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婷
非漢字文化圈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述評
□李怡婷
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從整體分析、階段性研究、教學方法和書寫偏誤四個方面梳理了研究狀況,探討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若干建議。
對外漢字課程與教學;非漢字文化圈;述評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增強,很多學者開始關(guān)注對外漢字課程與教學的研究。面對漢字難教難學和學生漢語基礎差距甚遠的現(xiàn)實,為提高非漢字文化圈漢字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將收集到的相關(guān)文獻作分類綜述,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學者就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課程與教學開展研究,并逐漸形成獨立的研究方向。如卞覺非建議將漢字教學對象分為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兩類,并提出現(xiàn)代漢字應“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對非漢字文化圈的漢字教學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徐子亮從學生學習漢字的特點和難點出發(fā),指出“無漢字背景的學生多習慣于拼音文字,聽說比讀寫容易,書寫和識記漢字較為困難”的現(xiàn)狀。另外,費錦昌、田惠剛、潘先軍等學者也從漢字本身的性質(zhì)和特點等方面探究其難學之原因,系統(tǒng)闡述漢字教學的重難點,總結(jié)出對外漢字教學課程與的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等,都強調(diào)應了解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學習漢字的特殊性,力求做到“因人制宜”與“因字制宜”相結(jié)合。
從目前對外漢字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來看,大多學者都注重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學習的難點,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但整體系統(tǒng)的分析較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階段性研究較少。
在漢字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不少學者提出了非漢字文化圈漢字課程與教學應分階段實施的觀點。如王漢衛(wèi)提出漢字課程與教學可分為初、中、高級三個階段,并明確各段的教學內(nèi)容。進而,尤浩杰根據(jù)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學習漢字的特殊性,并通過實驗提出分階段學習漢字的可行性假設。目前,學者的研究重心大多集中在初級階段,對中高級階段的研究相對較少。
1.非漢字文化圈初級階段的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
這方面的教學理論研究較為充實,大多學者都從初級階段漢字教學難點出發(fā),強調(diào)該階段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探討其教學原則、內(nèi)容等。
(1)初級階段漢字教學原則的研究。不少學者圍繞“先語后文”“語文并進”“拼音漢字交叉出現(xiàn)”“聽說與讀寫分別設課”等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原則發(fā)表見地。目前,陳俊羽、周鳳玲等大多學者遵循劉詢和崔永華的建議,即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中,語和文應先分后合,依據(jù)漢字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獨立教學,實行“多項分流、交際領(lǐng)先”的原則。但陳琳等通過紙筆測試發(fā)現(xiàn),在語文并進和分進兩種教學模式下,非漢字文化圈初級階段學生都產(chǎn)生了正字法意識。
(2)初級階段漢字教學內(nèi)容的研究。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指導下,學者們嘗試商榷有關(guān)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內(nèi)容。郝曉梅提倡以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2500個字為教學內(nèi)容,馮凌宇提出以《大綱》中600~1000個甲級字為教學內(nèi)容,張江麗、朱志平則認為《漢字等級大綱》依附《詞匯大綱》,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甲級和乙級字都很困難,需重訂《漢字大綱》。至今,學者們并未就初級階段漢字教學的內(nèi)容達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
另外,有不少學術(shù)論文探討了非漢字文化圈初級階段的漢字課程與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非漢字文化圈中高級階段的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
大多學者對中高級階段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淺嘗輒止,僅少數(shù)學者仍在堅持。李大遂較早涉入非漢字文化圈中高級段漢字教學的研究。他首先對中高級留學生的識字量進行了抽樣測試;隨后,基于中高級漢字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突出系統(tǒng)性、擴大識字量”的要求;接著,提倡創(chuàng)建中高級段漢字教學課的新模式;最后,闡述了該學段面臨的“如何處理漢字知識和不確定的教學范圍”的困境。李大遂的研究成果對中高級段的漢字教學有著前瞻性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學者對于非漢字文化圈初級階段的漢字課程與教學研究得較全面透徹,而針對中高級段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
為解決“漢字難教難學”的現(xiàn)狀,“如何教”成為漢字教學研究的熱點。不少學者各抒己見,使?jié)h字教學方法在探究和實踐中不斷充實革新。
1.具體的漢字教學方法研究
學者們根據(jù)多年的對外漢字教學經(jīng)驗,針對非漢字文化圈學生學習漢字的難點,總結(jié)提出各自的教學方法,為漢字有效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王學作的析字教學法和漢字圖表教學法;張旺熹的漢字部件結(jié)構(gòu)教學;張學濤的基本字帶字法;李開的六書說;張永亮的漢字聯(lián)想法;陳曦的字族理論;田茂松“從筆畫開始、講解偏旁、分析結(jié)構(gòu)等七種具體方法”;朱志平的漢字構(gòu)形說;劉社會的漢字教學十八法;安雄的理性識字法;郝恩美的字符學說等。但這些具體漢字教學法是否普遍適用和切實有效,需求得廣大師生的反饋與評價。
2.對外漢字教學構(gòu)想的研究
不少學者結(jié)合實踐提出了對外漢字教學的構(gòu)想。如李芳杰針對基礎階段提出“字詞直通,字詞同步”的教學設想;陳仁鳳、陳阿寶提出“嚴格基礎訓練、充分利用部件、逐級向詞、句過渡”三點教學構(gòu)想;周健提出“字形系聯(lián)、字音系聯(lián)、字義系聯(lián)、綜合運用”教學設想;李蕊針對初級階段提出“先筆畫、筆順教學,后部件、結(jié)構(gòu)教學”的分步教學設想;山婭蘭提出構(gòu)建一個以生活場景為背景,以語義場為綱的漢字教學方法。也有學者通過實驗,就教學方法開展評價,如江新以非漢字文化圈初級學生為實驗對象,結(jié)果顯示“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教學方法效果好。
總之,現(xiàn)有的非漢字文化圈漢字教學方法研究,多以整體或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為主,對中高級階段的教學方法少有涉及,有待進一步深入。
學習者在進行漢字書寫時出現(xiàn)的偏誤,表現(xiàn)了學習效果與教學目標間的差異。于是,不少學者對學生出現(xiàn)的漢字書寫偏誤類型進行分析與總結(jié),為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漢字教學提供參考。如葉步青以字詞為例,總結(jié)學生使用漢語時出現(xiàn)的“同音替代、偏旁省帶、形近相混”等7種中介語類型;肖奚強歸納了漢字書寫的“部件的改換、部件的增損和部件的變形與變位”三種偏誤類型;江新、劉燕梅和戴媛媛分別以初級、高級段學生為研究對象,分類總結(jié)了相應階段出現(xiàn)的漢字書寫錯誤類型。
還有學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嘗試探究學習者書寫偏誤的原因及漢字教學的現(xiàn)存問題。比如,杜同惠提出“學生不同的認知、習慣及學習態(tài)度”是造成漢字書寫偏誤的原因。施正宇以非漢字文化圈學生的書寫錯誤為材料,提出如今漢字教學中“忽視筆畫教學、忽視書寫技能的規(guī)范訓練等”問題。
總之,非漢字文化圈漢字書寫的偏誤分析,為漢字教學實踐提供了幫助,不過,不同教學階段的漢字書寫偏誤研究還有待深入細化。
縱觀非漢字文化圈漢字課程與教學的研究現(xiàn)狀,成果頗豐。為促進非漢字文化圈漢字課程與教學的平衡發(fā)展,筆者認為,還需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統(tǒng)一規(guī)范分段學習內(nèi)容和評價指標、重視中高級漢字教學的研究、提升學習者的漢字認讀能力、探索創(chuàng)新有效的漢字教學方法等。
[1]卞覺非.漢字教學:教什么?怎么教?[J].語言文字應用,1999,(1): 72-77.
[2]徐子亮.漢字背景與漢語認知[J].漢語學習,2003,(6):63-67.
[3]劉詢.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陳琳,葉仕騫,吳門吉.語文分進和并進兩種教學模式下非漢字圈初級漢語學習者的正字法意識[J].語言文字應用,2015,(2):19-25.
[5]張江麗,朱志平,林丕莪.關(guān)于《漢字等級大綱》若干問題的思考[J].海外華文教育,2011,(4):12-17.
[6]李大遂.突出系統(tǒng)性,擴大識字量—關(guān)于中高級漢字課的思考和實踐[J].語言文字應用,2004,(3):112-119.
[7]李芳杰.字詞直通字詞同步—關(guān)于基礎漢語階段字詞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25-35.
[8]陳仁鳳,陳阿寶.一千高頻度漢字的解析及教學構(gòu)想[J].語言文字應用,1998,(1):49-53.
[9]周健.研究學習策略,改進漢字教學[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1):1-9.
[10]李蕊.論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模式—分階段的漢字教學設想(一)[J].海外華文教育,2008,(3):41-46.
[11]山婭蘭.以語義場為綱的對外漢字教學方法研究[J].前沿,2013, (17):118-119.
[12]江新.“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7,(2):91-97.
[13]葉步青.漢語書面詞語的中介形式[J].世界漢語教學,1997,(1): 89-94.
[14]肖希強.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2,(2).
[15]杜同惠.留學生漢字書寫差錯規(guī)律試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3, (1):69-72.
[16]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2): 38-41.
(編輯:郝 嬋)
本文系江蘇省創(chuàng)新項目“面向非漢字文化圈的中高級漢字教學研究”(編號:ZY32003715)的階段性成果。
G613.2
A
1671-0568(2016)29-0007-02
李怡婷,蘇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