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萍
讓所有學生能說會想
□李月萍
如今的課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好像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似乎都在說、在動、在想。但這只是一種外在的表象而已,實際上,就在這熱鬧的背后,有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權、思考權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打了折扣,有時甚至被剝奪,長此下去,必將致使他們的學習能力下降,更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學生;侵權;發言權;思考權
最近,有幸聽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研究課、公開課,應該說,從這些課中足見教師的匠心獨運、準備充分,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令聽課者受益匪淺。但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上課教師為了讓這節課圓滿、成功、順利,而不敢隨意點名讓學生發言。因此,教師設計的重點問題的回答權,一直由班上幾個成績較好的同學包攬,而他們似乎也很習慣于在教師提出問題后搶先回答,使得一部分同學(尤其是學困生)在無形之中,被削弱甚至被剝奪了自己在課堂上所應擁有的學習權力。
細細回想一下,其實這樣的“侵權”現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們平常的課堂之中,影響著我們的教學,如此種種,難道還不足以引起執教者的思考嗎?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筆者覺得對于部分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來說,他們主要有兩大權利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受到侵犯:一是思考權,二是發言權。那么,究竟是誰在侵犯他們的權力?還是讓我們回歸到課堂,去尋找答案吧!
首先,教師要努力創造真正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和諧的學習、交流、發言的環境,給學生以心靈的安全和自由。
教師應摒棄老一套的“師道尊嚴”,不要給學生定下太多的條條框框,以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內心產生恐懼感,生怕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對或回答有誤,而受到老師的冷眼和批評。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真正走到學生中間去,平等地對待每位學生,也要讓學生走過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那樣學生就會“敢言”且“善言”。教師要擴大與之對話的學生范圍,而不僅僅是部分成績較好的同學,要熱情而耐心地鼓勵,恰到好處地點撥,適當降低學習難度,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
其次,精心設計、充分準備、尊重個性差異,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充滿魅力、充滿關愛,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揮。
1.教師要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從而構建學生發言的心態
在教學中遇到學生不發言的情況時,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多加反思,看看自己對教材的挖掘深度怎么樣,有沒有研究教法。數學課堂就是一個充滿理性美的世界,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但是一些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教法單一、毫無新意,這樣味同嚼蠟的教學又怎能讓學生有“言”可發呢?即使發言恐怕也是寥寥數語,這實際上就扼殺了學生課堂發言的氣韻和靈動。
很多老師都會記得張齊華老師的課堂,他總是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讓靈魂與數學對話,激發他們內心的律動、表達的欲望,試想,這種情形下學生的發言又怎么能不豐富多彩呢?所以我們應從自身出發,深刻鉆研教材教法,讓數學博大精深的魅力去觸動學生的靈魂,使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學生的課堂發言再也不會“千呼萬喚始出來”了,這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文(言)如泉涌”“口若懸河”。
2.教師要精心準備在課堂上的提問,擴大學生發言的空間
課堂提問不在于數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熱鬧,而在于問題要層次分明,有質量,有針對性,要真正適合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比如教學“分數比較大小”時,在學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能力后,讓學生對異分母分數進行大小的比較。可以先設計一個帶有預測性的問題:“你覺得哪個分數大?”這個問題可以請學習層次較低的同學回答,而不要讓成績好的同學搶先回答。而經過小組討論的問題,可以讓一些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需要經過一定思考的問題,如在比較和時,追問:“除了用通分和化小數的方法來進行比較,還有沒有其他的比較方法?”可以讓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來回答。這樣一來,班內三個層次的同學可以全部照顧到,而老師又可以從不同層次問題的回答中發現問題,在教學中及時改變策略,進行點撥。
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著重樹立一部分學生(主要是學困生)的自信心。
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學生由于先天和后天養成的因素,存在著差異性。每個班級都有發言踴躍者,也總少不了怯于發言者。如果不提問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會讓他們逐漸失去自信和勇氣,因為他們的自尊更脆弱,更易受到傷害。因此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愛,放大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予以表揚及鼓勵,讓同學見證他們的進步,提高他們發言的信心。對于那些反應迅速舉手發言的學生,教師既要保護他們聰明智慧的積極性,也要注意培養他們尊重同學、學會傾聽的良好習慣。尤其要注意上課插嘴的現象,這已成了當前課堂的一大問題,但必須肯定的是,學生插嘴的過程也是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要當好引導者和組織者,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
1.積極調動學生的思考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主動思考的氛圍。教師應珍惜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通過不同途徑加以鼓勵、表揚甚至指導,找到成功,樹立自信。
(2)善于將新問題轉化為“舊問題”,提高主動思維的能力水平。遇到新問題時,很多學生往往無從下手,這時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方法,把新知識轉化成已學過的舊知識,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時,遇到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小明有一些畫片,他給了小軍一半多1張后,還有25張,他原來有多少張畫片?
本題從這幾個方面啟發引導建立思維鏈的聯系:①他現在有多少張?他現在為什么會變成25張?②給一半怎樣整理?③如何理解多1張?④多的1張在整理條件時應該加上還是減掉?有了這樣一條思維鏈,學生就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有序地整理出條件,然后再用倒推策略計算出原來的張數。
2.控制好課堂節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在呈現題目后,不容學生細細思考,馬上進行抽答,學生回答不上來,就直接進行分析解答。比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長方形面積,學生操作后匯報自己的擺法,再說一說自己擺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
生1:擺成的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還沒開口說話)
師:下面有同學擺得跟她一樣的嗎?誰來說一說?
生2:有4個1平方厘米,就是4厘米......(話還沒說完)
師: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厘米,一排有4個,就是4厘米。好的,也就是知道了每排幾個,就能知道長是幾厘米......
其實這些話學生是能說清楚的,可是老師偏偏要越俎代庖,代替學生說了,為什么呢?說到底,怕學生說不好,總想提示學生幾句,扶學生一把。實際上學生都是自己操作、自己填表,做得也很正確,只是沒能組織好語言來表達而已。就因為學生沒能很好地表達,自己就急于補充,沒有把發言權真正還給學生,這種快餐式的教學,學生到底學會了什么?這樣的課堂學生只會依葫蘆畫瓢,只知道跟著老師的套路走,根本沒有進行獨立的思考。因此,作為老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空間,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1]殷世東,潘黎.把獨立思考權還給學生[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 (02).
[2]李曉淵.還給學生發言權[J].小學青年教師,2001(06).
[3]張同語,楊之如.把思考還給學生[J].教育文匯.2006(12).
(編輯:胡 璐)
G622.0
A
1671-0568(2016)36-0030-02
李月萍,小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