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平
(山西大同一中南校區 山西大同 037008)
淺談學校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許 平
(山西大同一中南校區 山西大同 037008)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基礎性系統工程,學校教育要將學生從書本加課堂的封閉關系中拉到一個開放的生活德育場中,誘發道德體驗,針對性、趣味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至關重要,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勢在必行。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原則 實施過程 實施意義及難題解決
開展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關系到國家未來前途的基礎性系統工程。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做出了較為系統的政策導向,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各種思想意識并存、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信息傳播途徑多樣、速度加快的背景下,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決定的作用,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如何將學生從書本加課堂的封閉關系當中拉到一個較為開放的生活德育場中,從較為封閉的、較為過分偏重知識傳授的德育模式中走出來,進入現實生活關系,進入鮮活的生活場景,讓未成年人的頭腦中經常能夠出現活脫脫的現實生活場景的轉換,誘發道德體驗,而不再是給予道德,就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學校德育教育的針對性、趣味性(吸引力)和實效性、可操作性,仍然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從道德體驗論的角度來思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就是重點來思考我們的學校德育流程能否入腦入心,換言之,就是說我們的德育工作是否真的有實效,因此,有針對性地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具有深厚的物質基礎,能夠增強可感性,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視野,切實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既要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突出課程的人文性、突出課程的選擇性、突出課程的開放性、突出德育知識的綜合性,又要做到與時代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與學分制相結合、與師生共同發展相結合、與教學模式相結合。因此,應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站在當今素質教育的高度上看,教育的發展應以人的素質發展為背景。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也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品德素質的發展,即不僅要引導學生學好生活知識和技能,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健康的心理,正確的道德評價,掌握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與創新精神,而且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關心國家的生存和進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發展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
2.一致性原則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為根本任務,這與國家課程開發完全相吻合。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是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原則性要求,其主體是忽略差異性而尋求共同性。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側重于學校學生實際,謀求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認知和指導、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
3.趣味性原則
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在選材與教學手段上,要把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可以通過案例探究、學生感受、家長箴言、專家點評等方法來加深對知識和周邊世界的理解,辨別真、善、美、假、惡、丑。如探討“如何學會感恩”專題時,可先給學生設置一些來源于生活的場景小例,然后讓學生談代表性感受,家長的態度,專家分析,歷史淵源、名言等,使學生在自我感知中,比較鑒別,形成正確的理念,養成良好的習慣。
4.實踐性和創新性原則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學生參與編寫、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索性。學生在編寫、探究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調查、假設、實驗、資料查找等活動,取得對事物的親身體驗,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活動中發揮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德育的自我提升、品格的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如編寫保護環境時,通過學生實地調查寫出自己身邊的污染及解決辦法,讓其能通過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編寫與學習中受教育。
5.可行性和實效性原則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范圍上要具有廣泛性,由不同的課題、專題組成,具有可操作性、生動性,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能力特點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的區別,能夠適應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例如針對學生上網成癮、吸煙等現象,從生理解剖、生活危害、惡果案例,展示吸煙的危害,使其由被動強制不涉獵不良網站、吸煙等惡劣行為向主動拒絕轉變。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長期醞釀、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計劃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它需要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的廣泛參與,由學校專人制訂出整體設想和規劃,然后發放到領導、老師、學生及家長管理委員會人士中,共同參與、征求意見、反復論證、充實內容、不斷完善,不應當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師本位的開發。
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一般主要包含以下因素:(1)環境分析。要對學校的教育資源、人力、物力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確定適合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2)制定德育校本課程目標。要從認識、情感、心理、技能等方面制定切合實際的、利于學生發展的目標;(3)德育校本課程組織。要根據課程目標組織編寫教材或按照總目標和子目標一邊嘗試實施,一邊整理校本教材;(4)課程實施,要列入課程計劃,對校本課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必修課、選修課或活動課來實施,也可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5)課程評價,與其他課程一樣,德育校本課程的評價也是檢驗和落實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一環,把實際表現和理論掌握相結合,重在行為評價、發展性評價。
1.開發與實踐德育校本課程,能夠提升學校的品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德育校本課程充分考慮家校之間、學校之間、學生之間的差異,能挖掘學校的潛在資源,照顧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個性,賦予了學校、教師一定的專業自主權,最大限度地切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體現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實現教師成為課程的主動建構者,引導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2.開發與實施德育校本課程,能夠激活學生品德提升的內驅力
系統化教育主要發生在學校,教師最能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表現、心理變化特點、知識、能力、興趣等,并尊重學生的差異來設計教育活動,教育實施過程中,能夠直接落實到學生,也最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受。如果德育教材內容來源于學生,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方式比較靈活,學習興趣濃厚,特別在德育校本課程的系列活動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覺得有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
3.開發與實施德育校本課程,與目前基礎教育的師資狀況、家庭教育之間仍存在較大矛盾
教師充當著校本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角色,當前我國人口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農村及城鄉結合部的學校,一些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甚至不能與社會德育規范協調一致。針對此種情況,社會公益組織和學校應加強家長學校的開辦,形成社、家、校聯動,才能保證德育實效,同時能夠為教師編寫教材、實施德育校本課程提供方便。
4.德育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等其他課程資源應有機融合
目前,學校普遍感到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同時啟動,學校及教師都力不從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中應將這三者相融合,增強課程改革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總之,德育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教育實際自主進行的課程開發,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慮到教師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參與、學生的認知背景和需要、學校的主客觀條件及所處地區的經濟與文化水平,是國家課程開發的重要補充,必將給中學教育教學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給德育工作帶來勃勃生機。