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13年6月,為進一步深化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綜合改革,鍛造一大批立場堅定、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推進我國新聞事業健康發展,教育部和中宣部決定在有關高校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队媱潯穼嵤﹥赡陙?,全國高校順勢而動,成效顯著,校媒合作創新、校校資源共享等協同培養機制逐步成為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教學新常態,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高端新聞傳播人才正逐步涌現。然而,隨著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新型媒體日新月異;國際輿論環境中,我國的切身利益屢遭曲解和誤解,人民群眾的心理調適與精神需求面臨轉型期的新問題和新變化,黨的新聞工作迎來重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繼去年對媒體創新融合做出重大部署后,今年2月19日,他又專門調研中央主要媒體,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發表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對指導我們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這里想簡要探討講話精神對高校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幾點啟示。
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對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啟示就是要把黨性原則放在首位,貫徹始終。習總書記就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從8個部分作了系統闡述,除第六部分講工作創新外,其他7個部分都涉及新聞傳播工作中的黨性修養和黨性原則,新聞傳播工作姓黨,為黨,護黨的主線在講話中貫穿始終。習總書記如此強調黨性原則,基于他對黨的新聞事業極端重要性的認識。習總書記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要將黨性與人民性統一。黨來自于人民,強調新聞的黨性,就是強調其人民性,既要把黨的政策與理論變成人民的自覺行動,讓黨性落地扎根;又要把人民的經驗和實際反映到黨中來,不斷增強黨性修養,體現黨的群眾性。新聞事業中堅持貫徹黨性原則的真正目的,不是為黨的私利,而是“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堅持黨性的根本就是堅持人民性。黨的新聞事業看似為黨,根本還是為人民。《計劃》也是開宗明義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放在卓越新聞人才培養的首位,指出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融入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各高校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于人才培養工作中不可謂不力,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過時論”、“無用論”還是在部分師生中有市場。我們從事新聞人才教育和培養,面對的是思維活躍,敢于創新的大學生群體,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將馬克思主義講透徹,將馬克思主義與未來職業要求和行業準則緊密結合,調動他們的理性思維,從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和守望者幾個層面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講實,講透,引導學生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的道理,堅定新聞職業中的看齊意識,增強為民請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習總書記指出:“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睆淖吭叫侣剛鞑ト瞬诺呐囵B目標定位看,《計劃》從三個方面分別提出要求:政治素養、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而根據習總的概括,我們認為,培養目標從根本上看就是要達成“四者”: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和守望者。如何更好更快達成“四者”,結合習總書記論述,在培養目標中就是要貫徹政治素養與專業素質、創新能力有機結合的育人思想。
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政治素養應當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要明確黨的新聞事業的極端重要性,習總具體化為五個“事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路線及方針政策,事關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要服從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三是要確立48字方針為職責和使命。四是要在工作中貫徹三個堅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這就要求我們在定位人才培養的政治素養時要通盤考慮,設計政治素養的達標內涵時要同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前后貫穿。
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專業素質定位,習總書記既在政治素養中談到了專業素質的要求,也專門用兩個部分集中談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我們覺得習總書記談的很專業,很有深度,貫徹了科學性和人文性結合的專業素質要求。第一,要有為黨護黨的新聞職業敏感性。第二,要熟悉全媒體業務,做專家型通才型新聞人才。第三,專業素質落實在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等新聞傳播人才的“四力”培養上。第四,既要懂哲學,又要懂文學,要有哲學家的智慧,文學家的情懷?!耙┫律恚料滦?,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第五,要有國際視野和傳統文化修養。這幾點,都需要我們好好領會消化,進一步修改充實新聞人才培養的專業素質定位。
創新能力,習總書記也甚為關注,不僅專門辟一部分談,還在隊伍建設這部分中再次發表對創新能力的相關論述,對我們在新時代如何增強新聞后備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深有啟發。第一,創新要瞄準傳播學前沿,精準發力。第二,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第三,創新能力內驅動來自新聞事業從業者堅定的黨性原則、高尚的社會責任。第四,創新能力的外驅動力來自主動融合新媒體,借助新媒體優勢,推動融合發展。第五,創新的基礎在于勤學習、多鍛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第六,創新還要走出去,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話語權。我們培養新聞事業后備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是關鍵,習總書記的上述講話精神,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我們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創新能力的發力點。
習總書記說:“要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如何“切實”?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中,做到“切實”就是在課程建設中扎扎實實體現和落實。四個“力”的高度概括了卓越新聞人才培養中的“卓越”二字的真實內涵。在課程建設中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就是讓培養目標落地,是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直接體現。
應當說,《計劃》實施近三年,“寬口徑、厚基礎”,“平臺+模塊”等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構理念已達成基本共識。習總的講話對我們在新時代理直氣壯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對我們制定、調整和充實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以“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培養與提高為根本目標,從政治素養、專業素質、創新能力等三個方面的夯實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一,課程體系設計仍然要貫徹黨性原則。要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將黨性原則細化,落實,要根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黨性原則分成幾大核心要素,在政治素養平臺課中集中編寫,在各專業素質平臺課中結合專業特點逐步細化,在課程教學方案撰寫時要結合習總所講的正面宣傳,引導社會輿論,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考慮在具體章節如何深入展開,如何生動講授。
第二,課程體系設計要體現政治素養、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有機融合的特點。習總對新聞傳播從業者的要求著眼于政治素養專業素質及創新能力的融合,我們培養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更應該將這幾點有機融合,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具體落實。即在政治素養平臺課中,講授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案例分析結合,從專業角度講案例編寫與設計,再從案例中引導學生歸結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性。專業平臺課中,講采編播的各種具體實踐與技術操作,最后歸結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以及技術路線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既要聯系具體實踐和基層工作講創新,更要結合使命感談創新,增強創新內驅動力,養成既接地氣又充滿思想活力的創新品質。
第三,課程體系設計既要重融合創新又要重基本能力培養。媒介融合大趨勢下,我們既要在課程體系中引入全媒體思維和先進技術要素,對學生大力進行融合創新訓練,和國際先進傳播思想和技術接軌。同時又絲毫不能放松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訓練。傳統的基層采編播一體化訓練,新聞的時度效規范訓練,各種敘事寫人的能力與技巧,以及哲學、傳統文化、社會學、輿論學、話語分析、美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前沿知識都需要學習,再融會貫通于新聞實踐中去。教材的編寫要注重新聞與輿論的互接,注重內容為王基礎上,更要體現立場和導向。實踐案例要接地氣,要多采寫新鮮生動富有典型性的基層案例進教材。要牢記習總書記所說的:“要勤學習,多鍛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新聞傳播人才的實踐體系,我們以前總向往到主流媒體和權威大媒體建基地,這次習總書記連線一線記者,對基層記者的贊譽與鼓勵也激發我們更要在基層媒體建基地,電臺、網站、鄉鎮電視臺等媒體其實更需要我們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去歷練,去發現積累最鮮活的新聞素材。成功的新聞報道和那些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大多采自一線和基層,在一線和基層建實習基地更有利于引導學生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根據《計劃》的要求,新聞傳播類教師應屬“雙師型”,教師既是新聞傳播從業者,又是新聞傳播的培訓者,習總書記在講話的第七部分重點談了新聞輿論工作的隊伍建設。對照習總書記講話,我們覺得,作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主導者:教師,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中尤其要做到:第一,要有政治家意識,力爭做政治家型的教師。新聞傳播類教師除了一般教師必備的政治素養之外,還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新聞傳播是精神生產,我們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就是在培養和訓練將來從事精神生產的主體,我們自身應該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要增強修身意識,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道德修養,保持一身正氣,垂范后生。更要牢固樹立看齊意識,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視野,牢記社會責任和育人使命。第二,要提高業務能力,做專家型全媒型教師。要研究新媒體傳播優勢,盯緊國際新聞傳播學科前沿進展,增強國際話語表達力,在輿論新格局中把握發展自身特點與優勢。第三,要轉作風改文風。自覺融入媒體業界,深入一線和基層鍛煉,俯下身子,沉下心來進行研究和采訪,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奉獻給學生做示范,奉獻給業界做榜樣。我們要在后續教學和研究中,圍繞習總系列講話,繼續深入學習和探討,真正將講話精神用來指導我們培養具有堅定黨性修養,適應時代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聞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