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彬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職業教育學院,天.300000)
羅森塔爾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及對其實際效用的思考
. 彬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職業教育學院,天.300000)
. 要: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于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景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本文通過對羅森塔爾效應的由來、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作用機制的闡述,提出對羅森塔爾效應的審視與反思,認為對于羅森塔爾效應的實際效用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羅森塔爾效應;教學;審視;反思
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說明強烈的心理渴求與信念對于目標的實現有強大的助力和促成作用。受此啟發,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一些沒有經過測試的老鼠分別交給兩個實驗員,告訴其中一個實驗員他得到的是聰明的老鼠,告訴另一個實驗員他得到的是不聰明的老鼠。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聰明的”老鼠在最后的測試中的確比“不聰明的”的老鼠聰明了很多[1]。這可能是由于實驗員依據他們所得到的關于老鼠的信息,在對老鼠進行訓練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從而導致訓練效果的差異。
為進一步探索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學過程中的影響,1968年羅森塔爾與其助手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在開學初給該學校一至六年級共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場非言語智力測驗[2]。隨后,在每個班級中隨機選取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告訴教師這些學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同時要求教師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教師并不知道所進行的測驗并不能預測學生智力的發展潛力,也不知道學生的選取與測驗無關。羅森塔爾與其助手在一學期、一年后和兩年后分別對學生進行重測,前兩次測驗中,教師知道哪些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而在最后一次測驗中,新教師不了解誰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一年后的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被指定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的智力顯著高于控制組學生,其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最為顯著[3]。但在第二年的測驗中,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而高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增大。品格測驗出現了相似的結果,實驗組的學生適應力更強,求知欲更高[4]。
羅森塔爾認為學生成績的變化是教師期望的反映,并將這種效應稱為教師效應,也即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于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景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5]。羅森塔爾權威的“謊言”對教師形成一種暗示,使教師對隨機選出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形成另一種積極的期望,使這部分學生的成績和行為發生了符合教師期望的變化。
羅森塔爾研究發現,教師的期待通過氣氛、反饋、輸入以及輸出四種行為影響學生的表現[6]。氣氛是指教師不同的情感反應及對學生期待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氣氛;反饋是指教師的獎勵與懲罰;輸入是指對于特定學生的教師行為的數量、質量;輸出是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反應機會。其中,氣氛和輸入的作用最強。這說明教師的期待和關愛并不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全部,對學生心理、行為的有效引導是重要的前提條件,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水平是羅森塔爾效應產生的關鍵。
羅森塔爾和其助手在學校進行了這個實驗之后,羅森塔爾效應在教育界就受到了很高的關注,廣泛應用到各科、各校、各國的教育教學中。
中國學者在對羅森塔爾效應的探索、應用過程中,總結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羅森塔爾效應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7,8]:首先要給予學生肯定,以增加他們的信心。教師應該相信每一位學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潛力,都可能獲得獨一無二的成功,這樣教師就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個人成功感。教師應該挖掘每個學生的特長,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其營造獲得成功的條件,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促進其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應當是合理的。教師對學生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都會影響教育教學結果,過高的期望會增加學生的壓力,過低的期望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的期望應該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保持在一個合適的程度。
在對羅森塔爾效應的研究中,中國學者提出了“反羅森塔爾效應”,利用心理的交接,從反面對教育對象的自尊心進行觸動,進一步激勵其逆反心理,確保其能夠轉化成一種很大的推力,進一步引導其向著教育者最初的目標進行努力,這也是通俗所說的“激將法”[9]?!胺戳_森塔爾效應”不適用于自我意識尚未形成的小學生,也不適用于有著強烈自卑感的學生。并且在現實教學中,“反羅森塔爾效應”可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誤解,反而不能達到教師最初的目的。
羅森塔爾效應提出后,“愛的教育”風靡一時,許多教師認為,有了愛就可以開創出教育界的奇跡。但是從近些年相關文獻數量及內容可以看出,人們對羅森塔爾效應可能伴隨的負面影響,針對怎樣使羅森塔爾效應發揮其更為積極的作用,限制其消極的作用,還欠缺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接下來,本文將對羅森塔爾效應提出幾點思考。
第一,在學校實驗過程中,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無疑起了很大作用,并且這個謊言是針對教師的,也就是說,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與關愛是真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的。而在實際教育教學操作過程中,很少甚至沒有類似這樣“權威性的謊言”來堅定教師的信念,大多數教師是主動甚至被迫讓自己相信自己的學生是出類拔萃的。那么,這種情形下產生的教師的信念與行為的可信度、可靠度、堅持性等能和在“權威性謊言”下產生的信念與行為相比嗎?學生在接受教師的期待與關愛時是否會感受到這種“虛偽性”?如果學生感受到了“虛偽性”,教師的期待和關愛還有同樣的作用嗎,還是會起到負面作用?只有解決以上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理解羅森塔爾效應作用的機制,從而使羅森塔爾效應得到更好的應用。
第二,羅森塔爾的學校實驗是在小學進行的,那么羅森塔爾效應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同樣的效用嗎?答案似乎并不是肯定的。有學者研究指出,將羅森塔爾效應應用于中學生(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時,出現了不好的期望效果,對其進行總結有下面這四種[10]:
一是感恩型結果。教師對這種學生表示期望和關心之后,學生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學習成績也有一定提高。但由于感恩心理,在某種程度上,教師的關愛成了負擔,他們的學習成績無法真正的長久提高。二是逆反型結果。逆反型的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會輕信他人,因此很難接受教師的期待與關愛。三是厭俗型結果。這種學生對教師的期待與關愛明顯表現出厭煩,他們將這種愛看作是沉重的壓力。第四是無所謂型結果。這種結果在四種結果中占大多數,學生對于教師的期望無動于衷,他們獨立意識較強,更看重教師的能力,而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情感期待。
但這里并不認為羅森塔爾效應只適用于低年級學生或完全不適用于中學生,不良期望效果的出現提醒廣大教育者們不能一味套用羅森塔爾效應,而是需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甚至是不同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及策略,給予學生真正的期待與關愛,使其向良好的期望發展,真正發揮羅森塔爾效應。
第三,羅森塔爾效應是通過自然實驗研究得出的,羅森塔爾的學校實驗中列出了全班人數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教師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期待,對學生的態度、行為也因此產生差異,學生由于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獨特的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反饋,使得不同的學生對自身的期待也出現了差別,學生不同的發展,驗證了羅森塔爾效應[11]。但是如果列出的是全部學生,教師給予每個學生是無差別的期待與關愛,那么羅森塔爾效應還會出現嗎?并且當教師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給予格外的期待與關愛時,可能會忽視其余百分之八十的學生的發展,教師不能以犧牲百分之八十學生的發展為代價來成就僅僅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這有違教育公平,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
第四,學生的動機與羅森塔爾效應的產生密不可分[12]。依據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可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促進學生的外部動機內化。羅森塔爾效應中,教師期待與關愛是一種外在條件,只有當學生非??释軌虻玫浇處煹年P注時,羅森塔爾效應才會產生。學生這種希望得到教師的贊許、認可的心理屬于學習的附屬內驅力,學生附屬內驅力越強,教師對其的期待與關愛就越有價值。雖然學生的附屬內驅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行為,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更期望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成為“因為喜歡學習而學習的人”。羅森塔爾效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的內部認知內驅力,致使學生學習動機模糊不清,這是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的。
第五,有研究表明,羅森塔爾效應有可能對被關注的“百分之二十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13]。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對優秀的學生寄予更高的期待,并將給予優秀生更多的正向暗示,這是一種不自覺的羅森塔爾效應。一直處于被教師肯定、被同學羨慕的環境中,“優秀生”可能產生很大的優越感,出現驕傲、自戀等不良情緒、心理。當遇到挫折時,可能無法承受相關壓力、打擊,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給予“優秀生”關注的同時也要重視“優秀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對自我的認識,端正學習態度,促使其全面發展。
從古希臘神話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到現實教育教學問題中的羅森塔爾效應,我們承認期待與關愛會影響被關注者的信念與行為,但羅森塔爾效應與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一樣,是帶有條件的,有其產生的心理基礎,也就是說羅森塔爾效應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對所有學生都適用的。對羅森塔爾效應,我們不應該盲從或盲目推崇,而應該以批判、發展的目光來看待。在應用羅森塔爾效應的同時,我們更應該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對不同適用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使其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以達到教育者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良好的發展。
[1] 高榕,溫旻譯.喬塞爾森.皮格馬利翁效應[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
2] 張勵.多維分析羅森塔爾效應[J].教育心理,2010,8(4):267-268.
[3] 焦愛民.羅森塔爾效應及其合理運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0(12).
[4] 吳東林.略論羅森塔爾效應的價值及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1(6):7-8.
[5] 陳琦,劉德儒.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86-87.
[6] Rosenthal,R.Covert Communication in Laboratories,Classrooms,and the trulyreal wor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2.
[7] 吳建勛.羅森塔爾效應的啟示[J].開封教育學院報,2001,21(1):53-54.
[8] 朱捷.從對羅森塔爾效應的質疑中談對學生自控能力的培養[J].赤峰學院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7(1):136-137.
[9] 孟丹,孟幻.羅森塔爾效應啟示錄[J].考試周刊,2009(49):204-205.
[10] 周宏.對羅森塔爾效應的審視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2(6):3-5.
[11] 蘇丹蘭.也談師愛——對羅森塔爾效應的新解讀[J].當代教育科學,2014(14): 51-53.
[12] 范麗恒,金盛華.國外教師期望效應研究進展與當代教育啟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
[13] 張殿有.論羅森塔爾效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2(6):26-28.
(責任編輯:.靜)
Application of “Rosenthal Effect” in Teaching and its Efficiency
WANG B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The “Rosenthal Effect” refers to the expect and prophecy which people have formed in a specific situation based on their perception which will in return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expect and prophec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of “Rosenthal Effect”,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nd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the author provides the reflections on the theory--- the practical efficiency of “Rosenthal Effect”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Rosenthal Effect”.teaching.survey.reflection
G642....
.
1674-8689(2016)02-0029-03
2016-02-26
.. 彬(1990-),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