適應多種崗位的工作,這就需要人才的綜合素質過硬,而我國本科院校自20世紀50年代大學專業招生、專業培養改革至今,已經衍生出一千多種專業,劃分細致,每個專業進行專向培養,課程單一,各專業之間難以跨越,導致學生專業面廣,就業選擇狹隘。而且高校普遍存在重視專業課程、忽視綜合能力培養課程建設的情況,未能在人文素質、心理健康等方面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3.師資、實踐教學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立足于學生知識應用與實際操作能力的,但是在我國不斷進行大學擴張的政策下,面對越來越多的學生群體,高校沒有足夠的資金能力保障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能進入實際崗位進行實踐,導致學生雖然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無法通過實踐教學完成知識的轉化。
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方向,下面再分析一下中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差異。
1.教學模式存在差異:中國習慣以教師為中心,而外國學生才是主體
數千年的傳統教育在當代大學教育不可避免留下了痕跡,“填鴨式”簡單粗暴的灌輸教學對如何有效啟發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并不注重,高校課堂師生互動并不頻繁,雖然近年逐漸有所改善,但是教學中心依舊是教師,有些學生甚至一年見不到導師幾面。
而國外高校則提倡以學生為本,學生與教師地位平等,并且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靈活,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獨立思考,極大地解放了學生的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效果最大化。
2.課程設計存在差異:中國側重于專業教育,而外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并重
20世紀50年代我國學習前蘇聯人才培養模式,走流水線生產,后期雖然不斷在進行專業改革,但是大學教育專業化傾向仍舊嚴重,大學課程設置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城堡,學科界限明顯,難以打破。
而國外重視筑牢學生通識教育基礎,專業分科是在進入學校經過通識課程培養后進行的,并且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形成自由選課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眼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進入社會后能更大范圍地彈性就業。
3.師資力量存在差異:中國高校師資缺口大,整體水平有待提高,而外國高校名師薈萃
目前中國高校不斷進行擴招,與之相應出現的就是學生數量不斷攀升,師資缺口不斷拉大,師資力量成為我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軟肋。而本科院校為了緩和人才困境,大量招錄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年輕教師,破格選用教師、提拔教師,結果就是高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拉低。
而國外注重師資力量隊伍建設,對教師有嚴格的聘任和職位晉升機制,在世界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任教,還鼓勵本校教師不斷自我發展,成長為領域內佼佼者。比如耶魯大學的教師大都是世界各行業頂尖人物。
1.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標準
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明確需要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標準,是厘清如何進行改革和確定改革方向思路的前提。學校根據明確的目標及標準來對學生達標需要具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級別即素質高低進行構建工作,研究通過哪些途徑才能達到。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標準,才能有目的性、有計劃性地實施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活動。
本科院校應該緊扣科技發展步伐、社會人才市場需求變化,有計劃性地調整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及規則,由此開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第一步。
2.優化課程體系建設
應用型人才是在掌握充足的理論基礎上,具備足夠的實踐應用能力。雖然應用型人才更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理論知識是基礎,不容忽視。本科院校根據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科學規劃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言至關重要。
在不偏離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對課程進行優化整合,以專業課程為核心,與之相關聯的課程串聯組合,重新搭建學生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體系。同時適當跨專業開放人文類、綜合類的課程,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
3.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教育家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師是大學的靈魂,由此可見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對本科院校來說多么重要。而培養應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師的雙向指導:在理論上熏陶,在實踐中指導。對當前本科院校來說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關鍵。
從教師水平上來說,學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在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在加強教師理論知識水平提升的同時強化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在實踐教學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完成實踐操作,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實踐性教學的需求。
從教師數量上來說,學校需要不斷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加強師資力量儲備。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開設更多針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對師資的需求缺口只會更大。充足的師資儲備是支撐豐富的課程開設的基礎。
4.走校企合作之路,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人才需要輸出,企業需要招聘人才。對本科院校來說,與企業合作,深入了解企業對相應行業對專業應用型人才具體要求,才能科學合理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師資引進和培養工作,確保其人才培養質量;在與企業進行合作中,才能為學生提供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踐教學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實現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0縫隙跨越”。
高校需要明確的是,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學校為企業提供人才、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單位,而是需要不斷探索、深化、完善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
學校可以通過定期邀請企業人員入校開展學術報告,參與具體教學活動,學校教師也能兼職企業技術顧問,為企業發展提供幫助。通過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的方式,完成企業對學生的實踐指導,達成合作。這不僅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還為學生自我檢測提供了機會,為學生由學校步入社會提供了銜接的橋梁。
本科院校與企業合作需要打破傳統埋頭做教育的思想桎梏,創新思維,不斷探索,積極走出去,不斷嘗試,進行深層次的合作。但是,在進行校企合作時,要注意選擇合作企業。不是什么企業都能合作的,選擇合適的合作企業能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的層次與學校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差異性不能過大;校企合作育人,企業參與培養的教育模式與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要求趨同;基地提供的實習崗位需要與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一致。
社會對人才長久不衰的需求,正是本科院校從最初的萌芽發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如何根據社會不斷變遷的人才需求指標,處理好與日俱增的大學生數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越來越細化的供求關系,在堅持發展本校辦學優勢、保持辦學特色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考慮教學效益做出合理計劃,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預期的應用型人才,這還需要教育專家不斷調查研究、不斷摸索。
[1]謝彥紅.新建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困境及出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3,(10):128-131.
[2]麥茂生,呂力.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38.
[3]范富春.應用型本科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5,(84):84-86.
[4]賀永平.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繼續教育研究,2016,(4):121-123.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新型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基于中德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分析”(編號:C-b/2015/002)的研究成果。
G642.0
A
1671-0568(2016)26-0068-03
張群,碩士,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工程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徐瑋瑋,碩士,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工程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實驗室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