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丁丹
全球化背景下中醫英語教學模式探析
□胡媛 丁丹
隨著社會全球化發展,中醫已遍及世界,英語作為傳播中醫的重要語言工具,各高校應高度重視中醫英語教學。然而,當前的中醫英語教學模式還存在種種問題,需要加以改進。本論文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討了中醫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其教學模式的構想,以期為中醫英語教學現狀的改進提供可借鑒的建議。
全球化;中醫英語教學模式;問題;改進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顯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使得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隨著社會全球化發展,中醫的影響力也已遍及世界,當前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針灸,中醫成為外國留學生最熱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研究中醫,利用中醫治療患者,甚至一些國外高校還專門開設了中醫藥專業科學。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不能坐等他人來了解中醫,而是要主動走上國際化道路,積極傳播中醫的價值與文化,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醫,與我們一起研究、傳承、發展中醫。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我們向世界各國傳播中醫知識的重要工具,因此學好中醫英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高校作為傳播知識的專門場所,有責任擔任中醫英語教學這一重大任務。做好中醫英語教學工作意義重大,它不僅能讓中醫走上國際化路線,增添中醫的活力,還能起到連接中外文化的橋梁作用,更能為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因而,無論是順應全球化浪潮,還是傳揚中華文化,中醫英語教學勢在必行。
目前全國的中醫藥院校已基本普及中醫英語教學,一些綜合性大學及外國語學院也開設了中醫英語課,但中醫英語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發展時間短,許多學校還沒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還沒有認識到中醫英語課程的獨特性,現有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許多弊病。
1.以灌輸式教學為主
中醫英語課堂上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為講授法,特別是在詞匯講解方面,教師不能創新教學方法,而是把生澀難懂的單詞直接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學校的中醫英語課如同英語閱讀課一樣,教師找些中醫相關的英語文章帶著學生閱讀,然后翻譯。教師主導著課堂的進程,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程內容枯燥無味,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也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
許多學校的中醫英語課與通用英語教學沒什么差別,以聽、說、讀、寫、譯為基本的教學模式,課堂內容簡單,除了獲得學分外,課程結束后學生沒有什么收獲。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學校沒有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有的院校在大三才開始開設中醫英語這一專業課,而這一階段的學生由于缺乏最初的專業熏陶而對中醫英語不感興趣,或者因為忙于實習、找工作而無暇顧及。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而教師和學生把中醫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定為應付學校的考試,違背了開設中醫英語課的最初宗旨。
3.定位存在分歧
中醫英語應是中醫藥學和英語語言學兩門學科的交叉結合體,中醫院校、外國語學校及一些綜合類大學都開設有中醫英語課,但各類院校對中醫英語課的定位各不相同。中醫院校認為中醫是該門學科的基礎,因此側重中醫學知識的傳授,對英語的掌握要求不高;而外國語學校及綜合大學則側重英語教學,把中醫作為學生就業的一個方向之一,在大三或大四才講授一些中醫藥方面的知識。究竟中醫英語課以中醫為主還是英語為主,或者二者同等重要,各學校的看法不一。中醫英語課的定位存在分歧導致教學目標以及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存在分歧。
4.缺乏國際化視野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中醫一步步走向世界,且在世界醫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而當前我們的中醫英語教學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把促進中醫國際化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學校對中醫英語的定位視野狹窄,囿于國內的中醫研究動態而忽視了國外對中醫的需求。因此,許多學校的中醫英語課與基礎英語課沒有多大差別,與國外的交流甚少。一些教師認為中醫在國內都還沒有發揚傳承好,哪來精力走向國際,讓學生學好中醫才是當務之急;且國外醫學界都是西醫主導,何必自找沒趣。一些學生還認為自己以后又不會到國外從醫,學習此門課程完全沒有必要。
1.教學模式構建
(1)以 ESP教學理論為向導。ESP全稱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專門用途英語。它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密切相關的英語,目的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或從事研究的能力。ESP教學與傳統的通用英語教學不同,它更注重學習者的實際需求,將英語語言知識與專業知識巧妙融合,側重培養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培養目標明確。自20世紀60年代形成以來,ESP教學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深入到各個領域,中醫領域也不例外。經過多年的發展,ESP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論與模式,各行英語教學在ESP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有序開展,未來高校英語教學的主流也將朝著ESP方向發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醫英語需在ESP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讓中醫走上國際化道路,并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ESP教學理論雖然能為各領域的英語教學提供指導,但中醫英語教學不可照搬理論而陷入僵硬的教學模式中,中醫英語還要根據自身特點及院校特色制定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
(2)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深入。中醫英語是中醫藥知識與英語技能的雙向交叉結合體,而且中醫是中國所特有的學科,國外沒有中醫英文原創著作,因此學習中醫英語的前提是要有較為扎實的中醫藥知識。進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已基本掌握了英語的基礎知識,要進行中醫英語學習關鍵是看中醫知識的掌握水平。如果連中醫的基礎理論及中醫文化都不了解就開始學習中醫英語很可能會得不償失,因此需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向學生教授中醫英語。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大一學生,他們剛接觸到有關中醫的專業知識,對中醫還處于了解階段,理論基礎不扎實,這一時期的中醫英語教學可由中醫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進行簡單的滲透,如教師可用英語講述中醫專業名詞或重點內容,讓學生樹立起中醫的國際化意識。同時,在大一階段還可開設相對簡單的中醫英語課,如中醫文化、中醫養生、中醫英語口語等。大二后,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醫理論知識,開始深入學習中醫知識,因此這個階段可加大學生的中醫英語學習量,中醫教師和中醫英語教師可交替滲透中醫英語,中醫英語課可涉入更多的中醫知識,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典籍翻譯、中醫英語筆譯理論與實踐等。大三、大四階段,學生已較為系統地學習了中醫知識,并且即將進行實踐,此階段學生急需用英語表達所學的中醫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中醫英語應以專業的中醫英語教師授課為主,課程內容要為學生的實踐服務,又要為以后的職業發展作好鋪墊,如可設置問診對話、學術寫作、口譯等課程。
(3)靈活選擇教學形式。如果有了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還要靈活選擇教學形式來輔助教學,以豐富中醫英語教學模式的內容。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項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學領域也不例外。對于中醫這個實踐性特別強的專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更是必不可少。中醫英語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網絡、多媒體、醫學模型等輔助教學。課堂內,應以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可采用小組討論法、情景模擬法,借助各種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有效的教學不僅在課堂上,也包括課堂外。在課堂外,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中醫方面的英語網站,如國外的一些中醫院校網站、中醫藥診所網站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瀏覽此類網站,了解中醫的發展動向,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此外,還可向學生推薦一些中醫方面的英文期刊,如 《中醫雜志(英文版)》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英文版)》 《世界中醫雜志 (英文版)》。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鞏固了教學效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配套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據了解,當前各學校的中醫英語教師存在數量不足、專業不精等問題。要成功實施中醫英語教學,必須要有中醫知識和英語功底皆深厚的雙語教師。因此,加強中醫英語師資隊伍建設是中醫英語教學模式得以有效推行的保障。各院校應有選聘中醫英語教師的標準,對中醫英語教師資格進行嚴格的審核,從入口上把好質量關,保證所選聘的教師能夠勝任此項工作。選聘教師結束還要做好教師的崗前培訓,讓教師了解中醫院校學生的特點、該學科的特色、中醫文化與傳播。教師入職后,要為中醫英語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定期安排優秀的中醫和英語教師與他們進行交流,充分汲取這兩個學科教師的經驗,更好地將兩門學科融合。學校可定期組織中醫英語教師進行教學競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另外,選取長期從事中醫藥涉外教學及翻譯的教師為學科帶頭人,組織教師研究中醫英語教學,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除了開展中醫英語教學的教師外,學校還可組織校內的其他中醫教師進行免費的中醫專業英語培訓,以提升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營造良好的中醫英語環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選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外進修,系統學習英語基礎知識,了解外國文化,以促進中醫更好地走向世界。
(2)研發優質教材。沒有教材就如無米之炊,優質的教材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中醫英語教材的選擇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也關系到中醫在世界各國的推廣。而當前各院校所使用的教材缺乏規范,質量良莠不齊,專業術語的翻譯缺乏統一的標準,因此研發優質的中醫英語材料勢在必行。為統一標準,保證質量,教材的研發工作可由國家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統一領導,并成立中醫英語教材研發工作組。專家組成員應由中醫理論功底好、臨床實踐經驗豐富、英語基礎好、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專業人員組成,為保證教材質量,確保翻譯的準確性,有必要邀請國外的同行專家加入教材的編訂工作,為工作組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3)建立完善的中醫英語教學管理機制。一個組織要想有效實現目標,必須要有高效的管理團隊。健全、完善的教學管理機制是中醫英語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的保障。各中醫院校應成立中醫英語教研組,全面負責中醫英語教學工作,如課程的開發、實施與評估。中醫英語教研組要對學校的中醫英語教學工作定期進行檢查和評估,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定位中醫英語時應有長遠的視野,教研組要注重如何讓該學科與國際接軌,創造機會讓教師與國際上的醫學專家進行交流與合作,并不斷引進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幫助教師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更新。同時,學校還要成立中醫英語教學研究基金,為中醫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資金支持,提升教師參與中醫英語教學的積極性。
[1]菲利普.G.阿特巴赫,簡.萊特,別敦榮,楊華偉,陳藝波.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景展望:動因與現實[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21.
[2]楊會良,王悅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態勢與中國大學的應對[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3,(1):69-72.
[3]楊穎.國內中醫英語教學五年回顧與思考[J].時代文學,2015,(5): 181-182.
[4]周躍紅.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英語教學改革初探[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2):256-258.
[5]史文君.淺談中醫英語教學中的問題[J].才智,2013,(31).
[6]許支祥.中醫雙語教學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醫教育ECM, 2006,11,(6).
[7]于建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2013,9,(5):120-122.
[8]毛紅,唐啟群,邱昌龍.國際化視野下的中醫英語ESP教學[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4,(2):26-28.
(編輯:郝 嬋)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立項項目“醫學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培養體系的研究與構建”(編號:CJF14058)的研究成果。
G642
A
1671-0568(2016)23-0016-03
胡媛,碩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中心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丁丹,碩士,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中心助教。研究方向: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