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中文系 江蘇泰州 225300)
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芻議
李 霞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中文系 江蘇泰州 225300)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基礎課,但教師的講授方式單一、教學脫離中學教學實際、評價方式不健全等都使得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古代漢語教師只有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更新知識結構;積極探求促進學生“樂學”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帶來的技術革新;建立個性化的動態評價方式,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古漢語學習熱情,提升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
古代漢語 教學 改革
古代漢語課程是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國家教委師范司早在1991年12月頒布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1]可以說古代漢語是開啟中國古代文明寶藏的一把鑰匙,只有學好古代漢語,才能探索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文明遺產。
而目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大部分學生談“古”色變,覺得古代漢語知識遠離生活,對“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望而卻步。“枯燥、晦澀、難懂”已然成為古代漢語的代名詞。而古代漢語任課教師同樣也“苦不堪言”,相較文學類課程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語言類的課程很難做到趣味十足,引人入勝。再加上課時的限制,很多知識點得不到充分拓展延伸。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完成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尋找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徑。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多采用講授法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將知識點完整地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則被動地接受、記憶講課內容,完全按照教師的講解思路將知識點記下,形成了“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學習方式。這種知識中心、課堂中心、講授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在知識點講解時需創新教學方式,如在,講授“文字”篇章時,除了對漢字進行六書分析外,可適當加入漢字的趣味故事,加強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姓名入手,了解自己名字中的每個字的“前世今生”,從而更好地了解漢字的魅力。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一言堂”,要善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總結。如在講解“詞類活用”部分時候,可以通過若干語例,讓學生去發現某個詞的活用情況,并且通過小組相互探討,總結出其詞類活用時的具體語言環境和語言條件,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此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微課”等現代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重點、難點制作微視頻,讓學生強化知識點的掌握,加強課堂探討,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積極利用QQ群,微信群建立師生互動,隨時答疑解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古代漢語教學也迎來了新發展。將網絡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不僅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大大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通論“怎樣查字典辭書”內容時,以往教師只是單純依靠教材,對字典辭書的體例進行淺層次的文本介紹。雖然教材中一般也會有部分字典辭書影印版的介紹,如王力版《古代漢語》教材在此章節中,就列舉了《康熙字典》、《辭源》、《辭海》中關于“社”字詞條的相關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它們的體例,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與教學的需要。再加上部分大型工具書在圖書館的館藏量很少,有的甚至不能對外開放,因此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并不能親自翻閱字典,深入了解它們的編排,更不方便充分使用為學習和研究服務。目前,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很多機構將這些字典辭書通過電腦掃描,形成電子版本,使得這些塵封在圖書館的典籍得以顯露其廬山真面目,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電子資源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演示,配合教材的介紹,全方位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不再霧里看花。《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字典》等字典的電子版的出現,極大方便了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也為學生的學習科研提供了莫大的支持。此外,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還可以借助一些網絡版電子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如“國學大師網”提供的各類字典查詢以及經史子集的電子文本,“東方語言學”網站提供的上古音、中古音查詢,“漢典網”提供的漢字及結構分析、形體演變的查詢,“異體字”查詢網站提供異體字查詢等。這些互聯網產品不僅豐富了古代漢語教學,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習古代漢語的積極性。
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除了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外,還有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培養學生教授文言文知識的能力。高校師范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中學師資,作為未來的中學語文教師,需要熟練掌握古代漢語相關知識,能獨立解決課文中出現的語言文字問題。而目前師范類古代漢語課程的建設顯然沒有對此引起重視,所學不能為所用已成為師范畢業生的困惑。因此在古代漢語的教學中,需要與中學文言文教學緊密聯系。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中學階段的古漢語知識進行系統地整理,按照大學階段所學的通論的知識點,將中學教材中所有文言文的語音、文字、語法等相關知識點進行詳細分析、整理,并進行定期交流。教師在講解文選時候,除了選用教材所選取的文章,也可以適當選取中學教材文言文的典范作品進行重點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每學期還可以安排幾次試講課,邀請部分學生自行選取中學教材文言課文進行講解,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利用所學古代漢語知識靈活分析、解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課文,不僅鞏固了古代漢語的知識點,還充分體現了課程師范教育的功能。
傳統古代漢語的教學評價主要依賴于對學生平時作業及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等幾個部分的考核,唯分數論成為主要的評價模式,實際學習效果如何卻不得而知,這樣的方式缺乏對學生個性化的動態的跟蹤性評價,不能很好地評價教學效果。古代漢語課程作為一門語言課、工具課,不僅要教授學生古漢語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閱讀的能力,只有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充分結合,才能真正學好古代漢語,而不是講一篇懂一篇,不講不懂。而目前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沒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內進行閱讀訓練,感性認識得不到提高,而“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感性認識越豐富,語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練。”[2]因此課后的閱讀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為每個學生建立古籍經典閱讀檔案,建議學生從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開始進行閱讀,這些文章篇幅適當、難度適中,教師需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撰寫閱讀筆記,整理每篇語言知識點,每半個月進行匯報交流學習情況,教師以此作為考評依據之一。此外,除了感性認識的培養外,理性認識的強化也必不可少。在每個章節的通論知識講授結束后,需進行相應的練習幫助理解和鞏固,從而提高古代漢語知識的運用能力。個性化的學習檔案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而動態的階段性考核更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適當的教學反思和教學內容的調整。
古代漢語課程承載著傳授古代漢語知識,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從而批判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任,而目前的古代漢語教學卻遠遠達不到理想的教學要求。教師單一的講授方式加上語言課自身的晦澀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古代漢語教學脫離中學教學實際使得所學不能為所用;而教師往往偏重通論的教學而忽視了古文經典的閱讀訓練又使得古漢語學習能力的提升駐足不前,這些都是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師只有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更新知識結構;積極探求促進學生“樂學”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帶來的技術革新;建立個性化的動態評價方式,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古漢語學習熱情,從而積極探尋中華古代文明的寶藏。
[1]任曉彤: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語法教學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11月。
[2]王力主編: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P2。
李 霞(1983——),女,漢族,江蘇姜堰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 講師,主要從事漢語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