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閱
談談訪談節目的策劃
□沈閱
訪談節目的前期策劃在節目制作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制作一臺成功的訪談節目就必須提高訪談節目的針對性,加強訪談節目的細節關注,明確訪談節目策劃的路徑步驟。
訪談;節目;策劃
一個成功的電視節目必定有一個成熟的、經過考驗和驗證的節目模式,這種模式有著穩定的內在規定性和外在指向性。因此,一個節目優秀與否,背后的功課很重要,這門功課就是節目策劃。節目策劃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創造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這是一臺成功節目的基礎保障。其中訪談節目的前期策劃在節目制作當中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前期準備的越充分、越細致,主持人就能把握得越得體、越準確,節目的整體效果也就越好,節目的質量也就越高。
訪談節目一般為錄播節目,這就為前期的選題擬定、當期的節目策劃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訪談節目的策劃要針對每一位采訪對象的特點找看點,這個看點不是一點,而是需要好幾點來刻畫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還需要從場地、表現形式等多方面入手,以便提高受眾了解的興趣和準確度。
1.訪談對象中心化
根據訪談對象的不同,前期的策劃也千差萬別,采訪對象的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的社會職能,甚至不同的性格等都需要我們在前期策劃中求變、求新。《楊瀾訪談錄》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比如,該節目結合APEC會議背景來到韓國采訪樸槿惠總統,與以往的《楊瀾訪談錄》相比有很大區別,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根據采訪對象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提問方式是這期節目的一大亮點。
2.采訪場地多樣化
采訪場地也是影響一檔訪談節目最終呈現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會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如果采訪場地可以擺脫千篇一律,有新的形式出現,那么將滿足受眾追求新鮮性的訴求,從而使節目效果大大提升。《楊瀾訪談錄》在采訪樸槿惠總統的這期節目中,走的正是精品化方向,內在品質高,外在形式精美:來到韓國進行拍攝,在節目的開篇以青瓦臺作為背景說出了本期節目的開場。選擇在戶外采訪能給觀眾一個鮮明的帶入感,使之真正感受到節目組來到韓國進行拍攝。
3.問題設置藝術化
問題設置可以說是訪談節目策劃的核心,而其中首個問題的設置就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需要吸引受眾,也需要讓受訪者放松,快速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減少生疏感,為接下來的采訪奠定基礎和基調。同時,還要針對不同的嘉賓設置不同的問題,并且是有意思、有意義的問題,這就對訪談節目的問題設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訪談開始時,提問比較容易,主持人友善的態度是很重要的。要通過閱讀有關采訪對象的資料,大致領悟到對于他或她來說什么是重要的,要當心提問帶偏見或暗示特定的回答。另外,從對方特別了解的東西入手既可以顯示出采訪者的謙虛態度又可以讓被采訪者很容易回答出來。
在采訪樸槿惠的這期節目中,楊瀾的第一個問題并沒有涉及一些嚴肅的政治問題,她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青瓦臺,記得這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您對這里再熟悉不過了,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青瓦臺你最喜歡的角落是哪里?”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開場問題,十分生活化,讓采訪者和被采訪者都能得到放松。而從受眾角度來講,這個問題無疑很吸引眼球,不管樸槿惠回答的是否令人滿意,大家都會期待她口中的答案。
同一位公眾人物參加不同訪談節目的現象很普遍,這也為節目策劃造成一定的壓力。不難看出在前期策劃中編導挖掘出的故事、值得采訪的點都大同小異,但最后整期節目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所不同,這與主持人的風格、攝像、節目剪輯以及字幕的呈現等每個細節都有很大關系。
1.演播室裝潢影響節目最終呈現
演播室是影響節目最終呈現的重要因素,可能它經常被大家所忽視,但這個客觀存在的背景因素卻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一個節目的判斷。演播室裝幀精巧,就會讓受眾在評價時覺得節目整體看來很精美;而演播室粗制濫造,會讓受眾覺得這是一個不那么官方和權威的節目。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李靜的《靜距離》和《楊瀾訪談錄》。毋庸置疑,這兩檔節目都是中國訪談節目中的翹楚,定位都是精英人群。有人曾批判過《靜距離》的演播室,覺得做得如此華麗也就只是在開場迎接李靜出場時起作用,挺浪費資源。可是,有些東西的價值就在那一瞬間體現。而《楊瀾訪談錄》的演播室,基本上是在訪問一些非娛樂圈人士時使用的,顯得很破舊,只有一張普通的桌子,這樣的情況其實會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所以,演播室如何布置、設計其實也成了整個節目策劃的一個部分。
2.小標題設置影響節目傳播效果
字幕的小標題意在總結嘉賓的講話內容,讓受眾對這段話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是考驗文字編輯功力的時候,有時,往往就是差那么一點,出來的效果就會大相徑庭。如何擬好小標題,以下幾點是基本:①不僅要寫得準確、生動、鮮明,語法邏輯無誤,而且還要精練。②語言樸實,不堆砌形容詞,不過分夸張。③描寫有形象,筆下有畫面、有意境。④表述明快,口語化,和諧響亮,能夠很快被人接受。
《楊瀾訪談錄》和《靜距離》都曾邀請馮遠征作為訪談對象。馮遠征參加《楊瀾訪談錄》講述他拍攝電影《建黨偉業》時,在北大講話的那場戲,那場戲他設計了6個方案,最終選擇了第一個方案,就是嘶吼型。他具體展開講述了前期是怎么準備,后來又如何與導演溝通,以及拍攝了第一條之后大家的反映等這些內容。這時《楊瀾訪談錄》給出的小標題是“我可以喊出來”,包括還有其他小標題,如“曾經的文藝青年”“涮羊肉和革命”。而在《靜距離》中講到馮遠征夫婦吵架的片段,給出的小標題是“在夫妻相處有秘訣,馮遠征好秋后算賬”,包括“梁丹妮:幸福的女人要有事業”這樣的小標題。顯然,《楊瀾訪談錄》的小標題更吸引人一些,首先它更精煉;其次,它不是把內容全部抖出來,而是成為這段話的一個引子,使這段話更精彩,起到一個升華作用,調動觀眾的積極性。而《靜距離》的小標題則缺乏藝術性,太過平鋪直敘。
3.主持人風格與節目風格的配套
談話類節目與主持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是互為表里。當主持人自身的性格特點融入節目當中后,主持人的獨特風格便成了節目的獨有特點。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需要在整個節目的錄制過程中起到掌握節奏、推波助瀾的作用,也要有很好的控場能力,對一些突發情況進行很好的捕捉,這些反應都是節目編導在前期準備時無能為力的。
對比《靜距離》和《楊瀾訪談錄》,李靜更娛樂化一些,而楊瀾則是更溫婉大方。這兩種性格使兩個節目一個更機靈八卦,一個更儒雅學術。這樣的定位,讓兩檔節目的內容也產生很大差異:《靜距離》請來了馮遠征、梁丹妮夫婦,節目傾向于兩人的生活私事更多一些;而《楊瀾訪談錄》只有馮遠征一人,這一期節目被命名為“馮遠征,撕掉標簽的人”,通過馮遠征三個演藝事業的高峰來向大家講述工作中的馮遠征是怎么戰勝人們心中對人物固有形象的認識,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物形象的故事。
有人說:“小說是作家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戲劇是演員的藝術,電視則是策劃的藝術。”電視策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策劃一期談話類節目時,應精心明確每一個步驟,確定談話路徑、做好談話現場設計、準備好影音資料及到場嘉賓的簡歷或故事等。
1.談話路徑的確立步驟
談話路徑一般從主持人開場語設計開始,要求語言簡潔,提綱挈領,能吸引受眾往下看,時長最好控制在一分鐘以內。比如在某期楊瀾訪談錄中是這樣開場的:“大家好,歡迎收看《楊瀾訪談錄》。2015年十月份的電影票房依然非常的火爆,而其中最大的黑馬,就當屬《夏洛特煩惱》,從一開始電影院只有12%的排片量,到后來一直升到30%,而下檔的日期呢,從十月底一直推延了整整一個月,這部電影在票房和口碑方面獲得了雙贏。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實力讓一部已經上演了兩三年的話劇改編變成電影以后,依然獲得這樣的成功?又是什么樣的喜劇,讓觀眾,特別是年輕的觀眾青睞有加呢?我們節目組回訪了沈騰,讓他談一談從劇院到春晚再到電影,他的歡喜和煩惱又是什么。”
在這段開場語中,主持人簡單地介紹了采訪嘉賓的背景以及值得采訪的原因,最后連拋2個問題,勾起受眾的好奇心,不到一分鐘,信息量卻是很大的,是一個很成功的開場語。接著需要設計一個談話的基本結構以及一個談話進程,這要求主持人在有大體提綱的同時也能根據節目進程中出現的新火花產生反應,靈活處理。同時,需要挖掘采訪對象主要的興趣點或者具體的、有賣點的故事。這往往是吸睛和打動受眾的關鍵。最后是結語,結語中需注意主持人的價值傾向應相對隱藏。
2.談話現場的設計藝術
談話現場的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形式上的安排,如某期節目中嘉賓的從觀眾席出場而不走節目固定通道,以突破一成不變的出場方式,達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②道具的使用,比如節目中的互動、答題的環節需要題板或者懲罰道具等,都是為了增加節目的豐富程度和可看性。
③懸念的設置也必不可少,平鋪直敘的故事往往缺少吸引力和生命力。
3.影音資料的錦上添花
影音資料及嘉賓的故事其實也是為了拋出話題,可能是采訪對象小時候或者以前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對這些事情進行挖掘和準備有助于更全面地塑造嘉賓的形象,也滿足了受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楊瀾訪談錄》在提問前先播放了一個短片,講述了沈騰及開心麻花團隊上春晚的背景、歷程,讓觀眾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了解之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其實沈騰,我都想叫你郝建了,就說明這個形象還是挺深入人心的,你覺得他這個角色身上承載著一些什么樣的情感,這個一年一年,每一次出現在小品當中,你都一直堅持用這個角色的名字,為什么呢?”這就使節目的進程自然而流暢,不突兀。
4.策劃案的測定與評估
寫出策劃之后又如何來評估和測定呢?分為兩種:一是總結式研究,即一個節目播放后,它的播演效果如何,通匯調查、分析,評價節目的預期目的達到了沒有;二是構成式研究,即在攝制過程中,由一些研究者去論證、預計本節目可能達到的效果,以此來引導節目制作適從觀眾口味。同時,在吸取老的理論同時也應該結合在實際中的問題及時去調整,這樣才能不在電視的海洋里隨波逐流,面臨淘汰。
[1]張兵娟.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
[2]柯澤.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與創新[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任遠.電視編輯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任遠.當攝像機對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編輯:楊 迪)
G648
A
1671-0568(2016)26-0084-03
沈閱,武漢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