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加之山區城市道路資源的先天局限,恩施市“停車難”問題已明顯成為優化宜旅宜業宜居環境的突出問題。為此,最近我們對恩施城區“停車難”問題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專門調查。
(一)中心區停車“轉圈圈”。城區中心區因“一位難求”,特別是舞陽壩,作為恩施州城政治中心區、商業中心區,因車流量大,主干道兩側單位、商家停車場少,無法滿足停車需求,盡管商家實行收費管理,仍然難以滿足停車需求,且因進入口狹窄,進入車輛極易造成道路擁堵。如美美百貨等商場。有的只能轉幾圈,等別的車輛挪開后才能“有位可停”,或者只能“轉一圈”,停到民族廣場附近。
(二)主干道停車“躲貓貓”。主干道兩側臨時停車沒有車位,有車位的地方又影響暢通,只能選擇較遠的有停車位的院落。有部分駕駛員為圖方便,或周圍實在難以找到開放的停車場,就將車輛停在長主干道兩側,遇到交警就走,或在車上等候,看到警察就跑。
(三)小區內停車“鉆縫縫”。2008年以前,恩施市的居民小區建設,對車位配比沒有采取強制措施,基本沒有建設專門停車場,有的小區因車位配比不足,有的規劃建設的停車場改為商場、超市、倉庫,將居民的車擠到路上,將停車矛盾交給了社會,如盛世家園、明珠花園等老舊小區,均因沒有較大面積的停車場,大量私家車只能停放在路邊。先回家的車主迅速搶占有利位置,后回來的就只能“見縫插針”,晚回來的就沒有地方停,堵在路邊。即便是后來建設的“福星城”小區、錦繡名城小區,因車位配比低,經常爆發業主與物業的“戰爭”,小區周邊被迫成了停車場,有的小區內的人行道、通道全部被車塞滿,對消防、應急、救護等帶來極大隱患。
(四)小巷內停車“上坎坎”。為方便車輛通行,取消了城市主干道兩側停車泊位,需要到周邊辦事的車輛只能將車藏到背街小巷,使得背街小巷、次干道上“亂象叢生”。有的車一半跨上人行道,有的擠占綠化區,讓背街小巷不寬的道路承擔了停車的職責,變為阻塞的“單行道”。如航空大道、施州大道等主干道兩側的小巷,基本都是“車滿為患”。摩托車、人力三輪車、小轎車等無序??吭诼愤?。
(一)機動車飛速增長導致停車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增多,機動車保有量也迅速增長。截至2015年10月30日,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179320臺,同比增長19.8%,其中汽車為87320臺,比上年增19000臺。城區高峰車流量每小時達6000臺,平峰車流量達4000臺。
(二)泊位不足導致停車難。公共停車泊位嚴重不足。市區內共有停車場193個、12725個車位。按照公安部、建設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評價指標體系(2007年版)》的要求,百輛汽車泊車位數需要達到35-45個的標準,按照35個的標準,恩施市區泊車位的缺口達16837個。按照住建部等發布的《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規劃人口規模大于50萬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宜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1.1至1.3倍之間。按照這一標準,恩施市城區停車位缺口達8至10萬個。泊車位的缺少是造成停車難的重要原因。
(三)城區規劃先天不足,且執行不嚴導致停車難。一是規劃先天不足。停車場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在以前城市規劃時,未納入政府投資建設計劃,停車場配建指標偏低,滿足不了停車需要。二是市政設施規劃滯后。在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缺乏配套的停車場建設規劃。同時新規劃的停車場建設又普遍設計在城郊,如設計在七里坪、許家坪、譚家壩等地的停車場,只能對發展預期起到作用,對緩解當前城區停車難難以起到較大作用。三是規劃執行不嚴。現有配套建設的公共停車場利用率低,被挪作他用、改建現象嚴重。如硒都廣場地下停車場、東風大道金泰廣場、金風苑小區地下停車場、市府路皇庭國際地下停車場等,有的建超市、有的外租用于倉庫、有的開辦洗車場。
(四)管理不到位導致停車難。停車難問題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市區一些停車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別是規劃建設的停車場被人為挪用或改作他用;對一些圈地收費的現象由誰管責任不清而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無序停車,老百姓意見很大。同時,州城主干道州市直單位,特別是州直單位和部分國有企業關閉院落,對社會車輛停放予以放開不夠,沒有擔負社會責任。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政府協調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二是執法力量不足。公安交警、城管執法力量不夠,日常管理任務重,致使管理難以達到規范化要求。三是交警、城管與其他相關職能部門聯合執法形成管理合力不夠,震懾力不大。四是停車場的交通安全設施與指示系統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導致停車難問題日益嚴峻。
(五)市民素質問題導致停車難。一是交通法律意識淡薄。部分駕駛員有位不停,從方便自我的角度參與交通,圖省事、怕跑路,習慣于亂停亂放,不按規定將車輛停放在停車場或停車泊位內。二是停車消費觀念缺乏。福星城、鳳凰上居、中大御城、黔龍一號等商住小區配建有地下車庫車位,開發商根據相關文件規定進行出租或出售,但部分有車業主不愿花錢租用或購買,導致地下車位長期閑置,并由此引發矛盾糾紛。三是停車資源共享意識不強。部分沿街商家將許多路面臨時停車泊位當作自己的私家停車場所,長期占用臨時停車位。同時,有不少駕駛人逢出門就開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通擁擠,加劇停車難。
(一)加強停車發展規劃。將停車規劃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中綜合考慮,根據各個區域的停車現狀,以滿足發展需求為目標,嚴格按照停車泊位配建標準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一是城市總體規劃要預留公共停車場建設用地,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一些規模適宜、分散的停車場。二是改建、新建住宅小區、商務樓、營業場所等建筑物要提高停車位配建標準,且不得挪作他用。對配件停車場沒有正常使用的要限期整改。三是利用政府收購的部分土地或市政公用地建設機械立體車庫、多層地下停車場或地面生態停車場。
(二)努力擴大泊位供應。一是州城主干道兩側州市直機關院落對社會車輛停放予以開放。除學校、部隊、銀行、車站外,州市直機關單位對本院落均設置門禁系統,預留20%的停車泊位供社會車輛停放,按規定申報許可收費。醫院、酒店等服務處所改進門禁系統,提高進入速度,采取進門無阻電子抓拍,緩解道路交通擁堵。二是開展城區可停車空地普查,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空地修建臨時停車場。同時,開展閑置廠房、街頭空地、建筑周邊邊角余地排查,鼓勵業主將適宜停車的地方作為停車場地。三是開展配建停車場(位)規劃落實情況聯合執法大檢查。對未經批準尚自改變停車場用途的硒都廣場停車場、金泰廣場地下停車場、金鳳苑小區地下停車場、文化摩爾城地下停車場等,責令限期恢復其規劃用途。加強對新開發樓盤和在建樓盤的停車規劃審查 對不按規劃修建停車位或將停車位挪作他用的,一律不予驗收。四是積極發展停車產業。圍繞停車產業化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相應的政策和法規,逐步培育和維護停車市場的形成和運轉。
(三)強化停車管理。解決停車難的問題,必須加快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一是盡快出臺《恩施市城區停車管理辦法》。建立停車管理的高效工作機制,使城區停車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明確規劃、住建、財政、物價、國資、城管、交警、社區等各級各部門的職責,做到統一管理,分工協作。二是嚴管車輛亂停濫放。交警和城管要進一步加強聯動執法,堅持長效管理與集中整治相結合對違停車輛“嚴管重罰”。三是加強停車場所(位)的周轉管理。如將居民小區內的停車場(庫)和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內停車場(庫)進行交叉使用,白天居民上班,小區內停車場(庫)空閑可以提供給學校、機關單位上班的車輛停放,晚上,學校、機關單位內停車場(庫)空閑可以提供給附近居民的車輛停放。四是實行停車信息化、數字化管理。逐步建立多功能、科學化、智能化的高科技停車管理系統,利用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建立健全停車誘導系統,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城市基礎設施,具有交通運量大,價格低廉的優勢。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停車難和交通擁堵、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必然要求。將公共交通發展放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著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在規劃布局、設施建設、技術裝備、運營服務等方面,明確公共交通發展目標,制定和實施加快公共交通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公交覆蓋率,提高公交車舒適度,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新格局。
(五)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一是進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公共傳播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宣傳,教育和引導廣大駕駛員文明行車、規范停車。二是加強輿論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動,對嚴重違法停車行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曝光,促進停車管理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三是提倡公交出行、低碳出行,緩解城市道路壓力。倡導人們近距離出行不開車或乘坐交通車,鼓勵干部職工上下班“拼車”,樹立安全、文明出行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