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艷
?
以問題為媒介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魯艷
【摘要】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主動思考的價值,并逐漸利用問題為媒介開展教學活動。文章結合教學經驗,提出高中歷史教學應以問題為媒介,以設置難易適當的問題為前提,以歷史隱性問題利用為條件,以史料內容牽引問題為紐帶,以探究教學難點問題為途徑,以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為手段,探討高中歷史問題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問題媒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推動學生學習的持久動力,更是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歷史教學應促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更好地學習和內化歷史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放棄以往那種單靠死記硬背識記知識的教學方式,注重利用問題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于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遷就低水平的學生,歷史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常常有意降低問題難度,提出一些諸如“商鞅變法在哪一國進行?”“瓦窯堡會議召開時間?”“美國卷入太平洋戰爭是在哪一事件之后?”等淺顯問題,隨堂測試并鞏固這些知識點無可厚非,但如果一味地設置這樣簡單的問題,那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很難調動起來,也難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
相反,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過于復雜、深奧,學生就會感到迷茫,不知道從哪里入手解答,久而久之就會打消學生的學習信心,不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水平為依據,適當調整問題難度,注重問題的梯度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進而逐步提升學生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進行“開創外交新局面”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圍繞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正常化設置系列問題:“冷戰時期,中美關系緣何得以改善?中美關系的改善,對中國、美國以及世界形勢都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問題的難度逐步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也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生會努力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在思考適當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鍛煉。
在傳統教學中,對于書中的重要知識點和結論性文字,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通過背誦的方式強制記憶,這不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同時也會阻礙其歷史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巧妙設置問題,充分挖掘結論性文字背后所隱含的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系統、清晰的歷史知識脈絡。
比如,在講授“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內容時,教師可根據二戰后美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國際貿易體系和世界貨幣體系兩大知識點,向學生提出激勵性的問題:“二戰后,美國占據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你們知道這是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的嗎?”美國經濟霸權地位的確立,主要原因是什么?請大家分小點加以思考。”這樣,學生會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利用倒推的方式分析歷史結論,能夠有效降低問題的難度,使得整個思考過程更加充滿趣味性,幫助歷史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顯著增強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近年來,高考歷史很多都通過列舉史料、創設問題的形式來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在歷史史料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歷史史料是基礎,核心是以史料為依據,創設出具有一定深度、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探究,找出歷史史料背后隱含的歷史知識,深入理解歷史知識。比如,在講授洋務運動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史料創設探究問題:
史料一: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
——曾國藩
史料二: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造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
問題:①史料一中的“剿發捻”“勤遠略”分別指稱什么?“剿發捻”“勤遠略”的最終目的是什么?②為了達到預定目標,曾國藩都有什么作為?③根據史料二指出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通過創設具體問題,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一直在被動地接受,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較低,基本不會主動去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新課改實施之后,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但是,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為了突出問題的媒介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過多的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占用了學生大部分的課堂時間,而用于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時間則非常有限,這樣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以問題為媒介開展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重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是無止境地提出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對“辛亥革命”知識點進行講解的時候,筆者沒有過于急迫地將教學問題拋出,而是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講出心中的疑問。有個學生就提出了:“同盟會也沒有提出要反抗帝國主義啊,而且孫中山也獲得過帝國主義的支持,那為什么還要說反對帝國主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特點呢?”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筆者鼓勵學生合作探討,積極發言,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不一會兒就對辛亥革命有了新認識。又如,在講授“儒家思想”相關知識點時,筆者相繼拋出了:“儒家思想產生的因由是什么?期間發生了哪些演變?發展趨勢呈現出哪些特點?我們應怎樣進行評價?”等一系列重點問題,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逐漸梳理出課程知識體系,并且增強了問題意識,順利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內容。
在進行歷史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和提升學生思考、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上,而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最有效的是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的創設能夠帶動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自主選擇預設問題,引導其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將資料匯總之后進行小組討論,指導他們找出問題答案,完成探究任務。比如,在講授“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時,可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在分組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娛樂、服飾、器物、交通等方面自由選擇一個主題,鼓勵小組成員自主收集文字、影響和圖片資料,并引導和幫助學生整理和分析相關資料,制成PPT課件,由小組派代表進行演示和講解,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總之,高中歷史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注重設置有效問題,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且注意問題的難易度,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不斷思考問題教學的新方法,讓問題成為激活歷史課堂的主要媒介,從而更好地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發展,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
參考文獻:
[1]莫爾攀.論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界,2012, (28).
[2]趙菊梅.有效教學之問題教學法初探[J].學周刊,2011,(26).
[3]魯晶.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教學法淺談[J].速讀(中旬), 2014,(6).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魯艷,湖北省武漢市第十六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