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榮
試論中等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楊福榮
進入十三五,國家正穩妥實施“供給側改革”。作為為經濟社會培養輸送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如何有效實施供給側改革?筆者以本文試談自己的思考與建議。
職業教育;改革;質量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與“需求側管理”相對應的概念,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供給來促進增長。于職業教育而言,院校便如同“供給方”,我們向社會提供了怎樣的教育?輸送了怎樣的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質量?在社會改革如火如荼、職業教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問題均值得深思。
有供給側,自然便有需求側。相對于學校“供給方”而言,職業教育的需求側至少有兩大對象——學生與企業。
1.學生
學生既是職業教育培養的對象,同時也是職業院校首先需要服務和供給的對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言中職教育必談“生源大戰”。招生難、生源流失儼然成為中職學校生死存亡之關鍵。這便衍生出一個問題:中職學校靠什么吸引生源?靠什么穩定生源?從過去的實踐經歷中,各學校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大打廣告宣傳戰,或提供費用減免,但大多數效果并不明顯,又或者一時吸人眼球、難以持續。
2.企業
企業之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已無須贅述。但即使到現在,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差異,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脫節等問題依然存在,直接表現為學生的就業質量較低:“雙證”(畢業證、技能等級證)獲證率雖然高,但專業對口就業率、就業穩定率、就業滿意率、就業月薪等體現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往往不太盡如人意。企業雖通過各種渠道向學校提出意見、建議,但由于校企雙方體制差異等核心問題,企業方難以深層次介入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唯有靠學校繼續加大改革力度。
1.堅持以“服務”為中心的理念
“服務”的理念,因供給的對象不同往往存在差異化呈現。當學校面對企業時,這一理念每每得到較好的堅持。這里需要重點談一談對學生的服務。雖然大多數職教工作者們從思想上都明白服務學生的道理,但在實際行動中,卻總習慣于將自己擺放在“管理者”或者“為人師”的位置,動輒言“學校的規定必須遵守”,而忘卻了在時代變幻的背景下,多年未嘗修改的規定還是否合理;常常將“學生不聽講”掛在嘴邊,而忽略了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渠道早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部分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習慣于“想當年如何如何”,卻未曾思考過,現在的00后學生是否還是和當年的70、80后學生一樣。
中職學生基礎薄弱,但這樣一個群體恰恰就是中職學校辦學、改革和發展的保障條件之一,也是廣大職教工作者所需要服務的兩大對象之一。學生是需求方,學校、教師是供給方。唯有始終在思想認識上樹立這樣的供需關系,才能正確處理校、師、生三方的行為關系,選擇最正確的服務方式。
2.抓住“結構”與“質量”兩個重點領域
(1)調專業結構。辦職教就是辦專業。現階段,中職教育專業同質化的現象已經成為普遍問題。以重慶為例,數控專業曾經一度風起云涌,如今則變成汽修專業生源爆棚。各校無論資質如何、基礎如何,只要能招生、好招生的專業,便一擁而上申請開設。依照“存在即為道理”的理論,只要有生源的專業便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倒也無可厚非。但中職學校要發展,在專業建設上僅僅停留在吸引生源的層次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重點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品牌專業。事實上,近年來重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專業品牌建設,先后推出了市級重點(特色)專業、精品專業等一批專業建設項目并予以建設資金的保障。政策杠桿的“風向標”意義已經十分明顯,便是要推動、引導中職教育形成一批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專業。在專業設置百花齊放的同時,要保持自身的傳統和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例如,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的數控加工技術專業,在重慶歷屆職業技能大賽中每每能夠囊括金牌;個別學校個別專業還實現了考試入學。這些均是品牌專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第二,理性開設新專業。前面提到,各中職學校對招生熱門的專業一擁而上地申請開設,歸根結底是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的從眾行為。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必須符合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趨勢。就重慶而言,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6+1支柱產業已十分成熟,高端智能制造、頁巖氣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仍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能制造,存在極大的人才缺口。各中職學校大可結合自身基礎,圍繞這些新興產業合理開設和新增專業,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的繼續加劇。
第三,提升專業層次。重慶自2015年起積極推行“五年制”和“3+4”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工作,搭建中職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以輕軌專業為例,重慶輕軌公司曾明確表示優先招聘大專及以上層次的學生。加之之前已有不少學校自主開展了3+2、五年一貫制等各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政策要求、企業需求、已有基礎三方面都對提升專業培養層次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提辦學質量。“質量”的概念包涵很廣,但放在“供給側”的環境里,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培養的質量上。十二五期間,從轟轟烈烈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以下簡稱中職示范校)項目建設開始,以質量和內涵為主線的職業教育改革已然拉開了序幕。以重慶為例,三批共30所國家級中職示范校建設已經結束,第一、二批市級中職示范校的建設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5月,第三批市級中職示范校申報工作已經啟動。可以說,經歷過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的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邏輯性、條理性等方面,相比正在經歷市級中職示范校建設或沒有此類經歷的學校,認識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清晰、舉措更加有效。而同一學校不同專業之間,因是否屬于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也表現出同樣的差異。
必須指出,無論是中職示范校項目,還是緊隨其后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項目,因其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雖然產生了一批質量不俗的成果,但總體而言,項目建設成果的運用和推廣還做得不足,仍有很大的作為空間。隨著國家對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的高度重視和不斷投入,倘或能夠加大項目成果的轉化,則中職教育的培養質量必然能夠更上層樓。
最后需要說明,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和優化,職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亦必須適應環境、不斷創新,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1]呂景泉,馬雁,楊延,劉恩專.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15-19.
[2]魯彬之.從“供給側”視角考慮職教問題[J].中國教育報,2015,12.17.
[3]杜召強.職教“供給側”改革與“互聯網+教育”[J].現代物流報, 2015,12.01.
(編輯:王春蘭)
G712
A
1671-0568(2016)20-0103-02
楊福榮,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